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五教章》
《華嚴五教章》,全稱《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華嚴一乘教分記》,略稱《五教章》。四卷。唐代華嚴宗叁祖法藏(643|712)述。師字賢首,號國一法師,又稱香象大師、康藏國師。以通西域諸國語與梵文經書,奉命參與義淨的譯場,先後譯出《新華嚴經》、《大乘入楞伽經》等十余部經典。嘗爲武後講華嚴十玄緣起的深義,撰成《金師子章》。師一生宣講《華嚴》叁十余遍,致力于華嚴教學的組織,並仿天臺,撰述《華嚴五教章》,將佛教各種思想體系分類爲五教十宗,而推崇華嚴的組織居于最高地位,華嚴哲學于現實世界中是屬理想世界的實現。華嚴宗的觀門教相,至師而圓備,是華嚴宗的大成者,所以又名賢首宗。其著作有《華嚴經探玄記》、《華嚴料簡》、《大乘密教經疏》、《華嚴綱目》、《華嚴玄義章》等二十余部。
“五教”,賢首大師將如來一代言教,就所诠或深或淺,區分教相爲五類,如《第四分教開宗》說:“就法分教,教類有五。”
本論是華嚴教義的概說書,華嚴宗的教判論著,也可說是佛教概論書。全書共分十門,其組織次第分別爲:建立一乘門、教義攝益門、古今立教門、分教開宗門、乘教開合門、起教前後門、決擇其意門、施設異相門、所诠差別門、義理分齊門,主要是開釋如來海印叁昧(華嚴家以此叁昧爲華嚴大經所依之總定)的一乘教義,並將其分類爲五教十宗,主張《華嚴經》是超越諸教的別教一乘,也就是最勝經。茲將其各門內容略述如次:
第一、建立一乘:敘述一乘的意義,即華嚴獨特的一乘與融合叁乘于一乘的意義。賢首大師將一乘教義開爲同教、別教二門。這是依《華嚴經》樹立其不同于叁乘,超越諸教的別教一乘,依《法華經》樹立其應同叁乘,開會一乘的同教一乘。因此,說明此同、別教判的特點,就是“建立一乘”的精義。
第二、教義攝益:敘述一乘與叁乘的教義,與其攝化機宜利益的差別。
第叁、古今立教:賢首大師謂古今諸賢所立教門各有差別,因而列舉十家,作爲其龜鏡。即:□菩提流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教;□誕法師依《楞伽》等經,立頓漸二教;□光統律師立漸頓圓叁教;□大衍法師立四宗教;□護身法師立五種教;□耆闍法師立六宗教;□南嶽思禅師及天臺智者禅師立四種教;□江南敏法師立二教;□梁朝光宅寺雲法師立四乘教;□大唐叁藏玄奘法師依《解深密經》、《金光明經》及《瑜伽論》,立叁種教,也就是指叁*輪。
第四、分教開宗:此門主要是在說明華嚴宗的教相判釋。是依其自宗宗義,將佛陀一代聖教分別判作五教十宗。五教,是就所說教相分爲五類:□小乘教;□大乘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十宗則依佛陀所說的義理區別爲十:□我法俱有宗;□法有我無宗;□法無去來宗;□現通假實宗;□俗妄真實宗;□諸法但名宗;□一切法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絕宗;□圓明具德宗。
第五、乘教開合:敘論五教相互的關系。
第六、教起前後:論述一乘、叁乘、小乘教法于時間上的前後順序,分爲“稱法本教”、“逐機末教”的本末二教。
第七、決擇前後意:謂諸教前後差別難知,因此以十門分別其意。即:□或有衆生于此世中,小乘根性始終定者;□或有衆生于此世中,小乘根不定,堪進入大乘初教即便定者;□或有衆生于此世中,于小乘及初教根不定,堪入終教即便定者;□或有衆生于漸教中根不定,堪入頓教即便定者;□或有衆生于此世中,頓悟機熟即便定者;□或有衆生于此世中,叁乘根性定者;□或有衆生于此世中,叁乘根不定,堪進入同教一乘者;□或有衆生于此世中,叁乘根不定,堪可進入別教一乘者。□或有衆生于此世中,具有普賢機者;□或有衆生于一乘別教,解行滿足已,證入果海者。
第八、施設異相:于別教一乘和叁乘的衆多相異中,約略分爲時異、處異、主異、衆異、所依異、說異、位異、行異、法門異、事異等十門,以顯華嚴經教與諸乘間,無盡的法化差別。
第九、明諸教所诠差別:略舉十門論述五類能诠教的不同。即:□所依心識;□明佛種性;□行位分齊;□修行時分;□修行依身;□斷惑分齊;□二乘回心;□佛果義相;□攝化境界;□佛身開合。
第十、義理分齊:列舉四門以闡明華嚴別教一乘圓融無盡的義理。即:□叁性同異義;□緣起因門六義法;□十玄緣起無礙法;□六相圓融義。
叁性同異義:叁性是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此叁性真妄融通,一異無礙,如本章說:“叁性一際,舉一全收,真妄互融,性無障礙。”
其次,緣起因門六義法,是說于諸法緣起上,作爲“因”的法,具有六義:
□空有力不待緣,是刹那滅義。
□空有力待緣,是俱有義。
□空無力待緣,是待衆緣義。
□有有力不待緣,是決定義。
□有有力待緣,是引自果義。
□有無力待緣,是恒隨轉義。
此六義開合自在,或約體唯一,或約義分二,謂空、有;或約用分,則可歸納爲叁:有力不待緣、有力待緣、無力待緣。
此四門中,由上述二門而引導出十玄緣起無礙法、六相圓融義二門的意義。
十玄緣起無礙法與六相圓融義,是華嚴的根本教理,二者會通而構成法界緣起的中心內容。
十玄緣起無礙法:有喻說及法說。喻說是以數十錢之喻,先說明異體門與同體門以及相即、相入之義。法說是列舉十玄之名,以顯重重無盡義。
□同時具足相應門 □秘密隱顯俱成門
□一多相容不同門 □諸藏純雜具德門
□諸法相即自在門 □十世隔法異成門
□因陀羅網境界門 □唯心回轉善成門
□微細相容安立門 □托事顯法生解門
六相圓融義:說明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等六相,相互圓融而不相礙。六相圓融是十玄緣起的基本,透過六相,論述法界緣起事物中的相貌與關系,以證成華嚴法界一大總門體的圓融理境。
綜觀《五教章》,前二門建立一乘及攝益,是屬全書的概說。其次自第叁古今立教至第八施設異相共六門,是說明華嚴教學在整個佛教教學上所占的地位。第九所诠差別一門是以其特色,提出對比,而說明華嚴教學與其他教學的關系。第十義理分齊門則爲華嚴哲學的核心。
本書今收錄于《嘉興藏》第五冊、《龍藏》第一二一冊、《卍正藏》第六十六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其主要注疏有: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義苑疏 十卷 宋.道亭述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焚薪 二卷 宋.師會錄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複古記 六卷 宋.師會述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集成記 一卷 宋.希迪述
此外可參考《華嚴五教章名目》、日本壽靈的《華嚴五教章指事》、凝然的《五教章通路記》、龜山教信著,印海譯的《華嚴學》等。
□試說明華嚴宗的判教。
□試論述賢首的十玄緣起無礙法與六相圓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