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藝術雜談

  佛教藝術雜談

  道仰

  閩南佛學

  佛教自印度傳入我國,曆時一千八百余年,伴隨而來的各種藝術,給我國人民生活增加了一份堅強無比的活力,可以說:自漢曆魏、晉,南北朝、唐,宋以來佛教文化東來,佛像繪畫與人物素描,即形成了一個新的紀元。如衆所周知的雲崗石窟,敦煌壁畫,以及流傳顧恺之的維摩居士圖,吳道子的觀音菩薩像等,形神俱妙,對我國後世的民間藝術的許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具體地說,它表現在下列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形式的,也就是所謂技巧(法);另一方面是關於內容的,也就是所謂精神(思想)。現就雕塑和繪畫方面略抒己見。

  一:雕塑在中國文化史中的佛教雕塑,作爲藝術來講,是人類藝術寶庫中的精品。我國至少有十七個省區留下佛教石窟雕塑的足迹,它多達百余處,共有上千個石窟,數萬平方米壁畫和數萬軀造像(雕塑)。其中的造像,它的雕塑形像莊嚴肅穆,蔚爲壯觀,技法圓熟洗煉,顯示出雄健奔放,飽滿瑰麗。河南龍門石窟,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有說服力的佛教雕塑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中間經過東魏和西魏,北齊和北周,以及隋,唐各代連續四百多年的大規模營造而成。現存石窟二千多個,造像十萬余尊,另外,還有題記,碑碣叁幹多品,佛塔四十余座。若從雕塑而言,龍門石窟都是鑿洞造像的,洞內釣佛教中的人物姿態各異,佛陀,菩薩、羅漢等形像都以慈悲面目出現,表現莊嚴,肅穆的宗教畫面,使人見之生起一種無比的敬仰心。如其中的觀世音等菩薩的雕塑之像,其特點是不施任何色彩,而是以柔和而又洋溢著生命感的流動線條,刻畫出那豐滿美麗的軀體和裹著勻稱四肢的薄絹一樣的裙帶衣裳。象這樣的雕像,可以說是通過宗教式的淨化和藝術的升華,靠其浮現的慈愛面容,而給人們以強烈的美麗感受,是一種美的享受。這些都是在吸收健陀羅和印度的浮雕藝術的特點而發展成爲一種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造像藝術,其特點在於雕刻精美。佛教雕塑藝術的産生,使佛教更加生動,更加形象,更加莊嚴,形成了具有推廣宗教信仰的作用,使之佛教普及社會,深入民間。

  佛教雕塑藝術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的影響,在於極大地推動了雕塑藝術的技巧和風格上的前進,大大豐富了雕塑藝術的內容體裁,場面由小至大,由個體到群體畫面。不僅在印度文化史上沒有過的,在這以前的中國傳統文化史上也沒有過的。若從雕塑觀其曆史發展:隋唐以前所有的佛與菩薩的造像,大多都是細腰婀娜,身帶珠光賓氣,如佛經所謂“璎珞莊嚴”。末元以後的內地佛像,都喜歡塑成大肚祖腰,颛預臃腫。肌體以外,以不帶身外之物爲灑脫。這些多具有佛經內典的宗教氣氛,以及濃厚的印度文化色彩。這是將佛像雕塑進入了一個藝術豐盛的時代。

  洋洋大觀的佛教石窟雕塑藝術,它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克孜爾,庫木吐拉,柏孜克裏克,吐峪溝,森木塞姆等石窟甘肅的莫高窟,榆林窟,炳靈寺,麥積山石窟等;山西的雲崗,天龍山石窟;河南的龍門石窟,鞏縣石窟;四川的廣元,大足,安嶽等石窟;河北的響堂山;浙江杭州靈隱寺前的飛來峰;雲南钏川等石窟。這些石窟開鑿的年代,從公元二世紀開始,一直延續到十四世紀以後,前後達一千多年的曆史。它猶如一座曆史的豐碑,爲我們留下了大量的不朽的藝術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些成就標志著我國雕塑藝術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傳統文化藝術顯示了中華民族精華之不朽。

  二:壁畫(這裏包括繪畫藝術)佛教一向重視和利用形像來進行布教傳道,以此來彌補文字上的缺陷,因此佛教壁畫(繪畫)藝術卻呈現出活躍狀態。僧人,文人參與畫事,佛教藝術影響我國傳統的壁畫(繪畫)就是其中成功一例。

  它的內容一般取材於印度佛本生(佛教經典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苦行)故事、佛傳事迹和經變故事(投身喂虎,淨上經變圖,維摩居士等),以及佛,菩薩、羅漢和飛天的形象。佛教的壁畫(繪畫)藝術,也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形成了傳統壁畫(繪畫)藝術的審美觀。在北魏和西魏的敦煌畫中的佛陀面目多半清癯,頗像印度人,而到了唐代的佛菩薩的像,便是中國人的面貌。在這些畫中,也有若幹是描寫當時社會生活畫面的,以及一些附帶的樓臺,樹木等圖案,這就是佛教繪畫藝術和我國傳統的民族繪畫藝術大融合的社會現象。從敦煌佛教壁畫藝術就可以看出圖案設計,賤條,色彩、形象等,無一下飛動奔放而生元氣,整個畫面部融化在境界與美的升華旋律之中,可見佛教文化影響藝術的力量之大。不過我國畫家雖然受到印度外來畫的影響,但是中國人自有一套融會貫通的工夫。

