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分歧的産生
兩個居士就藏傳佛教的“活佛”起了爭執:一個表示“活佛”就是“佛的化身”,至高無上;另一個則表示,所謂“活佛”純粹是凡夫自稱爲佛菩薩,以凡濫聖,就是魔。就此,二人希望清淨給做個評判。清淨乃一介愚夫,如何敢了斷這樁超級官司。好在清淨因特殊因緣和藏傳佛教噶瑪噶舉傳承的青海公保寺才旺仁波切(活佛)做過長時間的交流,才旺仁波切讀過北京藏語系高級佛學院,漢語水平極好,所以交流很成功。
藏地的“活佛”,藏語爲“祖古”,意爲“轉世行者”,亦稱“仁波切”,意爲“人中之寶”。“某佛菩薩化身”意爲“某修持法門本尊代言人”,如執法人員執行公務時代表某級政府行使相應職能,但他並非就是完全政府。就如同漢傳佛教弘揚淨土法門的法師我們尊稱他爲阿彌陀佛的化身一樣。“活佛”一詞是漢人翻譯的,藏人並不認可漢地民間將其理解爲“活著的佛”。藏傳佛教之所以尋找轉世靈童(祖古),是具有藏地本土特色的寺院繼承模式,可以有效的避免因宗教領袖去世帶來的繼承爭執和動蕩,這是西藏曆史所形成的。
藏傳佛教就顯教和密乘的判教,也和漢傳佛教有所差異。藏傳佛教把中觀(證悟空性)以下判爲顯教,中觀以上判爲密乘;在證悟空性前,即使持咒結印也是顯教;在證悟空性後,講經說法也是密行。而漢傳佛教則把研讀教理判爲顯教,持咒觀想判爲密教。也有一部分學者幹脆把漢傳佛教判爲顯教,藏傳佛教判爲密教。所以藏傳佛教教義中認爲密乘高于顯教,並非人們理解的“藏傳佛教高于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所講的“即身成佛”的“佛”,在證量上等同于漢傳佛教天臺宗“六即佛”的“名字即佛”,禅宗的“明心見性”,淨土宗的“念佛叁昧”,教下的“大開圓解”,而非如釋迦牟尼佛一樣的“福慧具足,究竟涅槃”的“佛”。藏傳佛教的大手印、大圓滿之無上瑜伽和漢傳佛教禅宗的現量開悟,真實證得,親見本來面目也基本一致。
因爲時代、地域和人文的不同,對同一真理高度可能會有不同的表述,不二智慧,各具精彩。所以,分歧的産生往往來自于語言和理解的差異,盲目崇拜和盲目毀謗都是迷信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