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答非所問
世間各行各業,各人有各人的智識和經驗,智識有累代傳下來的,也有積許多人的智識和經驗而累積下來的,也有用許多苦工修煉而開悟的,也有利用鬼神的智識的。不論那一種都得來不容易,只最後一條最容易。世間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所得的智識,欲隱私作爲我自己名利的工具或故弄玄虛,讓人感覺到很奇妙很寶貴,所以名利就在其中了,古代聖賢禅師有隱語禅機,那是啓發人智慧的一種方便,不是什麼天機不可泄,或是一言半句就令人開悟得道的秘訣,欲得這種便宜的人往往都是著了魔的道不可不知。
從前有兩個孩子在河裏遊泳。一個說:“喂!我們來個賭好不好?”“如何賭法?”“我們鑽到水底,在河裏最低處,抓一把沙或泥土上來,先上來的人就是贏。”“好吧,就這樣一言爲定!”二人先遊到河的最中央,叫一聲開始,二人都鑽到水中去,等一會二人都一起遊上來,可以說二人的遊技都旗鼓相當。二人都抓一把東西回來。
一個抓的是泥巴,一個抓的白色的毛發。”“可能是仙人的胡須。”“怎麼知道是仙人的胡須?”“因爲仙人都是在河邊修行的,仙人剔除胡須扔到河裏,給我抓住的。”“聽說仙人身上的一毛一發,都是世間稀有的珍寶,我們已然得到仙人的胡須也是運氣好。”“是不是仙人的胡須現在還不能確定,必須有一位仙人給我們證實。”
于是二人緣河邊上遊走,欲尋一位仙人給他們證明確是仙人的胡須。走了不久便遇著一位全身毛發都白的仙人。他們兩個人恭恭敬敬的向仙人行禮,然後問:“請問大仙這個東西是不是仙人的胡須?”仙人仔細的端詳了一番,沒有直接答他們所問,只拿了一把米和麥,放到口裏嚼了一會,才吐出來說:“這是孔雀糞。”仙人說完了,就閉目不再說話了,兩個孩子聽得莫名其妙,究竟仙人講的是什麼意思。
佛教的禅師往往答非所問,譬如說人問:“佛法的大意是什麼?”他答:“麻叁斤。”人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答:“牛糞。”這是爲什麼呢?禅的意義是要自參自悟,經他人的解說,是他人的與你的自性無關,故不用語言文字解說也不直接解答你的問題。
一般人都是同業才能相應——智識思想差不多,才能互相了解。若是智識思想懸殊,亦會答非所問或會錯了意。達摩初來東土見梁武帝,帝問:“朕建寺度僧不知有何功德?”答“並無功德。”帝問:“對朕者誰?”答:“不識”。話不投機,達摩于是到小林寺面壁九年,遇神光才傳法給他。
爲什麼會話不投機呢?因爲每個人的智識高下不同、思想、個性,對事事物物的了解不同,對佛法的了解程度也不相同,所以話不能投機。佛是最高智慧者,說法應機,所以經典也有權說實說深說淺說,方便說,究竟說。各人研究經典,所了解不同,所以各有所見地,正知正見各有所見,邪知邪見也各有所見,如何分別是與非呢?那就佛經典作印證了*經典譬如照妖鏡,邪知邪見的人欲投機取巧即無所遁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