  壁畫在周朝時就被朝野用於王宮祖廟,到了梁武帝(502—549)時,一種新式的印度壁畫,隨佛教的輸入中國而侵入。最初是專爲寺院,石窟之內裝飾用的,産生一種宗教氣氛。之後又延用到朝廷宮阙之內,最後逐漸與我國壁畫相結合,形成了一種新的畫風。就現在遺留下來的佛像等壁畫,明顯的都帶有印度色彩,類似阿旃陀圖像中的代表作品,一般壁畫姿勢形態都非常雄偉,各部份都以寫實來繪作,其風格洗煉典麗而沈著,又帶有抒情趣味,可以說技巧已趣成熟。我國的壁畫藝術,真如國畫大師張大千所說,是佛教藝術文化的高峰。張大千說:“敦煌壁畫集中古美術史之大成,代表魏至元代一千年來我們中國美術的發展,更是佛教藝術文化的高峰。”(亞太地區博物館研討會發言稿.由此可見佛教壁畫藝術在我國美術史上的地位。

  我國自東漢以來,到六朝時期的繪畫,都是以伴隨佛教而傳布的佛教內容的畫像爲主,而唐代壁畫是繪畫藝術上的一個主流。我國的石窟、寺觀,乃至宮廷、墓室等都成爲衆多的畫家們竟相獻藝的場所,壁畫的數量,質量都是空前絕後的,這是我國壁畫盛極時期。當時壁畫多出於名家之手,舉世聞名的我國敦煌唐代壁畫,就是一部豐富的中國繪畫史的縮影,其體裁琳琅滿目,美輪美奂。

  我國曆代著名的畫家大都精於佛畫,並以擅長佛畫而傳世,若不會畫觀音像的,他就不能算一個出色的合格畫家。佛經中的動人故事,如佛本身故事,經變等,都常常成爲藝術家們的繪畫題材,特別是觀世音菩薩,達摩禅師、維摩诘居士等佛教人物畫像。從技巧來看,它是由雕飾的藝術發展到了以線條爲主的繪畫藝術上來了,這樣進一步提高了藝術家們的創造性,表現了藝術家自己的情感,使我國繪畫藝術達到了更深的意境。

  由於佛教藝術的進入,造成了我國傳統的畫風改變,這樣就給藝術家們的創造留有大量的旋轉,在豐富了繪畫藝術領域的同時,又出現了不少對繪畫藝術貢獻的傑出人物。在這裏應特別指出叁國吳地的曹不興,晉時的顧愷之和衛協並稱爲漢地最初的大佛像畫家。當時曹不興所畫的佛像,被稱作佛像畫的始祖也有其曆史原因的。梁時出了一位名畫師張僧繇,所畫之畫,名振一時,擅繪佛像而見稱,梁天監中,爲武帝所建寺院作畫極多。到了唐朝又出了一位擅長佛畫的吳道子(689),其繪畫特點,線條遒勁圓潤,天衣飛揚,世稱“吳帶當風相傳有一次,在長安城內畫佛的圓光不用尺度,一筆揮掃而成,驚動滿城。其繪畫藝術,無論對當時和後世都有深遠的影響,被譽爲“百代畫聖”。中國繪畫藝術到了唐代,就形成了一個空前繁榮,奇藝骈羅的新局面。當時所繪畫的佛像莊嚴慈祥的面,表示了佛陀清淨法身的本色,使人生起一種敬仰之心,宗教情橾由此而流露出來,這就是佛教藝術的一大特色之一。

  從唐朝開始,我國禅宗大興,此情況一直延至宋朝,禅寺林立,禅宗道場十有八九,隨之禅風盛行。它是以一種閑靜清妙的別調語錄,適合當時文人騷客的思想,可以說影響整個上層建築領域。我國的繪畫藝術(特別是山水畫)也受到禅宗的那種純樸的風尚影響,具有農業社會的樸素,人位文化素質。此時所盛興的一種寄興寫情的水墨山水畫可見倪端。綜合觀之,就會發現禅宗對其影響,主要是在靜穆觀照,所謂對事物的體悟。唐朝詩人王維的山水畫就是其中的一例,其畫具有超塵脫俗之感,故稱爲禅畫。他在畫上主要把詩與畫,通過繪畫創作以融化一體,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此外,在當時還有僧人的繪畫,它也體現在悟禅境界上,如僧羅窗的山水,樹石,人物,都是隨筆點染,意思簡當,表現不費裝飾的畫風。這裏要說明的是禅畫的特點在於超脫,而佛教禅宗的意趣也在於超脫之上,這就是禅與畫兩者之間的相通之處。事實上,唐至末元的山水畫的意境,無不與佛教禅宗有關,它是我國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個新的高峰。而中國山水畫,由王維一派文入畫發展到宋元以後所盛行的寫意畫,則與禅宗有關,可見其影響之深。

  從我國漫長的藝術畫卷中,佛教文化藝術反映在壁畫,繪畫藝術上,則帶來了新的營養和豐富了新的題材,推動了繪畫藝術等向前發展。到現在爲止,佛教文化藝術中的壁畫和繪畫藝術對我國美術領域起到了豐富作用和推動促進作用。

  由此可見我國傳統文化是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文化圈,其文化遺産是極爲豐富的,爲了增強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促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群衆的文化生活,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有必要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來宣傳和介紹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的文化遺産。

  

  

✿ 继续阅读 ▪ 四相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