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

  

  

  《洛陽伽藍記》,共五卷,南北朝後魏楊衒之撰。楊衒之,南北朝後魏散文家。北平人,曾爲撫軍府司馬、秘書監、期城郡太守。據《景德傳燈錄》卷叁載,衒之爲期城太守時,欣慕佛法,嘗問法于達磨祖師。以撰寫《洛陽伽藍記》而留名于世。

  “洛陽”是指位于我國河南省黃河南方的古都。與長安同爲我國曆史上重要的都城。周朝稱“洛邑”,是當時全國的中心都市。也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五代唐的首都,隋代、唐代的東都,極其繁華,也可說是佛教發展時代的中心地點。有關佛教入傳的地點,衆說紛雲,但一般認爲,最初傳入佛教的地方就是洛陽。東漢永平十年(67),明帝曾派遣使者至西域廣求佛像及經典,並迎請迦葉摩騰、竺法蘭等僧至洛陽,在洛陽建立白馬寺,爲我國寺院的發祥地;並于此寺完成我國最早傳譯的佛典《四十二章經》。又東漢至西晉間的譯經工作,均在洛陽進行。而五世紀的經典翻譯,以及來華的印度僧人,如:康僧铠、竺法護、佛圖澄、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等,均與洛陽有密切關系。

  現存白馬寺的遺迹,尚保存有傳統佛教的建築風貌。此外,西晉太康寺的叁層磚塔、石塔寺的叁層石塔,均負盛名。北魏建都洛陽後,在龍門石窟中建立大規模佛教建築物的風氣頗盛,尤其在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所建的永甯寺,僧房可容納一千人以上,伽藍的規模甚爲壯麗耀目,樣式也極爲完整齊備,其盛況可于本書中見其一斑。北魏沒落之後,洛陽亦隨而衰微。直至唐代,始與長安並稱爲二京,有佛授記寺,以及武則天所建的大雲寺,各宗各派于時始又複興,活動頻仍,但後遭會昌法難,以及唐末的戰亂,洛陽又漸次衰落,而淪爲一般的都市,景況大非昔比。

  本書是撰寫北魏時代的洛陽,以及近郊諸大寺如龍華寺、秦太上君寺、景明寺、水明寺的緣起、結構、行事等。晉永嘉年間(307-311),洛陽一帶僅四十二所寺院。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遷都洛陽後,造寺的風氣盛行,最盛時有一叁六七所寺院,但于孝武帝在位(532-534)之時,所有寺院均遭破壞,僅余四二一所。東魏孝靜帝武定五年(547),楊衒之至洛陽爲吏,見原耗費钜資所建甲于天下的洛陽佛寺,在永熙之亂後,已大半被毀,因感傷盛衰的無常,故彙輯洛陽城內外四十余所伽藍掌故,撰寫成《洛陽伽藍記》。內容包括建築緣起、寺院地勢、風景、建築規模,以及佛教或政治、社會掌故與西域的文化交流等。所以本書不僅可作爲了解北魏洛陽佛教史及政治社會史的輔助資料,並且可以作爲研究當時洛陽城的建製、佛寺建築的重要參考。由于所記多爲作者所親聞目睹,可說是一部反映一個時期、一個宗教、一個王朝的曆史文學,其中不少史料可彌補正史的不足。

  此外,關于宋雲、惠生等的西行求法,是在法顯之後,玄奘之前,也是我國佛教史上和中外交通史上的一件大事,然宋雲《家記》、惠生《行記》、《道榮傳》都已逸失,所幸因本書得以保存了這份珍貴史料的大概。因此,本書極具有曆史價值。

  本書是一部體系完整的著作,根據這部書,可以很正確地勾繪出一幅北魏京城洛陽圖。如序中所載:“寺數最多,不可遍寫,今之所錄,止大伽藍。其中小者,取其詳世谛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內爲始,次及城外,表列門名,以遠近爲五篇。”今收錄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冊。

  本書版本極多,以明代如隱堂刻本及吳琯所刻的古今逸史本爲最古;其校勘本則首推近人周祖谟的《洛陽伽藍記校釋》爲最佳,該書除判別文、注之外,並雜采衆書加以注釋校勘,對于初學者及專門研究者皆有極大的參考價值。又近代唐晏的《洛陽伽藍記鈎沈》亦爲研究本書的參考資料。

  □試舉例說明本書的價值。

  □試介紹洛陽佛寺中的白馬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