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十空性論今诠 結束語

  結束語

   菩提意爲覺,是爲慈悲智慧不二。兩千多年前佛陀在此世界開顯了趨向菩提正覺之道,隨順大衆習慣方便而設施諸法,則一經一論側重或有不同,或側重慈悲,或側重智慧,但絕無離慈悲而單說智慧者,亦無離智慧而單說慈悲者。蓋因菩提道上慈悲智慧不可分割,離智慧單說慈悲,則慈悲即成凡俗憐憫同情之類,雖是人天善道也當鼓勵,但不趨向解脫,更不趨向正覺;離慈悲而單說智慧,智慧則成凡俗聰明機靈之類,如雙刃劍可善可惡,連趨向善道都未必一定。

  

   龍樹菩薩于本論中反複闡明緣起無生正見,處處皆見智慧;同時,助大衆大破執著邪見,本身就是慈悲的體現。及至最後叁頌,則更慈悲充滿,爲世人指出如何不壞世間相而依正理走向解脫。

  

   中觀論典多有以艱澀難讀難懂聞名者,《七十空性論》亦在此列。然而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如果使用現代語言、知識爲背景,則由學習論典而略知中觀要義並未如傳聞與想象中那樣艱難。現代的邏輯、認識方法等工具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簡化推理過程,並使結論所由之脈絡更加明顯。

  

   深入思維理解龍樹菩薩的論述固然是趨向解脫方向的重大進展,但真的要在解脫煩惱方面見到實效,卻需要更進一步將認識從思維層面深入到心行層面方可。

   願讀者思維龍樹正義,進而趨入解脫。

   願此書雖使用新的表述方式而內容不離龍樹本意。

  敬禮龍樹菩薩。

  敬禮法尊法師。

  趙躍辰 志于美國新澤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