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道次第

  97、淨土宗道次第

  一個居士說:“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感覺很茫然,沒有頭緒,幾乎所有的師父都說念佛就行,可是我們找不到感覺,無從下手,佛號提不起來。人家密宗的修學體系就很完備,一部《菩提道次第廣論》就能把人由正見導入正覺。淨土法門就缺少這麼個按部就班的修學次第。”

  清淨說:“淨土法門的修學次第就是淨土宗根本經典《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淨業叁福”,由佛陀金口親宣,不僅是淨宗修學次第,而且是一切法門的修學次第。”

  “淨業叁福”是《觀經》中釋尊無問自說: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淨業叁福”含攝五乘佛法(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的一切善行功德,會通淨土門與聖道門。叁福依淺深次第,可例分爲:一、人天福(世善);二、二乘福(戒善);叁、大乘福(行善)。其中一、二爲淨業加行,叁爲淨業正行,加上本經的“九品往生章”,就是按照“前行、入門、行持、成就”製訂的詳細修學次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系宗喀巴大師根據阿底峽尊者所造《菩提道炬論》提出叁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次第而組織的。“下士道”是指導行者增上善心:依止善知識及思維暇滿人生,念死無常、思惡趣苦、思維業果等基本人天乘;“中士道”是指導行者發出離心:修行小乘四締而解脫叁界生死輪回;“上士道”是指導行者發菩提心:大乘菩提心、修菩薩行與止觀,證大菩提果。《廣論》引導凡夫從初開始學佛直至最終成佛,故經由法尊法師由藏文譯成漢文以後,漸漸引起了學佛者的重視。特別是經叁門智敏法師、四川清定上師、臺灣日常法師、蘇州濟群法師等大德的倡導,學修《廣論》的人越來越多,大有弘遍全國之勢。

  筆者曾受學《廣論》于蘇州西園寺濟群法師,後依止廬山東林寺大安法師專修淨土。在修學中,發現《廣論》中叁士道的次第也同樣遵循“淨業叁福”的修學次第。《觀經》中所開顯“九品往生”之淨業成就,前六品是修行“叁福”回向求生極樂世界,依行因功德深淺,感得品位的不同:世善人天福(下士道)與“中品下生”相對應;戒善二乘福(中士道) 與“中品中生”、 “中品上生”相對應;行善大乘福(上士道) 與“上叁品”相對應。叁者都非常清楚地闡明了修學的內容和次第。“九品”中下叁品未修善法,且多造惡業,全靠善知識指導,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大悲願力所救度,在此暫不討論。

  印光大師雲: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由此感慨聖言不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