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建設佛化家庭
蔡吉堂
閩南佛學
在虛上人誕辰一百周年的日子,我懷著崇敬的心情,回憶上人對建設佛化家庭的教言,令我感慨萬分。佛化家庭,是使家庭成爲弘揚佛法的道場,建立人間淨土的基地。我們的導師虛上人,因感佛教不能深入民間立足於社會,感慨地說: “佛化家庭在佛教中,向來注意,故佛教在世界上,雖盛行一時於各國,但是不久便告銷聲滅迹。”(見《太虛大師全書》第十八卷266頁)這的確是令人擔憂,要使佛法永住世間,必需從佛化家庭做起。
我們都知道佛教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曾有過盛行的時代,對我國的文化、政治、教育、習俗,都有著巨大的推動,並且放著燦爛不可磨滅的光輝,曾給社會、國家和人民都有良好的深刻的影響。但也曾經有過衰敗,一瀉幹丈的曆史教訓,遭到了混世魔王,出現了獅子蟲吃獅子肉,使佛教團體烏煙障氣,腐朽敗壞,衰微到幾乎絕亡。回想佛教的發源地印度,是在阿育王和戒日王時代,因崇奉信仰佛教而放出燦爛的光彩,本來是一個佛教王國,到現在佛教反而衰落,甚至到了寥落凋殘的現象,真令人痛心。這是什麼原故造成的呢
原因就是佛教沒有深入建立在民間家庭的基礎上,沒有使家庭佛法化,佛教生活化,在社會中不根深蒂固。虛上人對於這個曆史教訓教導我們: “在家學佛的信衆,應把家庭整個佛教化。凡是家庭中之,皆須灌輸以佛教知識,使之信崇,子子孫孫遞相傳承,與佛教發生親密的關系,把佛教在家族上打一個深固的基礎,則佛教將來就可永遠流傳下去。”
所以,要想振興佛教,使佛法普及於社會,人人都能沐浴在佛法的陽光下,就必需建設人間佛教,把佛教建立在家庭上,這樣佛教才能延續,發揚光大。
一、如何建設佛化家庭
怎樣才能建設佛化家庭
往往有一些老居士對佛教信仰虔誠,背後卻遭其家庭的指責和笑罵;有的因子女受學校教育認爲佛教是一種迷信,是鬼神之說,有的因子女受學校、工廠的同學、同事信基督的影響,信仰基督。一個家庭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變成敵對,或其人死後,而其子孫大反佛教。凡此種種,皆因家長沒有以正信的佛教教育其子女的原故。因此以佛陀思想教育子女,建設佛化家庭,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如何建設佛化家庭呢
1、關于精神文明建設方面:
1)、歸依叁寶,以示佛化家庭的標准。
歸依佛:永不歸依天、魔、外道、鬼神。
歸依法:以佛教經典爲依,永不歸依外道邪教典籍。
歸依僧:以清淨大德爲師,永不歸依外道邪師黨徒。
生了孩子,必須請大德導師,賜以法名,歸依叁寶,以種善根。
(2)、每日早晚,集合全家老幼於佛像前,供養香花水果,禮拜、誦經,以爲精神修養鍛煉。每逢星期天,集合家庭成員,由家長講解佛學思想及人生道德,或待人接物常識等。使全家養成良好的習慣及個人修養的基礎。
(3)、每逢婚喪喜事,須改良陋習,破除迷信,厲行素食,以莊嚴節儉爲要。男女婚娶的先決條件,雙方皆是佛化家庭,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至若喪事,須念佛助生,延請高僧大德誦經,實行火葬,反對燒冥紙,紙厝,紙衣等封建迷信行爲。
(4)、要相信科學,有病須請良醫治療,不叮迷信神權,妄食香灰、神藥及求忏問蔔等荒謬舉動。
(5)、家庭成員關系,須建立在“六和合” “四攝法”的基礎上,對子女教育要循循善誘,使其養成愛勞動,愛學習,遵守公德,報效國家的好思想。
(6)、佛化家庭嚴禁殺、盜、淫(邪淫),妄、酒、吸煙、賭博、奢侈浪費等不良行爲。每逢佛、菩薩聖誕紀念日,當絕對吃素,以表示敬仰誠信。
(7)、家庭成員應與佛教團體保持聯系,能經常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增長正知正見。
