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求生淨土,理事實真相都要清楚、都要明白。第叁個問題,他問:“從來沒有看過西方極樂世界,怎麼知道有沒有?”

  佛爲衆生講經說法,依叁量,法相宗講得很清楚。第一種現量,現量是你眼睛可以見到的、你親耳聽到的、你親身接觸到的,佛說這個,你相不相信?相信!我看到了,我聽到了。第二種是你不能接觸到的,佛用比量,比量是推理,譬如牆外面我們看不到,但是看到牆上有煙冒出來,我們就可以推理,牆外面一定有人在燒火,你相不相信?相信。推理,這叫比量,這是你沒有親眼看到,沒有親眼看到人在燒火,看到那裏冒煙,你就會想到下面有人在生火,這是第二種方法。

  第叁種方法比量也比不上,也不是你親眼見到的,譬如西方極樂世界,你見不到,六根接觸不到,比也比不出來,佛說聖言量,你相不相信佛?佛不說假話,我們今天講以人格來擔保,佛不騙你,佛說的我們就相信。如果佛說的也不相信,就沒法子了。換句話說,你與西方極樂世界沒有緣。其實如果你要是真正與西方極樂世界有緣,你真的會見到佛菩薩,會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在古時候,我們在《傳記》裏面看到慧遠大師,他一生是在定中叁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所見到的狀況,跟《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同。他往生臨終的時候,又見到了,第四次現前的時候,他告訴大衆:“我念佛的因緣成熟了,這境界我又見到了。”他從前叁次見到的時候,沒有跟任何人講過,臨終時才說:“這境界,過去曾經見過叁次”,說明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與《無量壽經》上講的完全相應,這都是屬于現前見佛。遠公大師見到了,曆代的修行,在家、出家的大德,定中、夢中、或者現前不是沒有,有!也不在少數。你見不到,是你沒有緣分。你沒有緣分,是你有障礙。這樁事情,我們一般真正學佛的人,對佛要有決定的信心,對于經典裏面所講的,決定不懷疑,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境界去修學,當然有成就。第四個問題是“在家人學佛,如何不讓家人障礙?”

  你要是學佛如法,你的家人不但不障礙,而且會非常歡喜,並且會跟你一起學佛。爲什麼會産生障礙?因爲你自己學得不如法,跟他們的思想、見解、生活習慣起了沖突,他就不能接受。怎麼不如法?譬如說叁福裏面孝養父母,你孝養父母,你的父母會反對嗎?那有這種道理,你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會反對嗎?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會有人反對嗎?沒有人!大概家人反對,都是你沒有智慧、沒有善巧方便,招惹你家人不滿意。最明顯的,我們舉幾個例子,對待法師的恭敬心超過對待父母,你父母一看,心裏當然不高興。愛護同參道友這個心,超過對待兄弟姐妹、對待家人,你的兄弟姐妹看到這個情形,對待外面人那麼親切,自己家裏骨肉這樣生疏,這錯了。

  在飲食方面,家人肉食,你吃素,天天批評他們:“你們造作罪業,將來要還債、要受報。”他怎麼能接受?你沒有善巧方便,大錯特錯!佛教給我們,學佛要從孝順父母、奉事師長做起,你要給家裏人作一個好榜樣,孝子賢孫。佛的道場是一個學校,在學校裏面,在道場裏面,我們學敬、學真誠、學恭敬,我們對佛菩薩真誠、恭敬,要拿這一分真誠、恭敬,對你的家人、對社會大衆。不是我的真誠、恭敬只對佛菩薩,只對出家人、同參道友,社會大衆可以不理他,那你學的是什麼佛!

  學以致用,用在什麼地方?用在生活上、用在社會上,這叫學佛。真正學佛的人,沒有人不尊敬、沒有人不贊歎。你今天學佛,搞的你的家人都不滿意了,試問問,你的鄰裏鄉黨看到你這個樣子,誰還敢學佛?你不孝父母,不敬兄弟姊妹,別人看到了,都會勸他的小孩,“千萬不能學佛,學佛,你看!就變成他那個樣子。”換句話說,你這種學佛是敗壞佛門,破壞佛法的形象,你還自己以爲功德很大,還認爲別人業障很深,其實別人沒有業障,你自己的業障太深。這是不懂得教理,不懂得教義,沒有懂得佛在經上教誨的真實義,希望大家細心體會經論裏的道理,細心去研究佛在一切經中對我們的教誨,我們要熟讀深思,把它落實在生活當中,這樣就對了。下面一個問題:“如何將惡緣轉成善緣?”

  這個好!這個意思好!惡緣從那裏來?爲什麼跟人家結惡緣,你要明了,然後把這個結解開了,惡緣就沒有了。所以轉惡緣爲善緣,最重要的是理智、忍讓、布施。你有智慧,你知道惡緣不是好東西,而且惡緣要是這樣結下去,不能化解掉,生生世世彼此報複,沒完沒了,冤冤相報,這種報複必定是一次比一次殘酷。諸位去看看《文昌帝君陰骘文》。文昌帝君在沒學佛之前,報複心很強烈,造作的業很重很重,墮在惡道裏受苦,以後聞到佛法,他忏悔,才知道錯了。有智慧就能明了通達因緣果報的事實真相,不再造惡業。人家縱然是陷害我,我也一筆勾銷,不再計較。他爲什麼找我麻煩?一定是我過去跟他有冤仇,冤家,冤冤相報!今天報在我這裏,一筆勾銷。我不再報複他,所以他的報複,我能夠忍受,不但我沒有報複他的行爲,連報複他的念頭都沒有;反過來,我們要對他贊歎、歡喜、恭敬、供養。爲什麼要歡喜、贊歎、恭敬、供養?他對我們的報複,帳結掉了,而且把我們的災消掉了。你能這樣一回頭,他對我不但沒有壞處,對我有好處,消我的業障,免我的災難,我從這個地方回心轉意,一心向道,這樣才能轉惡緣爲善緣,這是菩薩行。真正覺悟人所做的,我們應當要學習。

