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說唐密(盧燊賢)

  略說唐密

  盧燊賢

  1987年陝西省法門寺從地宮中挖掘出密藏珍寶,其中發現有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立即引起世界性的轟動。7年之後,1994年8月3日,新華社通訊社又向全世界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今年3月以來,陝西扶風法門寺博物館,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佛協、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省佛教協會等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吳立民、丁明夷、韓偉、許力工等,五次聚會法門寺,對法門寺唐代地宮文化系列及內涵進行了多學科專門研究。在深入發掘法門寺佛教曆史文化基礎上,破譯了唐王朝最後一次迎奉佛骨在法門寺地宮舉行的禮佛陣容的文化程序,使唐密世界在失傳千年之後終于打開了它神密的大門。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的揭秘,是繼地宮珍寶發現之後,中國考古史和世界佛教史上又一重大發現。”江澤民主席等國家領導人題詞作了鼓勵,中國佛協會長趙樸初說:“這是與佛骨舍利面世有同樣世界意義的重大發現。”

  唐密曼荼羅,大多數人不知所以,它到底意味著什麼

  爲什麼它的發現有同佛骨舍利有同等意義

  這就得對唐密的曆史和內容進行研究了。

  唐密的緣起

  在佛教界,提到八部論主龍猛(龍樹)菩薩無人不曉。當年,法身如來大毗盧遮那佛現身色界頂,大自在天法心殿說法開示,演說《大日經》、《金剛頂經》,金剛薩捶(又稱普賢菩薩)承大日如來之命,將二經記于貝多羅樹葉·,存于南天鐵塔。龍樹菩薩持大日如來真言,以7粒白芥子打開了鐵塔,但被護法神阻止。他虔誠忏悔,發大誓願弘揚大法,始獲進入。入內得金剛薩捶灌頂,傳出《金剛界金剛頂經》和《胎藏界大日經》兩部大法,又撰《金剛頂瑜伽中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論》(又稱菩提心論),建立真言宗或稱密宗(通稱正純密宗以別雜密和左道密),後傳龍智菩薩。龍智弟子頗多,公元8世紀初,龍智得法弟子善無畏與金剛智,先後來中國傳法。時值大唐開元年,公曆716年,善無畏攜梵文經籍至長安譯經弘法。719年,金剛智與徒不空攜經籍廣州入洛陽與善無畏會合,傳揚金剛界和胎藏界兩部普門大法。不空叁藏盡得二師之傳後,再回印度廣求諸經本,再學法子龍智,然後再回中國廣爲宏揚。由此,一個體系完整的正純密宗在大唐建立起來,被稱爲唐密,而善無畏、金剛智、不空被稱爲開元叁大士。唐朝的皇帝、朝官、百姓紛紛向叁大士及其弟子學法,不空叁藏的地位更是“禮遏叁朝,位列叁公”,可見,當時唐密佛法之隆盛。唐密因受中國曆史條件和社會文化條件的影響,有著鮮明的民族特點。

  而在印度,龍智菩薩在世之時,傳承一門之尊法和空宗入密者衆多。然對二部大法在印度有否傳承,無論在中國或印度,都無明確資料記載以作判斷,亦未發現有修持者。因此可以說唐密是印度正純密宗的唯一傳承。

  由于開元叁大士的弘揚及其弟子的闡發,唐密在不斷發展和完備。時至今日,叁大士所譯的許多經典還在廣爲流傳。如《大悲心陀羅尼》等更是今天顯密二宗佛教徒廣爲修習之要典。

  那麼,唐密曼荼羅是什麼呢

  在唐密,所謂曼荼羅,譯爲壇場,意即圓輪具足,是唐密彙集諸佛菩薩以實現修法“即身成佛”之道場。從另一角度說,曼荼羅是諸佛菩薩功德的表現。

  與此同時,唐密在對外的影響亦極大,日本、朝鮮、印尼、爪哇、西域等國人紛紛入唐學習。其中,日僧空海、最澄入唐學習,學成後傳入日本成爲東密和臺密。

  然而,唐密之傳承要求極高,非普門傳燈阿閣黎(法師)不能收徒傳法。教內約束極嚴,授法必須建立曼荼羅,否則犯叁昧耶戒。因此,傳承不易,更易受社會變亂之影響。而在中國武宗毀佛之後,唐密受到一定沖擊,後又經五代長期變亂,戰禍頻生,唐密在中原地區生存困難,唐密傳承日漸衰微,而四川地理特殊,唐密在蜀故能延續。

  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因禁白蓮教,連同唐密一並禁製。唐密在漢地遂告絕響,而東、臺二密在日本卻不斷隆成至今。

  二、唐密之複興

  在本世紀初,中華有佛教複興運動,禅宗、淨土、唯識諸宗俱興。廣東潮州有王弘願居士,譯出東密傳法院流豐山系管長權田雷斧大阿闍黎所著《密教綱要》,由太虛法師推介發行,于是國人得知密宗之事及雷斧其人。赴日求法者漸多,學成而歸者有大勇、持松、顯蔭諸比丘;居士界則有王宏願、顧淨緣、程宅安等(黎乙真居士學成之後在香港居士林傳密教)。諸人學成之後回國,即于各處大行弘法之道。由此,失傳數百年之密宗又在中華複興,國人又得嘗法味。據《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載:“中國留學僧大勇、持松、顯蔭談玄,在高野山研究密教後帶回中國。特別是真言宗豐山大學校長權田雷斧受王宏願邀請,親自訪華,向中國密教學人授法灌頂,時爲民國十叁年(1924)之事。據此,日本密教回傳中國。”

  但是,由于隨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文革等社會動蕩因素,時至今日,在我國境內,回傳的唐密只有王宏願一系法脈承傳下來。

