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

  

   《八識規矩頌》凡四章四十八句。唐代玄奘大師著。師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袆。我國四大翻譯家之一,法相宗的創始人。十叁歲入洛陽淨土寺出家,後因諸師所講經論各有不同,經典中之義理亦有隱晦之處,乃于貞觀叁年(629)孤身涉險,備嘗艱辛,西行求法。貞觀七年達印度,入那爛陀寺,以戒賢爲師,學《瑜伽論》等。貞觀十九年歸至長安,請回梵文原典六五七部,奉敕于弘福寺翻譯,主持譯事二十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叁叁五卷。

  佛說唯心唯識道理遍該一大藏經,玄奘大師集其要義,作頌四十八句,統收一大時教,世出世法無不該盡,可謂至簡至要,是法界的綱維,相宗的指南,大乘的入門。一切衆生無始以來在叁界六道中的一切活動和受用,都離不開識。識有八種,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以上稱前五識)、意識(第六識)、末那識(第七識)、阿賴耶識(第八識),因此稱爲八識。

  此八識行相心所緣性境、量、界地諸法,各有定數,所以稱爲規矩。又因玄奘大師將此八識分爲四章,每一章作頌一十二句,將五十一心所各配于本識位下,條理不紊,因此稱爲規矩。又謂規矩乃正方圓之器,譬喻八識是範圍叁界萬法的規矩。方圓不出規矩,萬法不離八識,此八識即是規矩。

  本頌頌文以七字爲一句,概述唯識學說,其內容著重于講說唯識學說中心的心識問題。第一章前八句是頌前五識依有漏種而成識,後四句是頌前五識依無漏種子而轉爲成所作智之義;第二章前八句頌第六識依有漏種而成識,後四句是頌第六識依無漏種子而轉成妙觀察智之義;第叁章前八句是頌第七末那識依有漏種而成識,後四句是頌第七識依無漏種子而轉成平等性智;第四章前八句頌第八識依有漏種子而成識,後四句是頌第八識依無漏種子而轉成大圓鏡智。

  本頌無單行本,文略義深,後世遂有多種批注釋文。如:

  八識規矩補注 二卷 明‧普泰補注

  八識規矩補注證義 一卷 明‧明昱證義

  八識規矩略說 一卷 明‧正誨略說

  八識規矩頌解 一卷 明‧真可述

  八識規矩通說 一卷 明‧德清述

  八識規矩纂釋 一卷 明‧廣益纂釋

  八識規矩直解 一卷 明‧智旭解

  八識規矩淺說 一卷 清‧行舟說

  八識規矩注 一卷 清‧行舟說

  八識規矩論義 一卷 清‧性起論釋、善漳等錄

  此外,近代的著作有太虛大師的《八識規矩頌講錄》、演培法師的《八識規矩頌講記》、方倫居士的《唯識叁頌講記》等。

  試述如何轉識成智。

  試述八識的特征。

  試述八識的業用。

  說明六、七兩識的關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