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修」?
何謂「修」?就是反複串習、修習。我們應該以何種方法調伏內心?改善內心?必須透過佛法的道理去改善。但並非馬上可以達到效果,需要長期串習努力。當我們聽聞教理時,第一次聽覺得很困難;第二次聽時,覺得比較簡單;第叁次、第四次聽時,就覺得愈來愈容易了。這就是串習、熏習。譬如我們時常憤怒、瞋恨一個人,當看到此人,就會産生很強烈的忿怒心。這時應該想──我不應該對他産生忿怒心的,我不應該這樣發怒。一次又一次的熏習,自然而然不會對此人,産生很強的瞋恨心了。以此串習的力量,調伏原本非理作意的過患。
以身體而言,剛開始做一個動作時,會覺得很困難,但是天天做同一動作,就不會覺得困難。這就是長久的串習、熏習所得到的結果。同理,「心」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但被心所控製,心又被煩惱控製,即使不要痛苦,因爲不知痛苦的因何在,無法突破,唯有承擔痛苦。快樂的因又不積聚,所以無法得到快樂。
「修」的意思,放棄往昔對煩惱的串習,換上新的串習,不再被心控製,心也不再被煩惱控製。假使長期,把心保持在善的一面,去串習、熏習,心自然而然變成善的;長期遠離煩惱的串習、熏習,來改善內心,叫做「修」。
「修」,就是內心與善法相應的串習。所以必須多多聽聞,什麼是真實的情況,以聽聞的善法,內心反複的思惟,需與真理相應。不只聽聞,生起定解之前,先要觀察,如果不相應,就無法對真理生起信心。完全相信真理之後,知道生定解的勝利,不生的過患。修的次第分爲二,一是觀修,一是止修。觀修,就是反複的思惟觀察。産生定解之後,把心安住于此,稱爲止修。一般人對著境,內心就産生起伏,這是習氣造成的,不加以觀察,就執著爲真實。如果不照修的次第,先修難的,後修易的,將無法達到我們追求的目標。前前所修的內涵,是後後的基礎,次第正確,就容易成辦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