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淨土資糧
印光大師雲:“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印祖稱性贊譽淨宗念佛法門的殊勝,深契諸佛度生之本懷,乃千古不易之確論。
淨土念佛法門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覺,其奧義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盡。就衆生接受層面,淨土法門的內涵可概述爲信願行叁門。
一、信門
密宗難行,禅宗難解,淨宗難信。由于淨宗超情離見,屬佛的果覺境界,于此信入尤難。只要能透過信關,一切將迎刃而解,所以淨宗被稱爲難信之法。
一、善導大師的二種深信
一者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二者決定深信:彼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衆生;無疑無慮,乘彼願力,定得往生。
二種深信乃善導大師心靈體驗的寫照,同時亦表述著娑婆衆生淨宗起信的帶有普遍性的心路曆程。善導大師將冷峻的目光投注在凡夫衆生的煩惑罪惡層面,予以深切的理性觀照。衆生雖具真如體性,無奈無明厚重,煩惑熾盛;業力幻身舉心動念,無非罪惡;縱發清心,猶如畫水。故而無量劫來,汩沒于生死苦海,或于叁惡道備受劇苦,或暫升叁善道略作喘息,總不離叁界六道,常沒常流轉。于中亦曾發心修道,然終因障深慧淺,自力怯弱,難以伏斷浩浩見思煩惱,複又沈入生死湍流,永無出離之緣。在廣闊的生命時空中觀照罪惡生死凡夫的輪轉慘況,是多麼的悲痛哀戚呀!善導大師嚴峻地把自己定位爲罪惡生死凡夫,這對于我慢心高的我們來說,不啻當頭一棒。回光返照解剖自己,自身不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罪惡生死凡夫嗎?!生在末法娑婆穢土中的衆生,悉是業障深重、根機陋劣之人。《悲華經》雲:釋迦本師于賢劫人壽百歲時,于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于時,煩惱具足的衆生充滿其中,受其卑陋。這些衆生悉被他方世界之所擯棄,善根深厚者之所遠離。須知經中所述的業重衆生,即是現實中的你我他。我們應如是決定深信。
這種深信自力斷惑之難與深信佛力易成道業的思想,在中國淨宗教理與實踐中,源遠流長,不絕如縷。近代印光大師一生專修淨業,力贊念佛法門的殊勝超絕,曾雲:大家要曉得,仗自力修持,自有何種力?但是無始以來的業力。所以萬劫千生,難得解脫。仗阿彌陀佛的弘誓大願力,自然一生成辦。
二、蕅益大師的六信
如果說善導二種深信簡潔明快、直溯根源的話,那麼蕅益六信則缜密詳確、理事圓融,譬如側看成峰、橫看成嶺,總不失爲親見廬山真境。是故討論蕅益六信,有助于加深對淨宗信藏的理解,了達淨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六信分爲叁對範疇,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茲分述如下:
1、信自與信他
信自者,信我現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團,亦非緣影;豎無初後,橫絕邊涯;終日隨緣,終日不變。十方虛空,微塵國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我雖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更無疑慮,是名信自。
信他者,信釋迦如來絕無诳語,彌陀世尊絕無虛願,六方諸佛廣長舌絕無二言。隨順諸佛真實教誨,決志求生,更無疑惑,是名信他。
2、信因與信果
信因者,深信散亂稱名,猶爲成佛種子,況一心不亂,安得不生淨土?是名信因。
信果者,深信淨土諸善聚會,皆從念佛叁昧得生,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亦如影必隨形、響必應聲,絕無虛棄,是名信果。
3、信事與信理
信事者,深信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實有極樂國,在十萬億土外,最極清淨莊嚴,不同莊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理者,深信十萬億土,實不出吾現前介爾一念之外,以吾現前一念心性實無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現前一念所現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衆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燈,光光互遍,重重交攝,不相妨礙。是名信理。
淨宗果教他力法門,信爲能入;淨業行人從初發心到往生成佛,唯信爲本。信乃無盡藏,直至佛地,方能究竟圓彰信藏功德。我們應在盡形壽稱念佛名的修持中,領解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對彌陀悲心願力有一分領解,即有一分信心;有十分領解,即有十分信心。清淨信心,則生實相;信力圓時,全成佛力。故知淨宗具信者即真佛弟子,勸勉衆生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乃真報佛恩。壽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我們應仰遵佛敕,發菩提心,真爲生死,于難信法生決定信,仗佛慈力,成辦往生大事。如是方不負釋迦彌陀兩土世尊的大悲垂救。
二、願門
蕅益大師雲:“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無不由信願而得成就。世間商賈投資營利,農民春播秋收,對此信而無疑,願而勤行,以習見習聞,所以,無須專談信願;淨土往生,事非尋常,衆生以未曾見聞而疑怪,所以,啓信發願,不可或缺。
