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學戒,持戒與犯戒
宏通
閩南佛學
1、受戒
受戒是爲了學戒,學戒是爲了持戒,持戒是爲了轉凡成聖。受而不學則懈怠愚癡,學而不持則如說食數寶,並且二者皆會墮地獄。
不論出家和在家,一進入佛門的第一件事便是受戒,否則便是門外漢。有二種授法;①師師相授,以至誠心感發戒體,納受戒體,作爲防非止惡的武器。薩婆多論說,無殷重心不發無作戒體。②在佛前自誓受戒,要見光見華見佛來摸頂方得受戒。以末世的根機來說大多是師師相援。受戒並不是佛子身份的完成,而是開始,只有受了戒才有資格去學你所受的戒法。受而不學的話,則愚癡,舉止動作都會犯戒。
《靈芝資持記》中說:“今世愚僧,不知教相,破戒作惡,習俗成風。見持戒者,事與我違,便責不善隨方,呵爲顯異。邪多正寡,孰可言之
法滅世衰,由來漸矣。
又東南禅講半夜噉粥,木缽紗衣,不殊外俗,循名昧實、並謂隨方,不學愚癡,一至於此,慎之。”那是宋朝的時候,現在不學而犯戒謗戒的更不用說了。犯一條就結一條罪。即使不犯,亦有不學無知罪、墮衆合地獄一萬四千四百萬年,故不可不學。學戒才能體會佛製戒都是從愛護我們和成就我們道業的大慈悲心出發,比如說聲聞戒的第一條戒即是淫戒,因爲淫欲之性,體是鄙穢,愛結纏心,耽惑難舍,既能爲之,則生死苦增,熾然不絕,沈淪叁有,莫能出離,障道之緣,莫過於此。製這條根本戒後。又製方便戒加以深防。比如說比丘尼不可獨宿、獨行,獨與男子說話、入暗室,入屏處共立共語共行等等,以防微杜漸故。一犯根本則墮焰熱地獄九十二萬萬一千六百萬年、苦不堪言。而且現生永棄僧團之外,如人斷頭,不可複活。戒中還告訴我們在未犯大戒時,如果實在不能堪受出家生活,佛開可舍戒還俗,要是不舍戒的話,則原是比丘或比丘尼的身份同樣是犯戒,可見不學戒怎可知道這些。如今很多出戒壇不久就去帶戒還俗的,後果不堪設想!佛說輪回根本,無如淫欲;生死助緣,莫逾飲食。所以除了淫戒外,其他關於製飲食方面的戒篇幅也不少,如不非時食戒,正爲潔其身、薄其淫,清其心、寡其欲也。所以離之,一一皆如佛,以種未來出世勝因,在非時食戒後又製了不許殘宿食,七日藥非時漿不能過限,以及不能無因緣而服等等。其它的戒也就不一一列出了。總知衆生終日生活在貪、嗔,癡的煩惱之中,必以戒來降伏貪等叁毒的勃興。古德雲:裙無帶,則不能收攝其身,人無戒,則不能降伏其心。
2,學戒學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人說戒律條文背會就好,還用學麼
實則不然,背熟並不就是一個嚴持戒者,因爲每—條戒相都有開遮持犯的分別,同時開遮持犯各各皆有輕重。同樣犯一條戒,由於動機,方法,結果等不同,則犯罪的輕重及忏罪的方法也各有不同。除戒的條文外,違背佛法原則的也算是犯戒。犯的什麼戒,應該怎麼辦
都應了如指掌,方是通曉戒律。道宣律師聽廣律二十遍之多,還不敢自誇自己學通了:僧休法師聽洪律師講四分律叁十多遍後說:“予聽涉多矣,至於經論,一遍入神,今聽律部,愈增愈暗。”
由此可知戒的難學。要學好戒一定要經過一段艱苦的曆程。
《四十二章經》雲:“佛言佛子離吾數千裏,憶念吾戒者,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由此可見,現在有人說今處末法不遇佛故難悟道的說法是不對的,是以持戒與否爲遠近,而不以形迹爲遠近。《大寶積經》雲:“若有衆生,見我色身,而不獲其戒,有何所得
如提婆達多,雖遇於我,猶墮地獄。”
《遺教經》中說:“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 如貧人得寶,如病者得瘥,如囚系者出獄。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如我在世,無有異也。”佛的這些苦口婆心的教導,明顯地指出:心遠則遠,心近則近,而與形迹是不相幹的。
現舉實例:佛世時有二比丘結伴見佛,中途渴乏無水,見前一有蟲水井。一比丘見水便飲,一比丘以佛製比丘不許飲蟲水,故甯渴死也不毀佛戒。飲水比丘見佛後,佛呵責道:“癡人,汝不見我,謂得見我,那死比丘早巳生忉利天,見我法身。若有比丘,放逸懈怠,不攝諸根, 雖與我一起,彼離我遠。彼雖見我,我不見彼。若有比丘,於海彼岸,能不放逸,精進不懈,斂攝諸根,雖去我遠,我常見彼,彼常近我。”可見末法時代,持戒同樣能見佛。雖然很多戒難持,但是我們是否有那渴死比丘的持戒精神?
是誓死不違戒,還是求生隨波逐流?實在值得我們深思!人生無常,唯戒可依!