(8)、佛化家庭絕對禁止一切迷信的、黃色的、武打的、神怪的書刊傳聞,汙染人們的思想。
(9)、對民間一切不良俗習,如農曆正月初九爲敬玉皇上帝誕日, 大殺牛、 豬、雞、鴨,供奉神聖等陋習,一律廢除。
2、關於物質文明建設方面。
(1)、佛化家庭供養聖像,除經典中規定之外,一切荒誕不經的牛鬼蛇神,通通廢除。當以淨水、花果、明燈、清香供養,以節約爲原則。
(2)、家庭布置,生,整齊、美觀,等四害。力求窗明幾淨,清潔衛無蚊、蠅、蟑螂、老鼠
(3)、家庭成員,須勤洗衣、勤洗澡、勤理發,衣著美觀大方。反對奇裝異服、塗脂抹粉等豔麗的打扮。
(4)、家庭養成節約的習慣,開支要開源節流,量入爲出,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努力儲蓄,對放生、佛七、打齋等功德,要量力種善,不能憑一時的沖動,傾家蕩産去做佛事。
(5)、佛化家庭提倡正當的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如田徑、遊泳,各種球類活動。或公園散步,郊外旅行等。
(6)、要訂閱佛教期刊和各種增長知識的書報,經常傾聽佛教音樂,坐禅修定,增長慧學。
二、八正道是建設佛化家庭的指針
虛上人說:“佛說之八正道,乃依之觀察人生宇宙真相而自由進化於至善之正當道路。”佛化家庭的成員必須依八正道爲指導方針,自我淨化和改善人群生活。
1、正見:對現實的宇宙人生真相,須有正確的見地。肅清唯神論所散布的迷信謬論等。欲達到此目的,非提高教育不爲功。
2、正欲(或正思維),欲的性質,有善與惡兩類,如從私心出發而起貪瞠癡慢及邪見之欲,是爲惡欲。如從公心出發而起之欲,是爲善欲。欲望爲人生字宙一切事業發動的原動力,能絕滅其邪惡,增長其正善。什麼是正善
凡是有益於自他身心之活動的事,皆爲正善,反之即爲不善。如對善與不善,把握不住,當考之於現實真相,對之以正見而求解決,不可冒昧從事。
3、正語:語言文字爲自他交換意見的工具,可以收藏古今一切人的意見於自心,可以播射自心一切意見於他心。因此,語言文字不可不慎,萬萬不可以語言文字之利器侮弄和欺騙他人。當以柔軟、質直、和悅,真實之語言文字接待他人,是爲正語。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交往,都要有信用。信用不失於正語攝之,正語失則人群之社會就會崩潰。
4,正業: (或正命),能身安者事業就會興隆。欲得身安,必有正當的資生事業,有正當的生活方法。根據現實生活現象,不要以損傷他人利益,殺害動物爲己業,應以現代科學方法,利用一切無生物植物爲厚生爲正業,得以資生之所需。
5、正行;以清淨身口意爲處世立身之行,人與人、人與人群社會有正當處世的道德,政治、法律,不強製侵犯幹涉他人利益爲原則,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公平原則,這就是正行。
6、正精進:放逸,懈怠、懶惰,是人生發展、進化的障礙,所以現代社會要發展,必須消除放逸、懈怠、懶惰的壞習慣,當以勤快、奮發、更生、勇猛精進,爲改造社會、促進社會發展而爲正精進。
7、正念:有善惡之分,於境界中生起貪瞠癡之念,是爲惡念。正見宇宙人生真相而熟習明記,而起欲及精進發語動行之間,時時生起正念,不令流於錯誤、邪見,是爲正念,亦名善念。
8、正定:定就是集中心力,專注一境,以境界中不會心猿意馬,而能專心於現實之真相,於觀實真相洞明契應而無複絲毫違越,是謂正定。
