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瑣談(能仁)▪P13

  ..續本文上一頁歸屬于人們的認知主體,是任何人都會有的認知主體上的一種功能,是一種具體的不能遊離于人們的認知主體而存在的精神作用。

  而相對于智慧這種精神性的存在來說,般若可就大不相同了。只要人們留心一下般若的構成要素,就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事實——那就是般若不僅僅包括了智慧,而且也同樣包括了智慧所反映的對象以及其它的現實性存在(諸如實相般若、方便般若及諸法實相等等)。當然還遠不止如此,智慧是可以通于世間和出世間的,而般若卻不屬于世間之法,它只爲人們的出離世間而服務。

  千百年來,不是有許多國人都很崇拜蜀漢丞相諸葛亮嗎

  他有那麼大的本領(可以未出茅廬而先定叁分天下,可以借東風而火燒曹營),我們不能不說他很有智慧;可是他再有智慧,我們也沒有人會認爲他具有般若,這又是爲什麼呢

  如果說智慧就是般若,爲什麼是智多謀的諸葛亮卻沒有般若,爲什麼他又會病死在五丈原的軍營之中而擺脫不了刀兵的束縛呢

  因此,任何用智慧來解釋般若的做法都將是錯誤的,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

  把“智慧”這個詞給搞清楚了,玄奘大師所譯的“智慧到彼岸”也就不難理解了。不是嗎

  如果仔細地結合一下經文,我們就會發現,這五個字並不是單獨出現的,而是有著它的前提條件的。什麼樣的前提條件呢

  就是它前面所出現的“菩薩學事。。千萬可不要小看這四個字,因爲人們對于般若的誤解正是由于忽略了這四個字才引起的——要是我們將其忽略不計,那麼就很容易從“智慧到彼岸”與“般若波羅蜜”的相應關系中得出般若就是智慧這個錯誤的結論來;可是,當我們把“菩薩學事”這個條件考慮進去的時候,我們就不再會那麼認爲了。玄奘大師所說的“智慧到彼岸”乃是菩薩應學之事,其中的“事”字在意義上與“法門”是相同的,因爲只有法門才是可以供人們去學習和實踐的,離開了一定的法門,就將無法使人們的智慧得到開發;而作爲一種能力的智慧,它的本身是無形、無相的,一種無形、無相的存在又怎麼能作爲樣板去讓人們學習呢

  所以我認爲,根據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就有般若這一簡單而又明了的事實就可以斷定,智慧並不等于般若,般若也不等于智慧,決不能將二者混同起來——因爲智慧不一定要與般若相聯系,它既可以是般若的重要內容,又可以不屬于般若;而般若則不同,任何形式的股若都一定和智慧有關,有般若的人一定也同時就有智慧,有很深曲智慧。

  那麼,般若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的般若,或者說般若波羅蜜,我想,它應當是這樣的一種法門,一種關于如何才能獲得智慧、如何才能解脫、如何才能成就無上菩提的貫穿于整個學佛過程的法門,一種以菩提心爲前提、以實相爲基礎、以平等無住爲核心、以無漏智慧而爲究竟的關于解脫與成佛的既博大而又精深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要不,《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怎麼會說出“般若波羅蜜無邊無際,無名無相,非思量,無歸依,無洲渚,無犯無福,無晦無明——如法界——無有分齊,亦無限數,是名般若波羅蜜,亦名菩薩摩诃薩行處”這樣的話呢

  而對于這樣一個龐大的包括了具象和抽象在內的法門,我們又怎能將它和具體的智慧或抽象的性空劃上等號呢

  叁.般若在佛法中的地位

  雖然說般若既不是智慧,也不是性空,而是關于解脫的法門、成佛的法門,但是它卻不能離開智慧與性空而憑空地存在。那麼,智慧與性空爲什麼能夠在般若中得到統一,人們爲什麼耍解脫和成佛,怎樣才能解脫,如何才能成佛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首先應當承認的,是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

  然而這難念的經到底指的是什麼

  是真有什麼經讓人們念不下去嗎

  不是的,這裏所說的經並不是經書的經,而是人們的生活經,因爲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麻煩,令人或舉棋不定、或進退維谷、或不知所措、或無可奈何……這樣的經怎麼會好念呢

  那麼,人生爲什麼會有那樣多難念的經呢

  佛陀在《楞嚴經·卷第二》中說:“一切衆生輪回世間,由二顛倒分別妄見,當處發生,當業輪轉。雲何二見

  一者,衆生別業妄見;

  二者,衆生同分妄見。”佛的意思是說,人們的一切不如意之事都是産生子這個惡濁的世間;而世間輪回的存在卻不是由世間本身所造成的,而是由人們的業力所造成的。因此,只有業力才是導致人們受那輪回之苦的根源,是産生一切難念之經的根源。對于這樣的業力,佛陀曾將其分爲兩類,即所謂的共業之力和別業之力。