3,持戒
持戒是無漏的聖道因,佛說:“若人以四事供養南閻浮提一些凡聖僧人,不如一日一夜出家持佛淨戒的功德。”因爲布施的功德是有漏的人天福報,持戒則是無漏因。《楞嚴經》雲:“攝心爲戒,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是名叁無漏學。”叁界輪回之身,無論善惡智愚,男女老幼,貧富貴賤,皆名有漏。一切科學哲學家都不能脫離此苦,皆有漏學。惟有戒等叁學,能令吾人離苦得樂,入於清淨安樂之淨土,不受生死輪回。因此直修叁學,方能斷惑取證。
持戒加上般若就是持戒波羅密。般若就是智慧,這是指菩薩的智慧,是深入諸法實相的智慧。這種智慧表現在持戒時以不執著的心,無所求,無所得的心。
因此持戒波羅密有叁個特點:發心爲衆生。②發心爲成佛道。⑧持戒不求果報。
事實上,無所得的心就是有所得,有所得的心就是無所得。如上樓梯,一步一步不執著才會上得更高。所以菩薩的持戒就是從有相上開始,到無相上成就,最高的境界就是即相而離相,無相而無不相。可見有人批評持戒太著相了,是不對的,因爲佛戒不是永遠停留在有相上,先不著相,哪裏會一步升到無相。釋尊製戒的目的,就在攝取於僧,出家人還在凡夫的階段,生活起居都要和衆生發生關系,所以佛陀爲了維護僧團而假名說戒,以戒作爲修行的手段和方法,這是以世俗谛而言的。當然諸法實相中是沒有一個戒、人、衆生等等,所以不能以實相來批評戒的著相。如果修到無相的境界,當然是不用執著戒了。六祖大師說:“心平何須持戒
”因爲他已到了明心見性、根本不曾犯戒的境界,還談什麼持戒呢
有人常拿六祖大師的話來批評持戒的人,實在鬧了大笑話。“心平”即是沒有貪等煩惱。如果心不平的話那就還是要強調以戒來調伏叁業,按神秀禅師的偈而行;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樣從有相上著手修,以戒爲船,度到彼岸自然可以舍船了。
持戒波羅密同時也具足六波羅密,持戒不侵犯一切衆生,即是布施了衆生的安全感,也即無畏施;持戒本身即名忍辱,日日行、時時行,即精進波羅密,從身口意叁業的自我約束,自我調柔,即禅定波羅密;持戒能深信因果,以德報怨,利樂有情,即智慧波羅密。是故持戒波羅密生六波羅密。波羅密就是度的意思,這六法組成一船可度我們出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
4、犯戒
我們在持戒的過程中,由于無始以來的貪嗔癡業習難斷,所以無形之中存一個妄念就會犯戒。犯戒以後怎麼辦
是後悔還是忏悔
有的沒學戒的人,犯戒後就一直後悔,應做的沒做,不應做的做了。戒中告訴我們犯戒後不應停留在後悔中,因爲過失的發生,後悔是沒有幫助的,只能延長過去的錯誤在心理上長久折磨,不斷地內疚,把人引向山窮水盡的絕路,會影響修定,也影響智慧的開發。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忏悔。忏悔就是“忏其前愆,悔其後過”的意思,也就是說錯誤已形成,對以前的過錯生大慚愧心,立定主意與過去的錯誤告別,並且並作一種歉意性的彌補,永不再犯。有一位名人說過:“慚愧是向上的妙道,忏悔是自新的法門,修行人常服此方,轉凡成聖定然可期。”袁了凡居士說;“以前的種種譬如今日死,以後的種種譬如今日生了。”這就是忏悔的新義。
忏悔法共有叁種而可合爲兩類:列表如下:
作法忏
事忏——通大小乘叁種 取相忏
無生忏——理忏——唯大乘
作法忏是製教的忏法,限於小乘,必須識於罪名種相,隨有即忏。比丘戒共有六種罪名:①波羅夷、②僧殘,③偷蘭遮、④波逸提、⑤悔過法、⑥突吉羅。這六罪名的忏罪羯磨法在隨機羯磨中已詳細列出。取相忏是化教的忏法,即如《梵網經》雲;“應教忏悔,在佛菩薩形像前,日夜六時,誦十重四十八輕戒,苦到禮叁世千佛,得見好像,好像者,佛來摸頂,見光見華,種種異相,便得罪滅。”這兩種忏法都是事相達成的目的,所以叫事忏。無生忏,就是觀萬法皆空,卻又即真即俗,中道現前,開佛眼而破無明。就末法衆生的根機,取相忏和無生忏都較難。最適合我們的就是作法忏,根據罪的輕重有對首、心念、和僧中忏。然而事忏只能伏業,理忏卻能滅業,所以最好是事忏、理忏叁法並用,才能把一切罪根皆忏悔掉。
佛製的戒律有止有開,決不許我們犯戒,但不得已犯戒時又開忏悔法。首先要我們每日自恣,即是開生活檢討會,自己檢查自己一天所犯的罪過,別人也可隨意地指出你的罪過,自恣完就展轉忏罪,如此善友互相勸導,展轉相教、展轉相谏、展轉忏悔。一方面可忏除自己的罪業,在日後的行爲中少犯甚至不犯,以增進道業,另一方面又可增進僧團的和諧,以及彼此修行業上的不斷進步。我們應該發揚這種忏悔的真精神,而不是以別人的過失作爲黑材料到處宣揚,這是自他皆損、是滅法的現象。通過忏悔可以化整爲零,重報輕受,幾百年或是更長的地獄苦一忏便消,因爲佛法是心地法門,如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至放罪能否消,關鍵在於心是否懇切至誠。因爲罪業是無相的,倘是有相,無始以來累積起來盡虛空遍法界也不能容納。正因爲無相,所以忏悔能消。如果不忏,罪業一定會展轉增加,必隨罪業去下地獄。
《受戒,學戒,持戒與犯戒(宏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