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

  

  《四十二章經》,一卷,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共譯。是我國最早翻譯的佛教經典。

  據《高僧傳》卷一載,迦葉摩騰,中天竺人,解大小乘經。竺法蘭,中天竺人,諷誦經典數萬章,爲天竺學者之師。東漢明帝夜夢金人,派蔡愔等人到西域求法,于是迎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到中國。二人居于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同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部經典──《四十二章經》。

  全經共計四十二章,故稱《四十二章經》。內容簡短扼要,最長者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經中對早期佛教的基本教義只作簡要說明,而重點在闡述沙門之證果、善惡諸業、心證、遠離諸欲、人命無常等教義,並明示出家學道之要。其說理方式,平易簡明,是佛教的入門書。

  關于本經譯出之緣由,有數種異說,不過曆代經錄都認爲是迦葉摩騰及竺法蘭于我國譯出。

  本經序分記載世尊成道說法的前後事迹。正宗分,包括第一章至第四十一章。前叁章是叁乘共教行果,以了脫生死爲本。第四章至第八章是五乘善惡通義,說明世間、出世間善惡因果。第九章至第叁十八章是大乘不共法,說明大乘不共行,並包括六度萬行。如第十章至第十二章爲布施度,第十叁、十四章爲持戒度,第十五章爲忍辱度,第十六章爲禅定度,第十七章至第二十六章爲般若度,第二十七章至第叁十六章爲精進度。第叁十九章至第四十一章總明教、理、行,說明是教當信,是理當解,是行當修。

  各章大意如下:

  第一章:出家證果。出家有叁:

   一、辭親,出世俗家。

   二、悟道,出五蘊家。

   叁、證果,出叁界家。

  第二章:修出家行。沙門以斷欲去愛,悟無爲法爲最。

  第叁章:割愛去貪。說明沙門行是去財(去世間資財)、色(出家)、名(乞求取足)、食(日中一食)、睡(樹下一宿)五欲。

  第四章:善惡並明。說明十善十惡的內容。

  第五章:轉重令輕。教人忏悔改過,罪自消滅。

  第六章:忍惡無瞋。

  第七章:惡還本身。佛以“不受禮”譬喻爲惡者終當自受,誡人勿爲惡。

  第八章:塵唾自汙。害賢招報,如唾天颺塵,反自汙坌。

  第九章:返本會道。世智辯聰,徒增我慢,道必難會;必須以堅定的信心體道,才能成就一切智。

  第十章:喜施獲福。以“一炬之火分千炬”,譬喻見人行施隨喜的功德。

  第十一章:施飯轉勝。開示行施時,“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

  第十二章:舉難勸修。列舉人有二十難,說明修道的障礙。

  第十叁章:問道宿命。心淨無欲,真智顯露,曠劫之事,一念皆知。

  第十四章:請問善大。行道守真爲善,志與道合爲大。

  第十五章:請問力明。忍辱多力,必爲人尊。忍辱心垢滅盡,是爲最明。

  第十六章:舍愛得道。以“水”譬喻人心的澄濁及見道的方法。

  第十七章:明來暗謝。以“持炬入暗室”譬喻行者見道。

  第十八章:念等本空。闡述第一義谛是言語道斷,不爲物拘。

  第十九章:假真並觀。覺悟天地、世界一切無常,明識靈覺之性,速能得道。

  第二十章:推我本空。說明無我如幻。

  第二十一章:名聲喪本。以“燒香”譬喻有情迷真逐妄,終至喪身。

  第二十二章:財色招苦。以“刀上舐蜜”譬喻不舍財色的禍害。

  第二十叁章:妻子甚獄。說明妻子的禍患遠超于牢獄。

  第二十四章:色欲障道。色欲于諸欲中爲害最烈,所以說其大無外。

  第二十五章:欲火燒身。以“執炬逆風而行”說明愛欲的禍患。

  第二十六章:天魔娆佛。敘述佛退魔娆。

  第二十七章:無著得道。以“木頭尋流而行”譬喻行者不爲情欲所惑,不爲衆邪所娆,必定得道。

  第二十八章:意馬莫縱。告誡弟子,莫與色會。

  第二十九章:正觀敵色。正念觀察衆生: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第叁十章:欲火遠離。以“披幹草遇火”譬喻修道者須遠離欲火。