淨宗願門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蕅益大師語)。淨宗啓願方式有二種,一者從事相上啓願,置身娑婆業海,爲五欲纏縛,備受衆苦,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發願永離叁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生身,是爲厭離心。聞說西方淨土種種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功德,生大歡喜,欣心願求生彼國,常行念佛及六度萬行,悉以回施一切衆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是爲欣願心。此厭欣心是從事相上生起的切願。或有人質疑:欣厭之心,即愛憎之念,愛憎乃生死岸頭事,非修行人所宜。奈何?答雲: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此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
叁、行門
信願行叁資糧中,行門是將信願具體地落實在念佛行持中。念佛行門簡易便捷,然細究之,亦有難易淺深的不同。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四種念佛中,實相念佛,專念自性天真佛,門庭高峻,非上根利智難以措手;觀想念佛,凡夫衆生心多散亂,難入微妙之觀;觀像念佛,像在可修,離像則難,淨因易斷,相續甚艱;唯持名念佛,簡要直捷,但能繼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見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門,成佛之快捷方式。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衆凡的根機與現代生活環境。所以,古今祖師大德特倡持名念佛一行,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脈相承,殷殷勸化。
在行持上,有定課念與散念;在方法上,有高聲念,默念,金剛念,記十念等多種,分別介紹如下:
(一)定課念:定課念者,是將念佛一事,定爲每日的功課,定的時間,多在早晚二時。亦有定出日誦佛號若幹聲(自數千聲至數萬聲),不足不止者。我們初學佛的人,各有公務或工作纏身,日課佛號數萬聲,事實上無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課定爲朝暮二時,每次念佛千聲,五百聲,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見後詳述),只要持之以恒,始終不懈,也必有成就。
(二)散念:定課之外,時時刻刻,行住坐臥,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時候,皆可將阿彌陀佛四字系在心頭,默默地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薰習我們的心識,我們果能時時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叁)佛七共修:四衆弟子,相約起精進佛七,專持六字洪名,用作往生資糧。佛七中須萬緣放下,激切奮勇。規定的念佛時間內,不許外出閑遊。佛七中須照護大衆淨念,不許高聲亂衆,不得動氣發粗,彼此鬥爭。無論行住坐臥,飲食便利,一句洪名,綿密不斷,不須私入寮舍坐臥。佛七中製止放逸。念佛的位單即如戰士的陣地,應時刻堅守。不得托事在外延緩聊天、曬太陽等。凡抽解著衣等,事畢速還。佛七中應安詳徐步,不得踉跄疾走。隨班經行時,不得越班而出,不得混入他班繞念。念佛時,一句佛號邁四步。“南無”一步,“阿彌”一步,“陀”一步,“佛”一步,先邁右腳,前後間隔約1.5尺,不得過松或過緊。
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爲:
(一)高聲念:聲音發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聲音洪大,字字分明,這種方法好處在全神貫注,可對治昏沈懈怠,然稍有耗氣暗啞之弊,故不能持久。
(二)默念:默念時只有唇動,並不出聲。雖然不出聲,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字字分明。這樣念念不停,正念相續,便于日常工作中,及隨時隨地默念。
(叁)金剛念:金剛念者,念時聲音不大,但須出聲,一面念,一面聽,念得綿綿密密,聽得字字分明,使雜念沒有萌起的空隙。這種方法,便于定課時行之。
(四)十口氣念:初學佛的人,若把功課訂得過多,往往會日久懈生,以致定的課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時,訂的簡短。以期持之有恒。所以十口氣念,是初念佛者一種較爲簡便且能攝心的方法,所謂十念,並不是只念十聲,而是以一口氣爲准,氣念盡時,換一口氣再念,這樣念夠十次,叫做十念。這種念法,一口氣大約可念六字洪名七八聲至十聲,不宜念的過多,多時傷氣,有礙身體。
我們初學佛的人,日常功課不妨定爲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幹聲亦可。念的時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對佛像行禮,然後合掌恭念。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號念畢,最好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願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種,較簡便的有下列八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本尊阿彌陀佛 第八章 淨土資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