  叁、唐密在廣東

  1.王宏願複興密教

  王宏願,廣東潮州人,生于1876年。早年喪父,家貧然好學,文史哲無不涉獵,日文造詣頗深,猶好佛學。在潮州中學執教,後獲日本東密大阿閣黎權田雷斧所著《密教綱要》一書,甚爲喜好,乃譯爲中文行世,國人因此得知東密教理,並有多人赴日求學。雷斧由是察知中華密教有重興之機,受王宏願邀請,于1924年5月27日以研究密教名義率其徒衆小林正盛等人來華。6月至潮州,即在潮州開元寺設壇灌頂,王宏願和沙門數人得以參加,授得金、胎兩部大法。雷斧阿閣黎回國後,複向日本政府于中國庚子賠款中申請一千元以作王宏願學資之資。1926年,王居士在日獲傳法灌頂,密號遍照金剛,以上曆代祖師經驗秘傳皆得全部,位得密宗普門傳燈大阿閣黎第四十九代祖。王居士回國後,即在潮州自住所,設立“震旦密教重興會”,開壇灌頂傳揚密宗。同時,創設潮安刻經處,刊行密教重要經典、秘傳寶籍、修儀持軌。另外在廣州設解行學社,建立解行精舍(現廣州六榕寺解行精舍)。1936年夏傳法于馮達庵,汪彥平,王福慧、王學智四大弟子,是年12月24日示寂。

  2.馮達庵重振唐密

  馮寶英,法號達庵,原籍廣東惠州,1887年出生。畢業于廣東高等學堂數學系,利根聰敏。36歲學佛,中文佛典幾乎閱遍,初期作品《佛法要論》出版後,淨土宗印光法師見之,贊譽得未曾有,定爲淨土宗必讀之書。諸多作品,道古德之未發,見地甚深。他先學淨士,再而習禅,後而學密。1 927年于香港黎乙真法師胎藏界學法灌頂時,當座即得月輪觀成就。1929年參加王宏願在廣州開設金剛界灌頂時,即見叁摩地菩提心。其後胎藏界加行即入傳法灌頂,入大菩薩位;金剛界加行,即入大普賢位。1 936年,得王宏願大阿闍黎傳法灌頂,一旦萬法皆通,紹密宗第五十代遍照金剛普門傳燈大阿闍黎位,曆代祖師經驗,無不踐履。從此瑞應疊著,譽傳遐爾,創造不少,平生要舉,則在重振唐密。

  四、唐密簡要

  唐密以六大緣起作爲緣起觀,以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緣起宇宙萬有,六大爲宇宙之本體,爲佛與衆生所依(故而衆生與佛平等)。六大無礙常瑜伽,每一大中含另五大。

  唐密依《大日經》、《金剛頂經》爲據,在行持方面有以下幾方面:

  1.依據宗趣,修持有序。

  唐密主要依據《大日經》、《金剛頂經》而立,《大日經》屬胎藏界,乃他受用身法,依般若性而行,攝十地菩薩入大菩薩位(如地藏觀音等),及其成就可成諸佛理法身,大菩薩本地身或諸菩薩等流法身,爲因地即身成佛。金剛頂經屬金剛界自受用身法,乃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與其眷屬四佛、四波羅密菩薩、十六大菩薩互相攝受,共享法樂之境界,行者依薩埵性而行,經曆十六大菩薩位,由金剛初心至金剛後心,五智四曼荼羅皆已完成,自性法身開發盡致,自受用身莊嚴具是,乃果地即身成佛,屬智法身。其中行法皆以叁密(身密手印,口密真言,意密觀想)爲用,而薩捶性必以般若性爲基,所以密宗“正機”者,必以見性爲前提,若未見性而修密者,則爲“旁機”,因叁密未能發揮妙用,必以大精進心行之,以促成般若而符“正機”要求,是以依宗趣,唐密進修曆程分爲四級:

  ①行者雖能入靜,未破分別我法二執,只依信心而行,是爲初級修法,名爲作密。

  ②已破分別二執,未破俱生我執,可依理解而行,爲中級修法,名爲修密。

  ③已破俱生我執,未破俱生法執,可依般若性而行,是高級修法,名瑜伽密。

  ①已破俱生二執,能與諸佛菩薩相應,依薩埵性而行,是最高級修法,名最上瑜伽密。

  大日經相當于高級教法,其果可達大瑜伽;金剛頂經相當于最高教法,其果可達最上瑜伽(或稱無上瑜如)。而兩經教主同爲大日如來,亦屬受用身(報身)法,雖有修因果之不同,而皆統一于報身成佛修法的曆程中,既可以從因向果,亦可由果求因。

  所以當年專授金剛界大法的金剛智和專授胎藏界法的善無畏兩大士,相互灌頂,互授兩部大法。由此可見,唐密對兩部大法,並不倚重,主張金、胎兩部不二(《蘇悉地略說唐密 139經》)。因爲金剛界法是諸佛自受用部份,胎藏界是諸佛他受用之大悲行。均由一體開出,是一體多面的表現。

  在實踐方面,唐密行法,以《大日經·住心品》中“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方便爲究竟”作爲指導。龍樹菩薩所造《菩提心》論雲:“菩提心有叁門分別”,“諸佛菩薩昔在因地,發是心已,勝義、行願、叁摩地爲戒,乃至成佛,無時暫忘”。所以唐密認爲,不但須發菩提心,而且必受菩提心戒。而密教之菩捉心戒與顯教諸戒,有本質上的不同。顯教諸戒,在戒除“賴耶緣起”,便有機會顯菩提心體,是屬治標輔…

《略說唐密(盧燊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