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戒律與禮儀 釋清淨 編輯 山東佛教在線印經處 印贈 佛教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 已與中國文化融然一體。 而我們卻對佛教一無所知, 甚至有著種種的誤解和偏見。 你想知道佛教怎樣看待世界和人生嗎? 你想知道世界上爲什麼有這麼多人信仰佛教嗎?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嗎? 你想獲得人生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嗎? 你並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卻不能不了解佛教! ——走近佛教,改善生命! 如果能從這本書中得到利益,那麼讀完後請將此書送到佛經流通點,或者推薦給您的親人、朋友、有緣者,讓他們同沾法益。甯傳閱至破,勿束之高閣。 目 錄 第一章 戒律的精神 (一)認識戒律 (二)修行的第一步 (叁)戒律的原則 第二章 叁皈五戒 (一)叁皈依 (二)五戒 (叁)受戒的次第 第叁章 八關齋戒 (一)八關齋戒的內容 (二)受持的功德利益 (叁)受八關齋戒法 第四章 居士入寺禮儀 (一)拜佛、誦經 (二)谒師、稱呼、請益 (叁)大殿、法堂、齋堂 (四)挂單、著裝、起居 第五章 寺院常住居士禮儀 (一)心儀:內強素養 (二)身儀:外樹形象 第一章 戒律的精神 一部分信衆對受叁皈五戒存在顧慮,怕受戒後行爲受到約束,給日常生活帶來種種不便。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我們要明了佛教戒律的精神是“防非止惡,成就道業”。 口渴見了水卻不喝:過去有這樣的一個人,在沙漠裏走得非常口渴,很想弄些水來,以解除這個苦痛,看到遠處熱霧,當作是水,可是走過去一看,卻又不是。後來東找西尋,終於給他找到一條河流,河水滔滔不絕地流著,而且很是清潔。然而,這個人卻只是呆望著,並不下去喝水。別人看也很奇怪,問道:“你口渴找水喝,現在找到了,爲什麼又不喝呢?”這人的回答非常奇特,他說:“你喝得完這麼多的水嗎?要是喝得完我早就去喝了。既知喝不完,所以我不去喝了。”大家聽了,都笑他,結果他因一口水也不喝而被渴死在沙漠裏。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不明白佛教戒律的精神和本質,雖渴望修行,但當看到戒律很嚴格,就開始猶豫了:“畢竟隨心所欲慣了,能受得了這些約束嗎?有必要非得受這些約束嗎?”因一時不能全部受持,就索性舍棄一條也不受,仍舊流轉生死,沈溺六道。豈不知在戒律上,如能全部受持固然最好,就是做不到全部受持,哪怕受持其中一條,也將會成爲最終成就的因緣。 (一)認識戒律 俗話說:“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國家的法律于守法的公民是不具有約束力的。但要維護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建章立製,因爲社會中的害群之馬,並非絕對沒有。同時守法與犯法的善惡界線,也僅在于一念的相差,爲了警策大家,不要闖過這十字路口的紅燈,所以要有法律;爲了保護大家,不因一念之差而去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佛教中受叁皈五戒乃至菩薩戒對于信衆來說,也同樣是保護傘,而不是枷鎖。受戒可以獲得戒體,能有效的保護與顯發我們的法身慧命。戒律對戒子來說,是行爲准繩,而不是高壓線,戒律是爲了使我們明白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一個沒有受戒的人,他做事會肆無忌憚,造了惡業而毫不知覺,認爲理所當然。而一個受了叁皈五戒的人,他做事便會有了一個准繩,當他業障現前經曆一些惡業時,心中的無作戒體會産生作用,造惡會自然中止,即使惡業已經形成,他也會時時慚愧,這一念慚愧便是忏悔,他所造的惡業也會因此消減,再通過有效的補救措施,仍可獲得清淨。即使犯了戒罪下墮叁途,機緣到時也仍將成佛,而不受戒的人即使不犯戒,也只能在六道中輪轉沈浮。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懂法的人和一個法盲觸犯了法律,法官會按照兩人所犯罪行進行依罪同等量刑,絕不會認爲某人懂法而重判,某人是法盲而予以無罪釋放,因此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覺得有必要學習法律知識。而在佛教中,學戒和受戒便是普法教育,而法官便是因果律。有的居士誤認爲佛菩薩是法官,感覺佛菩薩要求太嚴,有些不近人情。其實因果報應是自然法則,佛陀只不過是向世人揭示了這個真理,並爲了保護我們才製定了相關戒律,以告誡我們什麼該做和什麼不該做,這便是佛陀製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戒”和“律”兩個字的含義,各有所指。“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惡,若作惡便是犯戒(諸惡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惡之外,佛弟子也禁止當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菩提道次第叁十七道品佛陀就說:“已生惡令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不論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須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應該的行爲,不可妄造惡業。除此之外,佛陀又規定:應該去做的善事,必須去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衆善奉行)。所以“戒律”就可以概括爲:“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一般人對于佛法及戒律認識不夠,不完全了解,因而錯認佛教只是消極的防非止惡,卻不了解積極一面的衆善奉行。也就是說,該停的就停,該去做的就去做,該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止持”和“作持”,止持就是“諸惡莫作”,作持就是“衆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會認爲佛教是消極的,就無法真正了解佛教戒律的精神。簡單說,“戒”是不能如此,“律”是應當要如此。“戒”“律”合起來通用,則是“止”“作”——停止和前進。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責任的規範,做人的根本原則,修習一切善法的基礎,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門。無論是出家或在家、信佛或者不信佛的人,對于戒律都同樣需要去實踐,因爲無論是世間法還是佛法都是以戒律爲基礎的,這就是我們共同生活于世間的遊戲規則。 盲人摸象:國王讓六個盲人摸一頭大象,他們分別摸到了一部分,分別宣稱大象是一堵牆,一支矛,一條蛇,一棵樹,一把扇子和一根繩子。因爲他們生來從沒有看見過象是什麼樣的動物,難怪他們所摸到的,想到的,都錯了。但是他們還是各執一詞,在王的面前爭論不休,受到了人們的嘲弄。 這個故事比喻:自己沒有深入學習佛法,卻隨意用自己的片面的知見猜測佛法,把戒律恐怖化,誤導衆生,會成爲衆生走入佛門的最大障礙。 (二)修行的第一步 在當今時代,很多燒香拜佛的人,並未受過叁皈依,卻自稱是佛教的信徒。我們雖不必否認他們的信仰,但按照佛教戒規的要求,如要信佛,應從皈依叁寶著手。皈依叁寶雖爲進入佛門的第一步,但如不走第一步,豈能走出第二、第叁步 要走第二、第叁步,必定先從第一步開始。佛弟子的次第,是以所受戒法的層次而定,皈依叁寶,是最先入門的基層。