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觀與唯識的不同基礎
中觀教授次第是從初學的普通人開始,並未對初學中觀的人提出明顯的預習要求。這樣的設計是爲了有教無類,利益廣大人群。既然從零開始,就不得不使用大衆語言已有的通用概念,這就是所謂大衆“名言共許”。否則詞義與大衆習慣不一致,可能造成極大誤解。中觀宗對名言共許相當強調,以便給教法的解說提供一個相對堅實的語言平臺,原則上,後來出現的所有名相,都是從大衆通用的共許名言通過逐步定義、推論而建立的。
唯識的建立則與中觀不同。唯識創建之初面對的是修習禅定的瑜伽行者,而禅定是非常個人的體驗,就其個人化而言禅定類同于夢,人人都可做夢,但兩人不能做同一個夢。禅定也是如此。所以,在瑜伽行者中討論禅定裏的問題時,大衆通用的名言共許並不特別重要。雖然唯識宗的表述裏不會特意去違背大衆名言共許,但原則上,禅定不可能是大衆的共有經驗,故唯識宗、法相宗裏很多名相,不可能單純依靠大衆共許的名言而建立,所以脫離禅定單靠文字語言去通達唯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七十空性論》屬中觀經論,爲方便計,本書遵從傳統,盡量從大衆共許的名言基礎對涉及的名相給予解釋。值得注意的是,大衆名言共許雖然是開始交流的必須,其本身並不是個堅固牢靠的基石,更不意味著正確與真理。很明顯,不同人群的起始共許可以差別很大。而開始時引用的許多共許概念,往往會在討論的進程中被否定。所以,“不違背大衆名言共許”僅僅是一個權宜使用的方便規則,而不是真理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