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傳燈錄》
《景德傳燈錄》,本書原題名爲《佛祖同參集》,略稱《傳燈錄》。叁十卷。宋代道原禅師纂。師嗣法于天臺德韶,住蘇州承天寺永安院,其傳記不詳,唯據楊億之序文知道原爲東吳僧。另據紹興二年(1132)長樂鄭昂所撰《景德傳燈錄跋》載,本書作者爲湖州鐵觀音院僧拱辰。但考證此說並不可信,蓋西余拱辰嗣法于金山昙穎(989-1060),而在道原呈上《景德傳燈錄》時,金山僅有十六歲,故知身爲金山弟子之拱辰于景德元年(1004)奉呈《傳燈錄》,實屬不可能之事。
“景德”是北宋真宗年號,爲本書上呈並奉□入藏之年代;複因燈能照暗,禅宗謂法系相承,猶如燈火展轉相承,師資正法永不斷絕,故名“傳燈錄”。
“燈錄”只限于禅宗,屬記言體及按世次記載的譜錄體。本書收有印度、中國禅宗各祖師名號,並一一列其法系以說明禅門傳燈相承次第,及載明各祖師之俗姓、籍貫、修行經曆、住地、示寂年代、世壽、法臘、諡號等。此外,更傳述各祖師師資證契的機緣語句、接化語句及悟道的偈語等。
全書記述自過去七佛經西天諸祖、東土六祖,至法眼文益法嗣的禅宗傳法世系,計五十二世一千七百零一人的機緣語句,號稱“一千七百則公案”。另外,附有語錄者九百五十一人。其收錄內容概述如下:
□卷首爲楊億所撰之序文、西來年表。
□卷一、卷二敘述過去七佛與第一祖摩诃迦葉至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的傳法情形。
□卷叁敘述達磨、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東土五祖並旁出法系。
□卷四敘述牛頭法融、北宗神秀及淨衆宗等法系。
□卷五至卷十叁記載慧能及其法嗣,包括沩仰宗、臨濟宗法系。
□卷十四至卷二十六記載慧能弟子青原行思的法嗣,包括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法系。
□卷二十七敘述不屬任何禅門宗派,有名于時的豁達禅者,如寶志禅師、善慧大士、衡嶽慧思禅師、智顗禅師、天臺豐幹禅師、寒山子、拾得、布袋和尚等,及諸方雜舉征拈代別語。
□卷二十八爲禅師語錄,包括南陽慧忠、荷澤神會、大寂道一、藥山惟俨、大珠慧海、大達無業、南泉普願、趙州從谂、臨濟義玄、玄沙師備、羅漢桂琛、大法眼文益等十二位禅師。
□卷二十九題爲贊頌偈詩,共收錄白居易、寶志和尚、香嚴智閑禅師等十七人的偈頌。
□卷叁十題爲銘記箴歌,記收錄有心王銘、信心銘、參同契、永嘉證道歌等二十叁種。
本書是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呈于朝廷,真宗诏翰林學士楊億、兵部員外郎李維、太常丞王曙等潤色,准予入藏,由是獲得□修史書的特殊地位。至于其編纂所費時間及完成年代,則一概不詳。其有二種重刊本:一爲南宋紹興四年(1134),思鑒重刊;一爲元延佑叁年(1316),希渭重刊。
在《寶林傳》、《祖堂集》尚未重新爲世人發現之前,《景德傳燈錄》是禅宗最早的一部完整史書,位居“五燈”(即《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聯燈會要》、《普燈錄》)之首,其史料價值遠在《五燈會元》之上,是學術界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資料、必讀史書。自上述二書于本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得知本書曾受其影響,而多所取材。事實上,在本書完成前的唐末、五代時,已有多種禅宗史書出現,所以在內容上,本書是以這些史書爲基礎,並進一步搜集資料,經過篩選潤色而後定型。
自本書刊行後,在宋代又陸續出現多種燈錄,直至元明清各代,繼承傳統,燈錄之作綿延不斷,今存者尚有數十種之多。影響所及,儒家亦仿照此種體裁編撰著作。
總之,本書一方面是研究禅宗發展史的重要資料,一方面可作爲志于參禅學道者的指南,實具有極大的存在意義。
本書今收錄于《碛砂藏》第叁十叁冊、《龍藏》第一叁六冊、《佛教大藏經》第七十、七十一、一一一冊(《普慧藏》本)、《卍正藏》第五十八冊、《大正藏》第五十一冊、《佛光大藏經.禅藏》。其中,《佛光大藏經》所收,是經重新排版、標點、斷句、校刊者,爲研究本書的最佳指南。
□試舉公案叁則並敘說個人的心得。
□試述本書的地位與價值。
□試撰達磨祖師傳記一篇。
□試撰沩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各宗祖師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