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瑣談(能仁)▪P14

  ..續本文上一頁努力,怎奈,同大自然比起來,人類的力量總是那麼微不是道,以至于有那麼多人在命運面前唉聲歎氣,似乎人類根本就不可能擺脫命運的束縛似的。

  難道人們真的就對命運無可奈何嗎

  決不是的,因爲無可奈何只是悲觀主義者的專利,在積極進取的人那裏是行不通的。解脫路上的偉大先行者釋迦牟尼佛就是這樣的不甘于受命運擺布的人(因爲他不但向命運提出了挑戰,而且還成功地戰勝了那一直在左右著自己的命運之神——業力——從而在我們所可能知道的曆史上第一個獲得了對煩惱和痛苦的解脫),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向世人宣告了人類解脫的可能,宣告了這種可能就存在于人們自身的智慧當中——智慧的大小、智慧的邪正等等,既決定著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又決定著人們是不是可以解脫、何時可以解脫——只要擁有了一定的智慧,解脫也就有了希望;反之,任何形式的解脫都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

  不過,正如製造原子彈的智慧只能用來製造原子彈一樣,並不是什麼智慧都可以促成人們的解脫,真正可以使人徹底解脫的智慧只有一種,那就是所謂的如實智。

  如實智可不是什麼人都有,嚴格地說,只有諸佛才有,二乘和菩薩都還談不上“如實”二字。《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中說:“如實智唯是諸佛所得。何以故

  煩惱未盡者,猶有無明故,不能知如實;二乘及大菩薩,習未原故,不能遍知一切法、一切種,不名如實智;但諸佛,于一切無明,盡無遺余故,能如實知。”雖然這樣,但是同我們這些未盡煩惱的凡夫比起來,二乘和菩薩的智慧都已是非常如實的了,因爲他們畢竟都如實地體認到了諸法的總相,圓滿了自己的無分別智。

  如實智在佛法中既然如此重要,那麼叁乘如實智是從哪兒來的呢

  佛陀告訴我們,這樣的智慧只能從實相中來,從性空和緣起中來,除此之外,別無他途。我們之所以要這樣信賴佛陀,完全是因爲在經過了長期不懈的探索之後,他不但找到了人們自古以來想解決而沒有辦法去解決的輪回與解脫這個難題的根源所在,而且還發現了人們解脫的辦法。在佛陀看來,任何事物;或現象的産生都有它的內在根據和外部條件(只要這兩種最爲基本的因素發生了某種聯系,就意味著將要有新生事物出現,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宇宙間所存在的一種至爲客觀的規律),而人們長期以來所夢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解脫和智慧也不例外,它們也都有自己的存在原因。

  那是什麼樣的原因呢

  《大智度論·卷第七十》認爲,叁乘解脫皆不離于空,只有以空爲門,才能深入般若,谛觀實相,得大智慧,它說:“叁解脫門是初入般若相,叁乘共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依止虛空等,是般若波羅蜜深相。”不論是叁乘共法的叁解脫門還是不生不滅等大.乘之諸法實相,它們都始終都貫穿了一個空的思想。在佛法看來,只有空才是無漏智慧的源泉,才是整個般若體系的核心所在——離開了空,就決不會有其它的兩個解脫之門,更不會有般若的存在(因爲任何形式的存在都是由人們所賦予的,當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其存在的時候,誰也沒有辦法承認它的存在,就象誰也不可能去否認它的存在一樣);而佛法也將會因此而失去它的存在價值,人們的解脫也定將成爲泡影。問題很清楚,假如空沒有那麼大的威力,人們爲什麼會把佛門稱爲空門,而亦官亦隱的唐代大詩人王維又爲什麼要發出“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一零八】的感慨呢

  常言道:有所不爲才能有所爲。不論做什麼都是如此,解脫也是一樣——人們只有以空爲先導,空去自身的種種妄執與煩惱,建立起對實相的正知正見,才可以由空理而進入緣起之理,通達緣起的奧秘,也才能徹底地改造世界和改造人們自身,實現人們對世間的超脫,達到既不住于空有、又不離子空有的自由境界,要不,《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叁》又怎麼會說“五衆是一切世間心所行結縛處,涅槃是寂滅相。菩薩般若波羅蜜利智慧力故,能破五衆,通達令空,即是涅槃寂滅相;從寂滅出,住六情中,還念寂滅相,知世間諸法皆是空、虛诳、不堅實,是名般若”呢

  空對于人們的解脫是至關重要的,但是這無形、無相的空,人們如何才能去認識呢

  六祖慧能認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一零九】要想獲得對空的體認,就只能到青青翠竹、郁郁黃花之類的普普通通的事物中去體會,因爲世間的一草一木都無一不體現著空的精神、般若的內涵。《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不是說“有爲性虛诳不實,無爲性空無所有,故不可住”嗎

