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願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種,較簡便的有下列八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二、淨業助行
淨宗以信願持名爲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爲趣。念佛法門雖然是大乘特別法門,然而並不違背和區別于大乘通途的因果律。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淨業所成,所以,淨業行人也應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修行菩薩道,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淨宗正助雙行,如順風揚帆,再加橹漿,既穩且速。
1、淨業叁福
(一)、人天福(世善,下士道)
1).孝養父母: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要知道世出世間,莫不是以孝爲本。然而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2).奉事師長:尊師重道是我國優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諺雲: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門立雪之恭謹,禅宗有斷臂求法之至誠,師長開顯我們法身慧命,所以我們應竭誠盡敬。在佛門,師長又稱善知識,即善知法要、導引衆生于菩提正道的人。要想獲得法益,應該對師長具有至誠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才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
3).慈心不殺: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從戒殺放生入手。一切衆生,都具有愛惜生命、趨樂避苦的本能。人與禽畜,都是血肉之軀,都具有相同的佛性。並且在無始劫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爲父母眷屬,現在因爲善業惡業的不同,升沈各異。有幸投生爲人者,應該憐愍飛禽走獸,不加殺食。若論殺業,無論胎卵濕化諸類衆生,都是罪業,障礙往生淨土。如果能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隱之心,即是施一切衆生壽命安樂,也是最好的持戒。《楞嚴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爲人,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我們知道了衆生冤冤相報的生命情狀,就應戒殺放生,培植慈悲佛種。這樣便能截斷互殺互食的惡性因果循環,世間的天災人禍也將隨之減少。
4).修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绮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悭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十善業相,若持而不犯,則爲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爲十惡。十善分上中下叁品,分別招感天、人、阿修羅叁善道身;十惡亦分上中下叁品,分別招感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身。善惡因果報應,如影隨形,決定不虛。
(二)、二乘福(戒善,中士道)
1) .受持叁皈:我們衆生在無明長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叁寶才可能解脫困苦厄難,圓成本來具有的佛性。所以衆生歸信佛門,首先得受持叁皈依,後受衆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當以佛爲師,始自今日,直至命終,虔誠敬禮,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當以法爲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當以僧爲師,自今至終,不得皈依外道徒衆。
2).具足衆戒: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世尊爲道製戒,製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成辦道業。所以戒律是修行的先決前提,也是佛法住世的幢相。《觀經》說: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隨願往生。佛戒的種類甚多,有五戒、八關戒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十無盡戒等。佛戒種類層次雖多,然而都是以五戒爲基礎,即殺盜淫妄酒戒。祖師常說:五戒法是叁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甯、國家治亂等,都與五戒法的持犯相關。
3).不犯威儀:威儀製心調心,防非止惡,身口意叁業,行住坐臥,都和戒律息息相關,如果輕重粗細,都能護持,犯即忏悔,常時行持,熏習成性。儒家禮儀以誠敬爲核心,佛家尤其以尊重恭敬贊歎作爲威儀的基本精神。相傳宋代理學家程子,一日偶然來到寺院,見院內寂靜無人,漫步到寺院飯堂,見裏面數百位僧人用齋,竟沒有一點聲音。用齋完畢,衆僧人唱贊回向,音聲和雅嘹亮。程子看到這些情景,大爲慨歎:“不意叁代禮樂,于此複見。”
(叁)、大乘福(行善,上士道)
1).發菩提心:就淨宗而言,深信切願即是無上菩提心。善導大師說:“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衆生,故名發菩提心也。”由厭娑婆苦、欣淨土樂契入慈悲心,由同體慈悲心引發普度衆生的悲願,如是層遞發心,即是淨宗圓滿殊勝的菩提心。如是願心,具無量功德,消多劫業垢,破無數魔網,永爲成佛真種。我們修行念佛法門的人應該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爲己任,弘毅精進。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衆生,普願一切怨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深信因果:深信善惡苦樂因果報應是取得佛教徒資格的必要條件,也是修因證果的不竭原動力。如果深信叁界六道生死輪轉痛苦,就不敢觸犯罪業。如果深信極樂淨土無爲法性極樂,信心一發,就永遠不會退失道心。明信因果也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倫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僞之實驗。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調控機製。可見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義之性德。我們宜應仰遵佛言祖語,明因慎果,戰兢惕厲,現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終直入安樂淨土。
3).讀誦大乘: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叁世如來的法身舍利,十方衆生脫離暗夜險途之慧炬。釋尊一代時教,都是從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時空的永恒價值。而對念佛圓頓法門的信解,深探教海,尋繹精要,非常必要。讀誦大乘經典,開發智慧,即能油生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勝心,獲得往生淨土圓證菩提的實益。
4).勸進行者:淨宗念佛法門惠予九法界衆生離苦得樂之究竟大利,所以弘揚念佛法門,勸令衆生信願持名,求生西方淨土,稱佛本懷,功德無量。善導大師雲:“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叁惡道苦等,聞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爲說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報佛恩。”淨業行人應以知恩報恩之心,隨分隨力弘揚宣說念佛法門,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彌陀佛使者,爲娑婆衆生之勝友。弘揚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講法,或隨緣勸化,或印送淨宗經論,或臨終助念,或往生現瑞啓人信心等。勸進行者,諸佛歡喜,伏冀淨業行人力行之。
綜上所述;淨業叁福含攝著十方叁世諸佛教化法界衆生的主要內容,其義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時亦與地球文明具有互滲相即的密切關聯,爲淨宗在閻浮提的弘揚提供了強勁的生命力與圓融無礙的發展空間。
2、普賢行願
普賢十大行願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爲淨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于此,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便凸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誠如壽經所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爲:十方衆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淨業助行的必需。
