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百法明門論宗旨

  略說百法明門論宗旨

  單培根

  閩南佛學

  現在學習百法明門論的人多了,因爲在佛教教學上取之作爲一本法相入門之書。欲明法相,先知百法。能知百法,初入法相之門。此書名百法明門論,書內列舉百法,全書共五百四十二字,舉百法之名已達四百四十字,占全書五分之四。百法明門論被作爲一本明百法的入門用了。

  百法明門論主要是講百法嗎

  此書于百法僅列舉其名,無一句解釋,怎麼可以作爲一本說明百法的書

  五蘊論分析五蘊爲百法,逐一加以解釋,故欲明百法,不如取用五蘊論。今此百法明門論,既以論爲名,論者論議,而于百法僅列其名,無一句論議。尋此書中論議之句,惟五句二十五字,即“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叁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此五句的意義是說:一切法中八識心法爲最勝,五十一心所法是與心法相應而起,十一色法是心與心所二位法之所現影,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是前叁位有爲法之分位差別,六無爲法是四位無爲法所顯示。不是解釋百法之各各如何如何,而是說明百法之中識爲最勝,一切諸法不離于識。不離于識即是唯識義。

  要明了一本書的宗旨,應當總觀全文,不可就一部份爲說。此論首標舉說:“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以下分一切法”和“無我”兩部份而說。前部份說一切法,分一切法爲五位,明五位義是一切最勝故等,列舉五位中所有名數。後部份說無我,言有二無我。總觀此論文句意義之組織,可知此是一本解釋一切法無我之書,其意在說明佛教之中心思想無我義。一切法無我是佛法叁法印之一,是叁法印之中關鍵。聲聞乘說叁法印,今大乘亦說一切法無我,是否有不同的意義呢

  世親菩薩造此論,就是解決這個問題。

  一切法不外于所知,因爲非所知的非所知,怎知其有呢

  知其有即是所知。所知不離于能知。無論主觀的,客觀的,總不出于我和我所的關系。世親總攝一切法爲百法,又歸納爲五種類。在五種的關系中從義理上總結出一切最勝的是識,一切法不離于識,一切法唯識。

  原來分析爲五蘊,說五蘊外無我,五蘊中無我,五蘊亦非我,故五蘊無我。今分析一切法總攝于識,識有八。其中對境認識而思維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認識自我的是末那識,這是錯誤的識。還有第八識阿賴耶識,作爲根本識。不要錯認這阿賴耶識是我。阿賴耶識一名阿陀那識,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一切法以識爲最勝,不離于識,而識非是我。因爲我是一是常,而阿賴耶識則是如瀑流之非斷非常。

  大乘之說無我,較聲聞乘各部派所說,無我,更進一層,更深刻,更徹底。聲聞乘各部派之說無我,僅是輪回六趣的主體是無實,此爲數取趣無我。舍一身,取一身,數數取趣,而無作爲主宰的實體可得,無數取趣之自性。今大乘中,則不僅數取趣無自性,爲無我,一切法亦都無自性,一切法亦同樣是我。《金剛般若經}說:“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此法無我,是大乘義。世親以唯識義說明一切法無我。

  此論是明大乘一切法無我義,無我是佛法之中心關鍵,今用百法以明,使入無我之門,故名百法明門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