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化州市南山寺念佛七法會開示錄(2007年11月11-17日)
(13日上午) 佛法與生活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同修慈悲!阿彌陀佛!大家好!
我們念佛七今天進入第叁天,兩天以來大家念佛念得很好。昨天晚上在互動的過程中,大家發言非常感動,證明了每天來的冥陽兩界都得到阿彌陀佛拔除業障根本,都得到阿彌陀佛的接引,也等于天天老祖宗、父母師長、堂上宗親、冤親債主都得到離苦得樂的因緣。
今天如果想要比前兩天更殊勝,條件是我們要信心到位、感恩到位、生慚愧心到位。慚愧自己過去不明白做人,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周圍;感恩今天我們能有緣聞到佛法,有條件接受佛慈悲拔除業障根本。能相信這樣,第一、悔過生淨土,第二、感恩生命得到升華。
前兩天我們講到了佛法與人生、佛法與生命,今天我們講一講:佛法與生活。
現在有的學佛人好像有悲觀的、消極的心態。既然佛法是智慧的、覺悟的,那麼我們應該用佛法的智慧、佛法的覺悟來完善生活。
學佛要看破、放下,不是不要生活。是看破自己的煩惱,看破自己的貪、嗔、癡;放下自己的煩惱和貪、嗔、癡。如果認爲學佛就不要生活了,那不是學佛人,那叫做邪教。學佛人應該更加圓滿生活!
爲什麼要用佛教的智慧來圓滿生活呢?佛教提倡知足常樂,就是說我們的生活有一定的需要,應該盡本份去努力,但是佛教告訴我們不要過份。比如我們生活當中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吃飯的道理:吃不飽等于不守本份,吃得過量了叫做過份。吃到什麼程度呢?恰到好處就好了,這就是用智慧來完善生活。
當然有能力的人,要理解到周圍,應該付出給周圍。佛教的精神是自利利他。自利就是說首先要完善本份,完善本份到位了,那才有條件發揮本份;發揮本份就是等于利他。完善本份就是完善我們的生活,完善我們的家庭。
這樣大家可能說:這不是變成私心了嗎?這種不能叫做私心。要理解到萬事萬物都是從私到公的,沒有私的存在,也不會有公的存在。比如我們要做飯給一幫乞丐吃,那麼我們都餓得不得了,起都起不來,你怎麼做飯給乞丐吃呢?我們要做飯給自己先吃飽了,你才有能力做飯給乞丐吃。所以佛教所提倡的自利利他,道理就是講先完善自己,然後才有利他。
所以,我們的生命需要生活,圓滿生活才使我們的生命有良好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