此中正見、正念,正定皆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關鍵在於優婆夷。優婆夷首先把家庭處理得佛法化,還要注重對兒女的教育成長,對兒女灌輸佛法知識,使他們能以正見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導子女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若佛教家庭以此爲教育指南,佛教可以在家庭中生根,更有可能影響於社會,普及深入於社會。正業則爲家庭經濟,要使家庭和諧、美滿,就要使家庭成員有正當的職業,要求家庭經濟來源合理化,應以不違背佛法爲原則,不營屠業,不營酒業,不營雞魚及殺、盜、淫不淨行業。凡出售貨物不偷稅、不折扣、公賣公買,心地清淨。或爲工,農、政府官員應以“四攝法”攝持同事,造福社會,造福人群。正語、正行則爲家庭政治之原則,佛化家庭要以國家人民的利益爲重,以和合語、身體力行善導家人。現在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時期,佛化家庭要以八正道爲指針,使家庭成員人人有道德、有正見,愛國,愛教,這樣,佛教才能爲國家所采納,爲人民所接受,佛教也才能發揚,光大。
教育、政治、經濟,爲人生社會的叁大要素。正欲、正精進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完成叁要素的先行者。社會、人民若能於此佛說的八正道,契機於心,則能奉爲教育,政治,經濟爲最高准則,那麼,社會安定,人民和樂,國家哪有不昌隆富強之理。
叁、五戒善法是建立佛化家庭的基石
佛化家庭,要以受持五戒善法爲基石,受持五戒是每個佛教徒之要行。現將名列下:1、不殺生而仁愛。2、不偷盜而義利。3、不邪淫而禮節。4、不欺妄而誠信。5、不飲酒而調善身心。此五戒上半截是倫理原則,下半截是儒家之五常,上半截是遮止不當爲,下半截在做必當爲。能止,當爲,止而不當爲者曰戒,作所必當爲者曰善。戒善圓滿是完成人格之標准,故佛弟子應依此爲行。 、
l、不殺生而仁愛;不殺生即不傷害一切有生命體,能不殺一切有情體即心起仁愛。不殺生,有開遮之方便,嚴格說,能傷害一切有情之器具都不能執,這是遮止,若人處於惡蟲中,能傷害人亦要防除,這是開戒,但能不要傷害的還是以慈悲爲懷。-—切執刑、屠畜,煮蠶等都在遮止之列,若有違法亂紀之人,當依國法開許方便,若爲避瘟疫除滅毒蟲,也依方便攝之。但要知道遮開是愛利全國人民,仁義本在維持和平,若能愛己如愛人,從愛己,推而廣之,即愛人、愛家、愛國、愛人類、愛一切有情體就是博愛。
2、不偷盜而義利:偷即是詐騙,趁人不知竊取東西,盜即是強劫豪奪,也就是說不與而取,非分而取,無功而取都是屬於偷盜。能資生活而遂望之謂利,致利於宜之謂義,功食相准,受施相稱,知利己須利人,即利人爲利已,就是義利,若人能行義利就沒有偷盜之現象。
3、不邪淫而禮節:淫指男女行爲之事,不正當的男女行淫爲邪淫。除依國法民俗所正式結合之夫妻外,不得行淫,乃至男與男、女與女及一切畜生等,都是佛所遮止。故曰:君子之道,造端夫婦。合理而行之謂禮,適當而止之謂節,合理則正而不邪,適當則樂而不淫。
4、不欺妄而誠信:不欺妄即不用語言欺騙他人,誠者公私如一,信者言行若符,言行一致者即誠信。若人與人,人與社會交際相互欺诳者,那麼人心就會惶恐不安,社會就會崩潰。故佛製不妄語戒。
5、不服亂性情品而調善身心,凡飲有含刺激興奮性者,都會成爲一種愛好,成爲習慣,腐敗身心健康,拂亂性情血氣,由之而肆行於盜邪等事。若不服亂性情品者,生活起居都有一定的安排、調節,則身心自然調善。
此五戒,有性遮之別,前四種爲性戒,後一種爲遮戒;性戒與人心之危害,遮戒與道心之障礙。若人能受持五戒,則必爲人中之聖賢。若人能受持一至叁戒,則未能完成完善之人格。但佛化家庭應根據現實條件,現實生活而受戒,盡量做到受持五戒,依五戒爲生活基礎。那麼就可以完成完善的人格,故佛教的道德行爲,依五戒爲基石,在這基石的基礎上,能行自利利他之菩薩之道,完成究竟的人格。
若佛化家庭的成員能做好上述的叁個方面,那麼,佛教徒就會被社會上所重視、承認,也會被社會上所采納,所贊譽。這樣佛教就能浸透人心,就能完成人間佛教的宏偉目標,這就是建設佛化家庭的本質意義。
《論建設佛化家庭(蔡吉堂)》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