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論·觀因緣品》看本體無生論
梵慧
閩南佛學
一切法的存在都是依於因緣的,這是佛法的根本義,所以要先觀因緣。
世間上的一切法,有因有果,世人也未嘗不說。但唯有佛教特別談到:凡是存在的,都是衆緣所生的;非緣生的東西,一個也沒有。
因緣二字,在根本聖典中,有何不同,很不易說(如集、因、緣、生、根、觸等,名異義同),不過習慣上都只說因緣罷了!一般的解釋是:親切的、主要的條件是因,疏遠的、次要的條件是緣。但也不一定完全如此。如薩婆多部說六因,舍利弗毗昙說十因,瑜加說十因,是包括一切因緣在內的;銅鍱者說二十四因緣,舍利弗毗昙說十緣,說一切有部講四緣,因也是包括在內的。而有部學者的四緣說,則爲後代學者所采用。
佛說一切法從因緣而生,目的在破人我的邪因,無因,常見,斷見等錯誤,開示一切法寂滅性。這本是佛學中的普遍原則,但一般人對緣生的見解不正確,以爲有實在的法從實在的緣而生。《觀因緣品》,就是要否定有自性的因緣生,闡明諸法空無自性。《般若經》說:“欲學四緣,當學般若波羅密多。”龍樹曾假設問答來說明這個問題:四緣、昆昙中講得是詳細不過的,爲什麼要從般若學起呢
因爲四緣生法,若從實有的角度去看,似乎是可以通的,但最終會成邪見——四緣生一切法,而四緣本身也要從緣生,緣從緣,就是無窮的過失;若說最初的緣,不須緣生,那又犯無因生的過失。所以只有從一切法畢竟空著手,才能建立如幻的緣生法,不再陷於同樣的錯誤之中。
《觀因緣品》,就是要觀察能生的因緣,若實有是不行的;但性空而不否定四緣,才能遮破自性的緣生,顯示一切法本性之不生。
《觀因緣品》對本體的觀察,除了以有因無因這雙關式的方法之外,還有另一方法。
本體是萬物之所以生的原因;萬物是果,這是它們最簡單的關系。在這一層因果關系裏,我們可以先假設有本體存在,而且能生萬物。但有一個很難想像的問題,本體是一,而萬物是萬,一是怎樣産生形形色色的萬物呢
假若說,本體因條件不同而生物有異,即應當承認:物之生,除本體這一原因外,同時還有別的原因存在。如果,則有多因。那麼,在這衆多不同的原因中,我們即不能武斷地說此是本體,彼非本體。要否認這個(指存在多因),則應承認本體(一)不能産生形形色色的萬物。縱能,也只能生出一模一樣的事物,然這是不現實的,因爲現實中不存在同一模樣的事物。連二個絕對相似的東西都找不著,更何況是萬事萬物呢
從一與萬的關系已向我們證明:一不生萬。那麼,本體是臆想之物這一論斷也即無庸置疑了。
有些人也許會批評說:本體與萬物之間怎麼可機械式地理解爲一與萬的關系
本體是最抽像的東西,同時又是最具體的東西。它體現在萬事萬物中,不能離開萬事萬物去尋找,而又不即是萬事萬物。
對這.我們表示不予以接受,本體即使是那麼神妙。不即萬物,又不離萬物,也並不能說明本體與萬物那層能生所生的關系,它最多只不過是說明了本體的存在形式而已,並不能代表本體的能生特性。因爲本體是第一因,離開了能生這一特性,它縱然具有其它構成本體的條件,也不能說明它爲世界本體之所以然的道理。而本體被認爲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在它身上,決不允許存有任何模棱兩可,令人捉摸不著的論調。實在的東西,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允許既一又二的現像出現。同樣,本體與萬物,不即就是不即,不離就是不離,不能同時彼此,如有與無不能並存一樣。所以,我們還是認許上面對本體的觀察及其觀察的結論。
我們再從因的視角來觀察本體。《觀因緣品》中有破四緣(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自性,我們即以破因緣爲例,例破本體。
《觀因緣品》說:“因是法生果,是法名爲緣;若是果未生,何不名非緣
”因與果是相依相待而成立因果關系,有因才有果,有果便有因。我們亦應因循這一原則性的因果關系來觀察本體(因)與萬物(果)的關系。本體生果時,可名爲因,本體若未生果,即不名爲因。那麼,在未生果前,本體即不能說它是萬物的始因,換句話說,本體即非本體。本體既不是本體,我們何必還要執著一個本體呢
要想不失本體的自我性.則只有否認因果法則。可這是世間的公理——無果則無因,怎容予於否認呢
《觀因緣品》接著破斥道:“果先於緣中,有無俱不可;先無爲誰緣
先有何用緣”
此一頌是從因中先有果門和因中先無果門。二門破因緣自性的。再下一頌:“若果非有生,亦複非無生;亦非有無生,何得言有緣?”這是在上二門再加因中亦有果亦無果門破斥因緣自性。既然萬物能生於本體,本體在生物之時,是本體先于萬物而生,還是本體與萬物共存而後能生物
抑是本體先亦有亦無萬物而生
我們觀察到:先有不生;先無不生;先亦有功;無更不能生,因爲先有,即用不著本體再去生它;先無,本體則成無果之因,無則不可生;先亦有亦無,是先有先無的重複,亦是矛盾的說教。故叁者皆不能生。離此叁種可能之外,又無其它能生的可能性。因此,本體不能生萬物。
本體不能生物,即屬無用,無用則無體,既是無體,又哪裏有一個自性的第一因呢
通過上面對本體的種種觀察,我們已經很清楚——世界沒有本體,若有則純屬妄情臆造。
有人也許會問:佛教對本體論有很精辟的論說,是否就是指這些(指上面對本體否定的論述)
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認爲本體論即本體之論,非要證出一個可作爲宇宙本體的東西來,這就大錯而特錯了,皆是圃於凡常的知見。這些人,根本就未了解到本論意在闡發宇宙最普遍,常恒,至真至如的真理。
真理是什麼呢
這是用不著事先預測和論證的。因爲宇宙萬有互爲緣起,任何一法皆沒有一絲一毫的獨存性,自我性。它們的生起,是因緣的生起;它的存在,是因緣的存在。而因緣亦沒有獨存性,自我性,更沒有最原始的始因的——第一因。事實這樣,我們只能忠于事實。
因此,以《中論.觀因緣品》的思想去看本體論,它既不是世人所稱的唯心主義或唯物主義,亦不是二元或多元論,更不是不可知論,而是地地道道的無我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