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話說忍辱
一個居士向清淨訴說了一件事:一個學佛多年,一向被公認爲修行很好的同修在一次聚會時大發雷霆,掀翻飯桌,對在場的人逐一痛罵,把多年來的是非恩怨全盤托出,搞得大家都很尴尬。居士問:這麼多年了,看他一向很平和,忍辱功夫很到家,怎麼突然來這麼一出呢?
清淨講了一個“蘇東坡和佛印禅師”的故事:宋代文人蘇東坡,才華洋溢,堪稱文壇上的奇葩,他有一個相知甚笃的方外之交佛印禅師,平時二人在佛學、文學上總不忘相互切磋。一日,蘇東坡禅坐後,喜滋滋地寫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立刻差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禅師,讓他評一評自己的修持功夫如何?佛印禅師看過後,宛然一笑,順手拈來一枝紅筆,即在蘇東坡的詩上寫了兩個鬥大的字:“放屁!”再交給書童帶回。蘇東坡本料想佛印會給他諸多的贊美,怎知一看回信中竟是鬥大的兩個紅字“放屁”,不由得火冒叁丈,破口大罵:“佛印實在欺人太甚。”隨即乘船過江與他理論!
誰知佛印禅師早已大門深鎖,出遊去了,只在門板上貼了一紙字條,上面寫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後慚愧離去。
世間人不懂忍辱,遇到不順己心的境界,就放縱自己的脾氣,破口大罵,作出傷害他人的事情。學佛的人,知道要修忍辱波羅蜜,可往往方法不當。如果把忍辱波羅蜜錯用其心,僅靠自我安慰壓住煩惱,如石頭壓草,累積之下,苦不堪言。總有一天會在遇到某種違緣刺激時集中爆發一次,事後才懊悔不已。
富樓那尊的故事: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野蠻、好勇鬥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麼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爲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世尊再問:“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障,而且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後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惡業,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爲法捐軀,也了無遺憾!”由于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的精神,最後終于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金剛經》雲:“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意爲:“所謂的忍辱波羅蜜,如來說並非實有的忍辱波羅蜜,只是名言假立的忍辱波羅蜜。”
世尊因地修道過程中確實修過忍辱波羅蜜,這是就世俗而言。以勝義谛智慧觀察時,所謂菩薩所修的忍辱波羅蜜多非忍辱波羅蜜多。無能辱者、安忍對境怨敵、及安忍本身,此是以叁輪體空而行安忍,而于實相中又無忍辱波羅蜜。欲效大菩薩修菩薩行,必須通達叁輪體空的本義,遇到違緣現前才不會生起強烈的嗔恨心。世間常常有些修行人,自認爲修行境界很高,已經證悟法性,縱情安逸不取舍因果,對任何法都不執著,但每當遇到違緣時,往往這種人的嗔心更激烈。在西藏有一種全身紅色的蟲子,牧民小孩子故意觸惱它,將它放在太陽下滾來滾去,它很生氣,一會兒就氣得爆炸了。凡夫的脾氣亦如這種蟲子一樣,稍一惹就會爆炸。因此修行者欲通達證悟般若空性,應努力學修不可思議安忍波羅蜜多。
佛陀的故事:《金剛經》中佛陀說:“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佛陀在因地作持戒仙人之時,有一國君名歌利王(梵語歌利乃暴惡之義)。他的行爲非常凶暴惡劣,臣民們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國王帶王妃宮女等眷屬一起去森林中打獵,國王累了,就在森林中休息。王妃們一邊遊山玩水,一邊采集花果,當她們走到寂靜的山林深處,看見持戒仙人在坐禅時,對他生起很大信心,並向他求法。仙人覺得她們很可憐,爲斷除王妃的貪欲,便向她們宣說佛法。國王醒後見王妃不在左右,就四下尋找,當他聽到男子的聲音,循聲找到了仙人與王妃,心中生起強烈的嗔恨心,責問仙人:“你爲什麼和我的王妃在一起?”仙人說:“我的心很清淨,無有任何染汙。”國王又問:“你沒有染汙心,是不是得了阿羅漢果?”仙人說:“沒有。”國王又問:“你是否得阿那含果?”如此一一問四果後,仙人說:這些果位我都沒有得到。王說:“你既未得聖果,爲什麼不會對我的王妃生貪心呢?你肯定會對她們有貪欲心。”當時國王問仙人:“你叫什麼名字?”“我叫持戒。”“你怎麼能持清淨戒,未登地你不可能持清淨戒。”仙人說:“我持的是安忍波羅蜜多清淨的戒律。”國王依舊不信:“讓我片片割截你的身體,看你還能不能安忍!”國王不分青紅皂白將持戒仙人的身肉一塊一塊割下,仙人依般若波羅蜜多,離一切相安住法界本性,未生絲毫恨意與後悔心。每割一刀,國王就問能不能安忍,是否後悔,仙人都回答能忍。國王殘害仙人時,四大天王不滿國王的暴行而降下沙雨,使國王極度恐懼而向仙人道歉、忏悔。仙人渾身鮮血淋漓、遍體鱗傷,國王非常懊悔,卻無能爲力。仙人說:如果我行安忍無有嗔恨後悔,願我的身體立刻恢複。以谛實語的加持,仙人的身體立刻恢複如初。當時仙人對國王的暴行不但不嗔恨,反而對他生起大悲心,並發願:“願我將來成佛時先來度化你。”釋迦牟尼佛成道後,果然先度化了往昔的歌利王,即最初度化的五比丘之一阿若憍陳如尊者。
以自身爲喻,佛陀從修行的角度宣講了菩薩因地修安忍度時已無五蘊的執著,遠離了四相。凡夫衆生執著假合的五蘊爲“我”,當“我”受到威脅傷害時,自然而然會生起嗔恨。菩薩已經離一切相狀執著,住于真實法性修忍辱時,無受辱者、施辱者、忍辱方式的相執,故無有嗔恨。如《寶鬘論》中雲“乃至有蘊執,爾時有我執,有我執造業,從業複受生。”只有反之,才可成就安忍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