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之一瞬
各個之所有一切都通過個體而活現于“全一”,所以爲了達成自己所負之使命,是有保衛自己之個體的必要。因此,自熱而然形成一種求生存的本能,這種本能力非常熾烈強大如路邊的野草雖被踏倒地,當腳離開後,草立即還原豎起;蜥蜴尾部或蚯蚓,被切斷後,斷部還是跳動不已。由此可見其求生之本能力是如何強烈;由此推知,人想活到千歲萬歲,甚至無窮無盡長生不死,也是常情。
但實際上,如大師所說:“誰能保得萬年青,貴賤總會死,死去成灰塵”。古往今來未有一人能不死。又好像鴨子的長鳴而雲:“行行不絕之川流,前流不是後流。波上之浮沫,消散而又結,長持不久,世間之人與住處都是如此”。
上述只是從生滅的觀點來看,如果從不滅面加以觀察的話,猶如吾人的肉體因細胞不停的新陳代謝,而能活現于“全一”那樣。“全一”當體真我的內容之細胞{各個所有一切物},亦都是依各個的立場去完成所負的使命。完成之後,次位者取其地位而代之,如此次第交替,新陳代謝,形成“全一”其物的內容。有如前水與後水而成長流;前焰與後焰而成火焰一般,此就是全一“真我”的活現之道。
吾人未曾悟知不滅之“全一”的“生”之實相,而偏執于細胞的個體;不知大局真相,所以造成了你爭我奪的人生。又常說:“反正早晚都是要死的,在未死前爲所欲爲,盡情享受”。因而出現了享樂主義。又雲:“浮世如夢,命如蜉蝣,不如寄身酒綠燈紅歌舞繁華中”。空過了寶貴的一刹那,這都是不知“全一”的“生”之實相的緣故。
“行行之川流”雖不斷地流轉,但從“全一”的立場看,後流追前而成爲“一流”永無盡處;月時盈時虧,但其爲月今昔不變。所謂:“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照古時人”,人無常也,月常也;月時盈時虧無常也,人常也。
其實“生”當體之真我是超越生死的。過去,未來的時間觀念,只有在[生]當體內容中之個體相對待時才有。吾人在全的生命活現中,一意生活的瞬間,絕無生滅與過去未來的觀念。如在觀賞藝術品或其他珍品,貫注精神的瞬間都是如此。反之,思維遷變,化成種種對立,所以于思考,反省,分析時,才會有生滅,過去,未來之時間觀念
《大日經》強調這“生”之當體的大日如來,是超越時間性,“越叁時的如來之日”。依《大日經疏》言:“世間時分,雖有過去,現在,未來,長短,劫量等種種不同,然以淨眼觀察,則叁際了不可得,是無始終,無去來。此實相之日,圓明常住,湛然如虛空,沒有時分長短之異”。
這超越時間無始無終的“生”之當體,以客觀加以觀察,不知始自那一悠遠時代,就一直相續活現于外境,而常住不斷,陸續地創出新的現實,向前邁進永無止境。現在所立足之“生”當體其物之當下“一瞬”,都是聚集了自己以往的一切經驗,同時又向未來展開了一切,實是貫叁世的永遠之一瞬也。
“生”當體其物是常恒而活現與現在的。言過去未來,只是以現在爲基點去反省分析,而假立的抽象觀念而已。如感悟到以往的種種,這是思考“過去”的“現在”,想到未來的種種,也是計劃“未來”的“現在”,這些都是現在的一念內容而已,其實並沒有過去,未來。“生”當體其物是現在的永遠持續,過去是現在之足迹,未來是現在的預想。其“常恒叁世之一切時”,亦不外是指超越反省,分析之常恒現在。
吾人如果把握到這常恒之現在的信念,以此爲立足點,去完成自己所負的使命,去活現充實尊貴的“現在之一瞬”,就可以超越生死,把握徹底的[生存力],同時也能把握並歡喜接受“死亡之力”。
孔子雲:“朝聞道,夕死可矣”。佛說:“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都是透露了這個消息,勸世人不以長生爲能事。重量不如重質,而應該以充實現在之一瞬去活現爲要。
依大師之“伊呂波”歌偈來看,“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著眼于生滅,過去,未來的對立觀念。“色雖匂(xiong)而散,我世誰能常”。譯其意爲:“好花雖匂易凋謝,世間那個不無常,一朝越過愁嶺,醉後覺來日月長”(注:匂:顯得鮮豔)不論紅顔,少年,不覺之間就變成白發老人了。人生順逆機遇雖然無奈,然若能轉眼間立于“全一”之上,就得超越對立,就能活現于常恒的現在,當下就可消除不安煩惱,而享受寂靜平和的境地。所謂:[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即是。大師所謂:“越過有爲之奧山,不見淺夢而又不醉”(注:奧山----深山)其義是若能將常恒的現在之一瞬,活現于永遠即可超越生滅對立之迷(有爲)的奧山。不再被有爲對立的幻境所脅迫,不見有夢,不會醉于刹那不實享樂的毒酒。
當然,大師是能充實常恒的現在,而活現于永遠的覺著。所以大師雖已入滅,其實是不滅之滅,不死之死。于子島流或持明院等,以《大師禦入定之大事》乙事相傳,以消除對立觀念,不溺于妄執,開啓心塔之扉,活現永遠之一瞬,一充實常恒的現在。爲《禦入定大事》以明白之,以印明來表示者是此也。要充實[現在之一瞬]活現于常恒,大師乃寓“永遠”的意義于《禦入定大事》中。不將尊貴的[現在之一瞬]虛擲于一己的享樂,要爲全人類,社會,國家的福祉,廣大地區活現真我。大師一生于鎮護國家,教化民衆,文學,藝術,醫藥,工業等及其他行業所做的貢獻,一般人是不及萬一的,其不朽功勳之余蔭仍留到現在。這些都是體悟了密教精神,充實了常恒“現在之一瞬”,活現了“全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