(一)禮敬諸佛:禮敬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于身口而遍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禮敬過去佛與現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禮敬未來佛,非有相當的智慧平等心難以做到。因爲禮敬未來佛,即是禮敬現在一切衆生。我們驕慢之罪不在過去佛與現在佛上,皆在當來佛上。是故當于一切衆生,生世尊想。若生輕慢心,則爲自傷。
(二)稱贊如來:如來即是不生不滅的性德理體,稱贊如來功德甚爲殊勝。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歎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于彌勒之前成佛。證知修持稱贊如來這一行願,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來的本迹理事,具無量功德,須有甚深的如理智與廣大的如量智,方堪稱述贊揚。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種音聲;一一音聲與百千種音樂相應。其聲清澈,旋律和雅,贊佛功德。普賢菩薩稱贊如來的妙辯,以大海般深廣磅礴的音聲,無有間斷地廣贊諸佛如來無盡的功德。而“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人能說佛功德。”可見諸佛如來功德,贊莫能窮。
(叁)廣修供養:這一行願離悭貪,與前二行願並修,能令現行叁業清淨。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如釋尊因地于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阿彌陀佛因地,爲圓滿成就大願,無量劫來積功累德,于諸佛所,尊重供養,未曾間斷。又諸菩薩,常以種種上妙供具,供養諸佛。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我們凡夫分上,無福報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長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養。供養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誠心供養一華一水,亦是功德圓滿。或以一華供佛時,當作觀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臺,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養,亦複如是。是知但運一心,廣大無際,功德智慧二種莊嚴,六度萬行,無不圓滿。
(四)忏除業障:這一行願能離愚癡,能令過去未來身口意叁業清淨。行人首應慧心覺照,自己無量劫來,獨頭無明爲煩惱種,受無數業報身;一一身造無量業;所幸業力無形,不見相貌,如果業力有體相面積的話,盡虛空界容受不下。菩薩尚且如是,何況悠悠凡夫。我們生此娑婆濁世,必是業重之人,由煩惱故,造諸惡業;複由惡業,結諸苦果,輾轉相因,喻如連環。諸佛慈悲,教令忏悔,切斷惡性循環鏈。自知有罪當忏悔,垢障除滅,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而至誠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即是忏除業障的最上妙法。
(五)隨喜功德: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歎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經雲:隨喜之福,如一人賣香,一人買香,旁人染其香氣,于彼二人,初無減少。又雲:大千海水,一毛破爲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數;隨喜之福,不可知數。而嫉賢妒能則導致心胸狹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這一行願即是一帖對治的良方。隨喜功德的行願是鍛造世間君子與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快捷方式,我們應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六)請轉法(車侖):菩薩爲悲愍衆生故而請法,轉法(車侖)即是佛將自悟之理轉至衆生心中,自覺覺他,輾轉不息,如輪常轉。這一行願,能除謗法障,起慈善根。爲欲令正法住世,開悟衆生。《維摩诘經》雲:“叁轉法(車侖)于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天人得道此爲證,叁寶于是現世間。”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爲倡導,即是請轉法(車侖)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願與衆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願,勸勉衆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功德亦甚大。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錄音磁帶、錄相帶、光盤、刊物雜志、印製佛經等廣爲流布。無情說法,亦屬請轉法(車侖)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法(車侖)之行願。
(七)請佛住世: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衆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衆生大導師。本行願除請一切諸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以淨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無有間斷,亦即是請佛住世。
(八)常隨佛學:常隨佛學即是依托佛從因至果,所曆之行,所爲之事,以爲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悉是我們學習的表範。佛是九法界衆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蓮花,猛火裏出優昙那樣的稀有。諸佛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我們依止的表範。如是因,如是果,我們應祛除悠忽懈怠的習氣,奮大精進,立大誓願,當以阿彌陀佛的願行爲自己的願行,學文殊智,行普賢行;當學觀音耳根圓通,反聞聞自性;當學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當如彌勒菩薩,受佛重誨,守護弘揚淨宗經典;當以淨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當生成就往生淨土。如是方契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願行。
(九)恒順衆生:本行願隨順衆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衆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衆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衆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衆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恒順衆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願中最爲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願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後從果向因度衆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願,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系,助成事業成就。恒順衆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淨業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願。我們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十)普皆回向:普皆回向是將前九願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轉趣向叁處,即回向實際(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衆生。本行願能除狹劣障,生廣大善。能使一切衆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淨業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願回施衆生,同生極樂世界。以無分別心,緣一切衆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淨宗念佛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衆生于無上正真之佛道。
《淨土宗入門 七 淨土資糧:信、願、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