  在佛法中,共業之力指的是人們因某些共同的思想和行爲而産生的某種對客觀存在的影響力。有了這樣的影響力,人們生存空間的好壞也就基本上被決定了。比如,隨著世界工業化的迅猛發展而産生的大量工業廢棄物被源源不斷地排放出來、人類活動區域的不斷圹大而使得世界上越來越多的森林遭到砍伐等等人爲因素的曰積月累,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全球環境的急劇惡化——水土大量流失,全球氣溫逐漸升高,海平面不斷上升,空氣和水資源受到嚴重的汙染……這些都是人類長期對大自然進行掠奪性開發的結果,是絕非憑個人的力量所可以做到的。象這樣的人類活動,我們就管它叫共業,也就是共同造業的意思。有了這個共業的存在,人們才有了共同的生存空間和人們作爲人所應具有的那些共同特征。

  人類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但是也不可否認,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不論是人們的相貌、行爲還是思想、性格,沒有哪個方面會是一模一樣。之所以會産生這樣的現象,是因爲人人都有自己的別業。

  別業是相對于共業而言的,指的是人們根據各自的思想、性格、生活背景等等而必然在行爲上所表現出的那些與他人有所不同的特征。這種特征所可能具有的往往對自己的個人遭遇起著決定性影響的無形的力量,我們就管它叫別業之力。這種力量雖然對人們的個人命運有決定作用,但是它一點也不神秘,因爲它的存在都是與人們的切身經曆密切相關的,是人們自己的思想與行爲、思想與性格、性格與行爲及其同生存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要是離開了人們各自的思想、性格和行爲,任何形式的別業就都將不複存在。正因有了這種別業的存在,世上才有了智慧和福報的種種差別,有了天堂和地獄的懸殊,有了真與假、善與惡、美與醜、好與壞等等五花八門的現象。

  當然,不論是共業還是別業,它們都不可能單獨存在,而是不斷地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因爲任何的共業都得以別業爲基礎,如果離.開了各別之業,共業就將失去它所賴以存在的根據;而如果沒有了共業,人與人之間就不會存在任何形式的聯系——正因有了這兩種形影不離的業的存在,世界才得以相續,衆生才得以輪回。因此,這兩種業,不論是少了哪一個,我們這個世界都將變得面目全非。

  既然導致人們輪回和痛苦的根源是人們的業力,那麼人們可不可以不去造業呢

  要是可以避免造業的話,人們不就有了解脫輪回的希望了嗎

  的確,這種想法非常值得贊同與同情,可事實卻總是那麼殘酷——沒有誰可以不去造業,也沒有誰可以, 擺脫業力的束縛而不受業報之苦。

  難道, , 說,人們的造業和受苦都是天經地義的嗎

  其實,這是不是天經地義,並不取決于別人,而是取決于人們自己有沒有解脫的願望和解脫的能力。佛陀在《楞嚴經·卷第一》中說:“一切衆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人們的輪回、人們的痛苦等等都是來自于二業作用下的客塵與煩惱,而人們之所以會被客塵、煩惱所誤,說到底,還不是因爲人們缺乏智慧,缺乏那是以正知客塵、斬斷煩惱的智慧嗎

  說也奇怪,人們一方面不願受那煩惱的煎熬,而另一方面又不肯承認自己沒有智慧,總以爲自己是聰明的,以爲南轅北轍、自相矛盾、刻舟求劍等等可笑的舉動都是別人的事,和自己是沒有關系的,從來就沒有也不肯對自己進行認真的反省。自己沒有辦法去解決這一人生大事,又不敢或不願意承認自己鋇能力存在著問題,這不是無知,又是什麼呢

  由于人們缺乏必要的智慧,對身邊所發生的事很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因而,種種不明智的做法就會隨之而來;而任何錯誤的思想、錯誤的做法都必然會導致錯誤的甚至是不堪設想的結果。

  誰能說猴子們的心地不夠善良呢

  當它們看到了水中有一輪明月的時候,就不顧蘭切地要將它從水中撈取出來。然而結果呢

  不但月亮沒有撈上來,而且就連它們自己也都掉到了水裏。這,它們是可以怪月亮呢,還是可以怪水呢

  我看是誰也怪不著,如果要怪,就應當怪它們自己,怪它們自己沒有智慧,怪它們自己沒有把問題弄清楚就急于采取行動的魯莽。

  生活當中,象水中撈月這樣的結果能不給人們帶來挫折和挫折感嗎

  費心費力不說,連一點好處都落不著,又怎能不令人生氣呢

  如果只是生一些悶氣,那倒也還好,可人在氣頭兒上,誰敢保證沒有什麼不理智的行爲發生呢

  要知道,這個世界並非只有自己一個人,而是生活著成千上萬的有情,是一個由千千萬萬的有情所構成的極其複雜的社會,一個人發發脾氣不要緊,要是大家都來發脾氣,整個社會還能好得了嗎

  如果說人們在大自然面前會遇到挫折尚有情可原的話,那麼在社會當中再得不到什麼溫暖和安慰可就太說不過去了。而世態的炎涼又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誰能不煩惱,誰能不痛苦呢

  可是,一味地去煩惱又有什麼用呢

  對于自我標榜爲宇宙間最有智慧出生命體的人類來說,只有勇敢地去面對煩惱、正視現實,才是明智之舉,也才有可能使自己的命運出現轉機,最終跳出這苦難深重的生死大海。而要正視現實,首先就是要正視自身——不但要勇于承認自己的渺小,而且還要敢于創造i敢于向一切困難進行挑戰。事實上,人們自古以來就沒有停止過這樣的…

《般若瑣談(能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