  底下這個問題,他問的:“法師,佛法那麼好、那麼偉大、圓滿殊勝,難道我一定要等到死了以後,到極樂世界才能享受?我今年叁十一歲,若依正常情況來說,我還要在娑婆世界生活四十年,難道我這四十年要苦哈哈的過嗎?”

  這事情我不必答覆,你們自己想想就好了。極樂世界極樂,至少不要爲衣食煩愁。在這個世間,生活多苦,你每天勤勞的工作,賺的什麼?賺的活口而已。西方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不需要造作。在這世間身體要受種種的折磨,吃東西不小心就得病,稍稍受一點風寒,就這痛那痛。如果你真的聰明,就沖著這一點,我也得趕快到極樂世界去,我早去一天,就少受一天罪,多享一天福。你叁十一歲,你還願意在這裏受四十年的罪,你不想到極樂世界去多享四十年的福,你已經糊塗到所以然處了。我們實在是功夫不夠,去不了,要能去得了,那一個不希望早一天去?誰願意在世間多受一天苦呢?那有這種道理!這就不是一個聰明人,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我想這個事情,頭腦稍爲冷靜的人,都能想得很清楚。再說,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曆代往生傳》,過去也曾經有同修提出這個問題問過我。他說這些《傳記》裏面所記載的,幾乎有一半聞到念佛法門,認真修學求生淨土,時間只不過二、叁年,大多數是叁年。他提出這個問題,“難道他的壽命剛好就叁年嗎?怎麼念了叁年他就往生?”我聽到這問題,這是個問題,但是我們想想不竟然,那有那麼巧?這一個人念叁年佛往生了,偶而碰到幾個是可能的,那麼多人都是念叁年往生,我就覺得這不太可能。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他叁年功夫念成了,他還有壽命,不要了。這是真的。我如果叁年念成了,我再長的壽命,我也不會要了,爲什麼不早一天去往生?爲什麼不早一天去成佛?爲什麼不早一天去親近阿彌陀佛、親近十方諸佛如來?在此地,你要想很用功認真去參訪,今天參訪這個法師,明天參訪那個大德。那個法師大德也比不上阿彌陀佛,那個法師大德也比不上十方諸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有機緣天天接近阿彌陀佛,天天接近十方一切諸佛,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同學、同參道友,這樣殊勝,你爲什麼不去?你還要留在這個世間受苦造罪,那有這種愚人!所以叁年往生是他的功夫成就,最低限度他得功夫成片。得功夫成片,往生就自在,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他在這個世間沒有別的事情,沒有值得留戀,沒有必要留戀,他當然去了。

  什麼事情值得留戀?什麼事情必要留戀?弘法利生。你對這世間還有緣分,還能夠幫助一些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就不能去得太早,你去得太早,你對不起這些人。所以諸佛菩薩住在這個世間,他不是業報,他是願力。願力的條件就是化緣,教化衆生的緣分。緣分盡了,大家對他聽疲了,不再想聽他的東西,他走了。緣分沒有盡,還有人想聽,還有人聽了之後,認真去修行,那就必須要住世。所以念佛功夫已經成就,要不要再住世,原因在此地。如果沒有化緣,沒有度化衆生的緣分,決定立刻就求生淨土,往生淨土是越早越好。由此可知,功夫成就的人,就是功夫成片,得一心不亂,他留住世間,不是貪圖世間享受,不是看世間現象,這與他不相幹,他那裏會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完全是爲了教化衆生。所以這樁事情,諸位要細心去想想。

  下面他問法師:“我想開懷無憂的笑,想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希望能越來越有智慧,過我的生命。希望能一天比一天更慈悲,對待自己及生活當中一切人物。我希望能像上述所說情況下過完一生,能如法師所說的自自然然、無牽無挂的,活著去極樂世界嗎?”他問老法師:“我這個想法錯了嗎?”

  你的想法不能說錯,也不能完全對。細細想想,我剛才所講的話。你對世間能夠厭離,對極樂世界能夠向往,對于世緣能夠放下,你才真正幸福快樂。否則的話,幸福快樂美滿是有名無實,你心裏有憂慮、有牽挂,你的幸福從那裏來?你的快樂從那裏來?你的美滿從那裏來?這都是事實。人一生當中,真正快樂幸福美滿,無牽無挂,活著去往生,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你才能做到;有絲毫的汙染,你就做不到。所以要想達到這個目的—讀經,深解義趣;受持,依教奉行,爲人演說,你才能真正過一個幸福美滿的一生。將來往生極樂世界,是得到究竟的幸福美滿,這一生沒空過。關鍵一定要看破、一定要放下。時間差不多了,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種善因得善果 (第二十一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