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規劃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規劃

  體恒

  佛教的信衆由兩部分人構成:一是出家弟子,二是在家弟子。在家弟子就是居士,居士在中國原指隱士,在印度原指有德有勢的大富長者,後來佛教借以指在家的佛教信徒。今日佛教的居士有廣狹兩種意義,廣義指一切同情、敬重佛教,到寺院來參禮的人都可尊稱爲居士,狹義指已經拜過師,皈依了佛法僧叁寶的在家信衆。居士修學佛法雖然不像出家弟子那般嚴格,但也要有一個基本的信念和很好的人生規劃,這樣才能保證學佛道路的正確性與實踐的可落實性。

  在家弟子學佛的基本信念用一句話代表,那就是:以人爲本,立足人間。什麼是以人爲本,立足人間呢?具體說來,它涵蓋叁個層面的內容。

  一、 “以人爲本,立足人間”就是說成佛在人間

  我們對所敬仰的諸佛菩薩,不能視爲崇拜的偶像或萬能的神祇。實際上他們只是我們理想境界的效法對象,佛弟子的一切所作、所行,都要以佛菩薩的人格、道德、成就和言教作爲自己的規範和准則。

  “以人爲本”這個詞並不是現代社會的專利,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是佛弟子修學佛法的基本信念了。比如,《阿含經》中佛陀對弟子說:諸佛世尊皆出自人間,並非天上而得,也不是由地獄、惡鬼、畜生所得。《阿含經》中還記載,因爲佛陀是至聖的世尊,人間所恭敬的對象,有些弟子對佛陀的身份産生疑惑,于是向佛陀請教:“慈悲的佛陀啊,我們是否還要拿飯食來供養您呢?”佛陀回答:“可以拿人間的飯食供養如來。因爲我生于人間,長于人間,于人間得佛”。不但原始的經典中這樣說,大乘佛法中也如是說。《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中說:一切聖賢道果,無論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還是菩薩、佛果,都從人的這個身份證得。在“人身”這塊福報的田地上,只要你認真耕耘、勞作,就一定能夠收獲各種善法的果實。有這樣的教導在前,所以當代著名高僧印順法師就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一書中說:佛陀是憑借人身而得正覺解脫的聖者,千萬不要把他當作神來看待。佛不是神,他是人,是覺悟了的人。究竟成佛不是天神不在天上,惟有在人間。因此,古代祖師常說:衆生與佛陀無差別,佛是衆生已覺悟,衆生是佛在迷中。

  從這個角度來看,常人學佛很容易犯兩個錯誤,即鬼神的信仰和知識的探求。不明理論的人容易流落于鬼神的信仰,把佛菩薩就當成神靈一樣的崇拜,信佛只是祈求發財、禱告平安等功利心的表現;另一種是知識的探求,這兩種做法都不可取,學佛要學佛法可以操作、實用的精神內涵,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質。信佛是信仰聖賢的偉大人格,以此開闊胸懷、拓展眼界,從而使自己成爲一個品質高尚的人。

  二、“以人爲本,立足人間”就是說學佛在人間

  學佛要摒棄與佛法不相應的一切思想、念頭,將身心清理幹淨,這樣才能得善法財寶,入善行大道。學佛務必注意的是:學佛在人間,以人爲主,以提高自身生命內涵最爲重要。千萬不要去追逐神異之類的東西,一旦有所求,就會有挂礙,有挂礙就會有恐怖,繼而會有障礙,有障礙就會出現磨難。相反,心無所求,就能與佛、與法、與聖賢相應。與正法相應,就能清淨、自在、安樂。在家學佛一定要認清自己的身份,立足自己的本位,不要站錯了隊,這是在家學佛應有的基本觀念。

  佛陀很早就告誡弟子,學佛不可追求神通、靈異乃至其它的各種古怪現象。蓮花淨潔神聖,但出自臭穢的汙泥,世間雖然說是染汙的、不淨的,正是在這苦空無常的世間,才能夠成就清淨的解脫之道。苗木離開了泥土就無法生存,成佛之道不外福慧同修、悲智雙運,脫離了培福、解慧的世間,哪裏去尋找體悟佛法真理的場所呢?經中說一切世間是菩提道場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學佛不舍棄一切世間的事業,就能成就出世間的大道”。太虛大師也對我們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叁、“以人爲本”就是所從所學,要以現實生命的收獲爲主要宗旨

  學佛人不能消極頹廢,坐等生死;也絕不能只是期待來世的安樂,而忽視現實生命的養成。

  在現實當中有很多學佛失誤的例子,有些居士學佛好多年了,誦經拜佛很用功,供養叁寶也十分虔誠,在寺院的時候非常快樂,但換個環境立刻愁雲密布。與家裏親人關系一團糟,單位同事相處僵硬生冷,與親朋好友格格不入,老死不相往來。還有些居士沒學佛尚比較顧家,一學了佛,念佛第一,坐禅第一,工作不要了,家庭不管了。父母妻兒忙的不可開交,自己閉眼不見。只管自己清靜,不問家人死活。于是,親人由埋怨到惱恨,日長天久漸漸形成磨擦、矛盾,甚至造成家庭失和的悲劇。