  什麼叫不可住、不實、無所有

  它們不就是空,是徹底的空嗎

  要是人們不能從有(即世間對有的執著)到空,又怎能實現從空到有(即緣起之法)呢

  而這樣的一個從有至空再到有的認識和實踐的過程不正是佛法中所說的解脫的過程、成佛的過程、掌握和運用般若的過程,不正是佛法之兩種般若的生動體現嗎

  這裏所謂的兩種般若,指的是有爲般若和無爲般若。《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中說:“般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學有爲般若,能具是六波羅蜜,住十地中;學無爲般若,滅一切煩惱、習,成佛道。”因此,人們通過對無爲般若的修習,就可以破除無始無明而成就一切種智;而通過對有爲般若的實踐,則可以圓滿六度、四攝,成熟自己的福德資糧——只有當人們的福德和智慧這兩種資糧都成就了之後,徹底的解脫與自由才會由理想而最終轉化爲現實。

  正是由于般若既能正示世間之相,又能出生諸佛,是諸佛之母,“叁乘人以是般若波羅蜜度到彼岸涅槃,滅一切憂苦”【一一零】,東晉的道安法師才認爲:“般若波羅蜜者,成無上正真道之根也。”【一一一】

  注釋:

  【一】《詩·大雅》

  【二】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辨騷》

  【叁】唐代李賀《馬詩二十叁首》之十九

  【四】明代吳承恩《西遊記·第叁十五回》

  【五】禅源諸诠集都序敘》

  【六】《複庵和尚華嚴綸貫》

  【七】《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二》

  【八】《中論·觀因緣品》

  【九】唐代實叉難陀所譯《大方廣佛華嚴 經·卷第一》【一零】【一一】秦僧肇大師《般若無知 論》

  【一二】《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一》

  【一叁】【—四】《楞嚴經·卷第一》

  【一五】【一六】《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二》

  【一七】《孟子集注》

  【一八】《雜感》

  【一九】《叁藏法數》

  【二零】古今韻會舉要·文韻》

  【二一】《左傳·隱公元年》

  【二二】《論語·子罕》

  【二叁】《論語集注》

  【二四】《文選注》

  【二五】《春秋左傳注》 .

  【二六】曹魏何晏《論語集解》

  【二七】《登嶽陽樓》

  【二八】【二九】【叁零】【叁一】《滄浪詩話 ·詩辨》

  【叁二】【叁叁】《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 事品第八》

  【叁四】《滄浪詩話·詩辨》

  【叁五】宋代王安石《讀維摩經有感》

  【叁六】宋代範成大《水仙花詩》

  【叁七】《說文解字注》

  【叁八】《答劉正夫書》

  【叁九】《海曙樓銘序》

  【四零】《楚辭章句》

  【四一】程灏《秋日詩》

  【四十二】《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

  【四叁】《尚書正義》

  【四四】《秋胡行九章》之五

  【四五】楊子華畫叁首》之二

  【四六】秋日宴洛陽序》

  【四七】《泊船瓜洲》

  【四八】《秋野》

  【四九】《遊春曲二首》之一

  【五零】《字源偏傍小說序》

  【五一】《韓非子·難叁》

  【五二】南朝陳壽《叁國志·魏志。陳思

  王植傳》

  【五叁】【五四】《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 四》

  【五五】《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第二》

  【五六】《大般涅槃經後分·遺教品第一》

  【五七】五八Ⅱ五九Ⅱ六零l《摩诃般若 波羅蜜經·叁慧品第七十》

  【六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莊嚴淨土 分第十》

  【六二】《論語.陽貨》

  【六叁】《論語·季氏》

  【六四】【六五】《優婆塞戒經·集會品第

  【六六】【六七】【六八】《優婆塞戒經·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

  【六九】《中庸》

  【七零】《解深密經·勝義谛相品第二》

  【七一】《自金陵至丹陽道中有感》

  【七二】《冬夜示敏巢》

  【七叁】第五本第四折

  【七四】《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一體同現分第十八》

  【七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理實見 分第五》

  【七六】《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 經》

  【七七】《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叁》

  【七八】【七九】【八零】【八一】【八二】【八 叁】《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叁慧品第 七》

  【八四】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

  【八五】【八六】大智度論·卷第七十》

  【八七】《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八八】《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二》

  【八九】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蜜 經》

  【九零】《大智度論·卷第叁十二》

  【九一】周易正義》

  【九二】唐代道世法師《法苑珠林.卷第 七十六》

  【九叁】《孟子·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事》

  【九四】《法苑珠林·卷第七十六》

  【九五】《法苑珠林·卷第叁十一》

  【九六】【九七】梁代慧皎法師《高僧傳· 卷第九》

  【九八】【九九】【一零零】【一零一】【一零二】【一零叁】《法苑珠林卷第叁十一》

  【一零四】【一零五】《複庵和尚華嚴綸貫》

  【一零六】《大方廣佛華嚴經十回向品》

  【一零七】《說文系傳》

  【一零八】《歎白發》

  【一零九】《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

  【一一零】《大智度論卷第八十四》

  【一一一】《合放光光贊隨略解序》

  

  

《般若瑣談(能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