  第叁十一章:心寂欲除。舉“迦葉佛偈”說明修行人斷心的重要。

  第叁十二章:我空怖滅。謂人若能離愛,則憂怖自除。

  第叁十叁章:智明破魔。學道如同一人與萬人作戰,必須精進勇猛,才能得道。

  第叁十四章:處中得道。比喻學道如彈琴,必須緩急適中,才能得道。

  第叁十五章:垢淨明存。以“鍛鐵去滓”譬喻修道人必須去除心垢,道行才能清淨。

  第叁十六章:展轉獲勝。明示證得佛果,圓滿菩提是十分難行。

  第叁十七章:念戒近道。闡明持戒近佛,違戒遠佛。

  第叁十八章:生即有滅。以問答闡明人命在呼吸之間。

  第叁十九章:教海無差。以“食蜜”譬喻信受佛陀的教法。

  第四十章:行道在心。說明修行以心道爲主。

  第四十一章:直心出欲。以“牛負重行淤泥”比喻行道的人要直心念道,才能出離苦海。

  第四十二章:達世知行。本章總結全經,說明佛陀以智慧觀察世出世間一切諸法。

  本經的特點有四:

  一、辭最簡妙。本經只有二千余字,譯者以簡潔的文字含攝多量的義蘊。因此,每章字句力求精簡,文氣雅馴,異于後世直譯諸經。

  二、義最精富。本經包含大小乘經義,凡叁藏十二部教理及後世古德方便宣說諸義,皆不離此經,其義之精富可知。

  叁、譯最古真。本經在中國爲最早之譯經,後世經論譯名多由此出,如四谛*輪、無爲法等。佛教入于中國,以帝王躬親倡率,則自此經開始,其淵源甚明。

  四、傳最平易。依前叁勝,傳誦自易。本經開端即出經義,最爲直接了當,異于其他諸經。流傳之廣,中、日、英、法皆傳。

  本經之異譯本甚多,有華文、日文、英法等異譯本。分述如下:

  一、華文異譯:

  所傳版本主要有叁種:

   □宋藏、元藏、高麗藏所收本,最能保持本經的古型。

   □宋朝真宗注本,收于明朝之南藏。

   □宋朝守遂注本,是禅宗佛祖叁經之一,流傳較廣,明朝智旭之解、了童之補注、及清朝道霈之指南、續法之疏抄等,都采用此本。

  二、日文異譯:

   □國譯《佛說四十二章經》  山上曹源譯

   □現代意譯《四十二章經》  裏見達雄譯

   □意譯《四十二章經》  高□寬我譯

  叁、英法異譯:

   □比兒譯  英文版  西元一八七一年

   □鈴木大拙譯  英文版  西元一九0六年

   □費兒譯  法文版  西元一八七八年

  本經收錄于《高麗藏》第二十冊、《碛砂藏》第十九冊、《龍藏》第五十二冊、《卍正藏》第二十五冊、《大正藏》第十七冊,主要注疏有:

  □《四十二章經禦注》  一卷  宋.真宗注

  □《四十二章經注》   一卷 宋.守遂注、明.了童補注

  □《四十二章經解》   一卷 明.智旭撰

  □《四十二章經指南》  一卷 清.道霈撰

  □《四十二章經疏鈔》  一卷 清.續法撰

  □《四十二章經講錄》  一卷 民國.太虛講

  □其他日文尚有多種講話。

  □本經的特點爲何?

  □布施的果報有何不同?爲什麼?

  □試列舉人生二十難。

  □試述十惡、十善的內容。

  □試述滅罪的方法。

  

  

✿ 继续阅读 ▪ 《佛遺教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