  爲什麼會這樣呢?多數時候是沒有處理好學佛與生活的關系,也沒有找准學佛的位置,佛法與生活成了兩張皮。這樣學佛是不行的,不會有什麼成就。學佛之人首先要把個人身邊的事情處理好,營造人與人和諧的環境,這不僅是人際的關系,也是學佛之人對非信仰者的風範問題。在家學佛應該把修學和生活結合起來,佛法和生命融爲一體,用佛法指導生活,以佛法啓悟人生。人生要有四大選擇:一是信仰的選擇,二是因果的選擇,叁是良心的選擇,四是道德的選擇,這是作人的四大根本。人不能沒有信仰,信什麼?最重要信世出世間的因果律。

  學習佛法的道路上要有一種信念,一切以現實世間生命的利益爲最重要。其次我們才考慮是不是能夠了生脫死,是不是來生能夠往生佛國。要先從眼前的事情解決,而不是一開始就把目標定得高高的,只看遠處,不顧腳下。開始把目標定得太高太遠,會缺乏一種動力。如果一開始就是龐大無比的目標,要有漫長的道路才能達到,那麼在這個過程當中,可能慢慢地心靈上就會長出繭子,漸漸地意志就消磨掉了,這樣的情況對于學佛人來說是很可怕的。

  總之,“以人爲本,立足人間”就是說:在家學佛要以現實人生的本位爲出發點,以佛法在世間的應用爲立足點,以現實生命的提升爲落腳點,以諸佛菩薩的成就爲目標,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落實佛法,提升生命質量。

  基本信念是學佛者正確方向的保證,但學佛不是只有信念就能夠成就的,還需要一個可供具體落實的人生規劃。在家佛弟子的人生規劃,大致也可以分爲叁條。

  1、長期的規劃———終極的理想和願景

  古人說:器大者,聲則宏。意思是器具的體量越大,它的聲音也就越宏亮,隱含的意思是說,人應該有長遠的目標和寬廣的胸懷。學佛是不同于世間的事業,是出世之大道,應該有一個究極的目標作爲奮鬥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撐,這個目標當是一生甚至多生所要達到的目的。學佛最終是要擺脫生死,斷除煩惱,證取無上涅

  佛果。所以,在家佛弟子一定要時常發願,願究竟成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還要有出家學佛者的清淨心行,有出家大乘行者自利利他的胸懷。只有願望廣大,才能悲行心切。終極的理想和願景,是一個人學佛的信心所在,是佛法修學的根本所在,關系到信仰的堅定程度,所以在家佛弟子在學佛過程中不能沒有一生願景的長期規劃。

  2、中期的規劃———奮鬥的目標和動力

  誓言再好再大,不去實踐如同鏡花水月,惟有落實到現實的操作,理想才可能實現。落實需要在終極的理想下,製定一個切實可行的中期的修學規劃。什麼是中期規劃呢?准備在一年兩年之內讀多少佛法典籍,叁年五年要跟師父能學到多少佛學基本知識,對佛法要有多深的了解,十年八年之內准備在佛法的行履上達到一種什麼樣的狀態,這樣的規劃都屬于中期的目標。同時要考慮到世間工作與生活、事業的規劃。

  中期的規劃不是鐵板釘釘,要有彈性,要根據時間、空間的轉變而作調適,不同的階段製訂不同的任務,一個目標完成,再接著安排下一個。不同的人有各自差異的修學內容,不能照搬別人的內容,可以借鑒他人的方法,要在實踐的操作中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模式。中期規劃是終極理想的階段性實施,是長期目標的具體行踐,可以說是人奮鬥的目標與動力所在。

  3、短期———每天的落實與操作

  所謂短期規劃,實際就是每周、每天乃至每一分鍾的目標計劃。很多人理想高標,充滿了人生的激情,善于製定龐大的計劃,可是一旦落實到生活中,往往不知所措,不會珍惜小段時間的光陰,時光一點點消耗于無謂的繁瑣事務中或白白的歎息聲中,空有理想,蹉跎歲月,不勝悲傷又無可挽回。

  所以,在家佛弟子一定要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每個新一天到來之前,都要認真的安排、迎接,讓自己的身體、知識、道德、智慧每天進步,時時刻刻將心與佛、與法、與善知識的教導相應,爭取每一秒鍾都過得充實、自在。人一旦適應一套行之有效的規則,就會順著慣性往前走,習以爲常了就會成爲一個有規律的人。長期願景、中期目標固然重要,相對于前二者,不起眼的短期規劃實際最重要,因爲它是最基層、最基礎的落實,這一關不能實現,中期、遠期目標都會流于無益的戲言。因此,在家佛弟子,特別應該慎重對待每一天,千萬不要浪費生命。

  在家學佛的基本信念是“以人爲本、立足人間”。實踐佛教的生活,要堅持戒定慧。處理好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宗教生活之間的關系,要以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爲踐行方法,用四攝法感化社會,攝受他人。在人間生活的基礎上來落實佛法,在現實生命中體驗佛法。佛陀是這麼教導的,古往今來的祖師高僧、大德居士也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在家學佛的人生規劃有終極、中期、短期的叁個層面,涵攝人的全部生活、終期生命,相互成就,圓融一體。基本信念是方向性的指導,保證人生規劃的正確性;人生規劃是在現實中的操作與落實,確定基本信念的實踐落實。這兩者猶如車的雙輪,鳥的雙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有了學佛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規劃,如果再能把這種理念同時運用于世間的學習、事業和家庭中,在家佛弟子們就會在人生的道路上悠遊自在。

  如果不相信,現在就開始,試試吧!

  

  

《在家佛弟子的基本信念和人生規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