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七十空性論今诠 導讀 12· 名言的基礎——名字與“名色支”

  12. 名言的基礎——名字與“名色支”

  

   如上所述,“唯名有”只是隨順大衆名言而假立諸法。但“唯名有”還有另一種意思。十二支因緣(詳見後頌討論)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基本是描述內心活動中二元對立或觀待割裂,從極細微的無明逐步滾大粗重的過程。一般人對十二支只能觀察到名色支爲止,更細微的“識支”和“行支”則觀察不到。經過適當禅定訓練的人可以觀察到“識支”,只有相當深入禅定並且智慧足夠鋒利的人才能觀察到“行支”裏去。名色支的生起,實際就是內心對法界某些部分進行的觀待割裂粗重到了可以覺察的程度,此後才有建立名言、標記該法的可行性。換句話說,大衆“唯有到了名色支後,才能夠將諸法安立爲有”,所謂“名前絕無”即是此意。少數有能力者對行與識的觀察,不能構成大衆的名言共許,不能成爲語言交流通則。

  

   現時坊間對唯名有的解釋有若幹歧義,例如說“諸法是依名字的安立而有的”。這種說法如果加以仔細簡別,可以解釋成正確含義,但在一般望文生義下則成爲“先有名字而後有諸法”或者“諸法是依名字而有的”。這是相當大的誤解。反方可以問:“諸如狗貓無語言文字,不能安立名稱,則狗貓無諸法,不辨自他?”這種誤解實際是來源于對唯名有兩種含義的混擾,將“先有名色支後有諸法的安立”誤爲先有名字了。

  

   在學習緣起、討論唯名有的過程中尋求安立名稱所依托的是什麼,即所謂的“安名處”,也是常見的熱門話題。這實際是用經過包裝的形式,從超越二元對立的唯名有倒退到二元對立的觀待割裂。所尋的安名處,正是經過主觀觀待割裂所認定的獨立之法,只是冠以“安名處”這樣一個通用名字而已。不經冷靜觀心訓練只使用思維分析者在此處非常容易混擾。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