在家居士分爲叁皈、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一切戒皆以皈依叁寶爲根本。皈依叁寶既是入佛信佛的第一步,佛教不舍一切衆生,故對請求皈依者的尺度放得特別寬:六道衆生,除了地獄之中受苦太大太多者無暇皈依叁寶外,其余的不論人、天、神、鬼、畜,只要發心皈依,佛教無不接受。 還有人以爲自己已有看經的能力, 自己可以直接向佛經之中探求成佛之道,所以不必皈依,同樣可以得到學佛的受用。這在理上說,似乎可以通融,但從事相的規製上說,那就錯誤了。佛經是由佛陀所說(也有是出于佛的弟子們所說),再由佛的出家弟子們結集成編,傳之後世;如說只知佛經而忽略了說法的佛寶,以及流傳法寶的僧寶,充其量,只是皈依了法寶,這是忘恩的行爲。佛教雖以法寶爲主,解脫之道,皆由法寶流出,但是法寶之産生,必須佛寶與僧寶爲之完成,所以叁寶是不能分開的。 受皈依,既是形式上的問題,更是心性上的問題。受皈依時,不僅口中念著,身體拜著,心裏還得想著。主要還是在于心的領受——納受叁皈戒體,戒體須由先已受了皈戒的人,師師相傳,這是法統的一脈相承,在凡夫而言,不能無師自證,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叁皈依不得在佛菩薩前自誓自受,更不可以只交一張像片辦個皈依證而不舉行儀式。由此可知,求受叁皈依的莊嚴性和重要性了。 有些人尚未信佛,但對佛教頗有好感,他們卻不願意馬上皈依叁寶,由于教理不明,他們唯恐皈依之後,會受到約束,或者認爲皈依之後會無法擺脫,所以他們對皈依持謹慎觀望態度。但是,學佛必須從皈依叁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不切實際的。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皈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爲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皈依叁寶,並自皈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假使由于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的話,皈依及受戒之後,也可放棄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門。佛門來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無礙。尤其難得的,走出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回頭。 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裏:從前有一個人要在一個月以後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預備起來,使臨時不致缺少供應。他心裏想:“如果把牛奶從牛身上取下來積儲,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應該考慮到把牛奶放在木桶裏日子久了容易壞。不如把它放在牛腹裏,到宴客那天一並來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鮮的牛奶,不是再好沒有了嗎?”因此,他就把他所養的那一頭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開,也不每天去擠奶了。一個月以後,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牽來,正要取牛奶,使客人們喝到新鮮的牛奶,可是不論怎樣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來,當場給客人們譏笑了一頓。 這個故事比喻:那些對佛法有好感,想學佛卻又表示:“我現在很忙,等我有了錢,等我有了閑,等我拼出個成果,等我五十歲以後……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學佛修道了”。可是,將來幾時來?陳健民先生有言:“汝若說出離也要個時節因緣,等我叁年五載,料理家事,再行出離可也。請問你自己有何把握再活叁年?閻王可准你請叁年五載的假期否?”我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無常,布施也好,持戒也罷,都想著等我有了條件再好好去做。其實,現在若沒有,以後恐怕也不會有。破滅,會比將來來得更早一步。對該做的事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及時來作,否則不就和那個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裏的愚人一樣嗎? (叁)戒律的原則 佛教關于在家居士的戒律主要是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爲基本原則,一切戒多由五戒中分支開出,一切戒的目的多是爲了保護五戒的清淨。防非止惡,身口意叁業,行住坐臥,都和戒律息息相關,如果輕重粗細,都能護持,犯即忏悔,常時行持,自能熏習成性。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倫理的基本德目。五戒的究竟處是了生脫死的正因。我們學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脫死,五戒若能持得絕對的清淨便自然通向涅槃。經中說:五戒是叁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佛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們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離開生死,生死之中也不會找到我們的蹤迹的。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甯、國家治亂等,也都與五戒法的持犯息息相關。 對于修行淨土法門的居士來說,淨宗以信願持名爲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爲趣。念佛法門雖然是大乘特別法門,然而並不違背和區別于大乘通途的因果律。 佛法大意:白居易向鳥巢禅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巢禅師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鼻孔裏哼了一聲,說:“這個,叁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鳥巢禅師說:“雖然叁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佛教戒律的製定,不是佛陀對于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劑。佛子若無戒律作爲生活規律的依准,了生脫死是難以做到的;佛教如無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不唯一盤散沙,也將烏煙瘴氣。因此,佛在臨將入滅之時,示意後世的佛子,應當以戒爲師。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嚴持戒律,佛教就能興盛。而衆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國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現清淨國土。 《居士戒律與禮儀 第一章 戒律的精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