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

  釋法緣

  我們已經進入了21世紀,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生産力突飛猛進,社會物質空前繁榮,許多人沈醉在享受物質文明所帶來的快樂中;社會陷入了見物不見人的“赤裸裸”的物質主義。人們雖然從物質文明的發展中得到享受,但在精神上卻不知不覺爲煩惱苦悶、緊張壓抑、空虛、迷茫、冷酷、失望等陰影所籠罩。人類的精神、心靈生活陷入了危機狀態,精神田園荒蕪,心理失調,道德淪喪,使得當今的社會自殺率、離婚率、犯罪率不斷地增長。可見,豐裕的物質生活並非幸福快樂的保障,還需懂得駕馭人生這輛列車,才能穿越層層的無形之牆,進入快樂的園地。而佛教的般若智慧能緩解人類精神、心靈上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使人們得到人生真正的快樂。般若是佛教的根本智慧,在一切無漏功德中最尊貴、最第一。佛法可謂是含藏了世出世間的一切善法,而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質,就在于般若智慧。般若是佛法的根本,是凡夫與聖者、世法與出世間法的差別所在。般若在佛法中被稱爲大乘道體,五度眼目,爲般若所攝持一切萬行始能究竟圓滿,得般若者方能徹入或契入佛教最真實、最圓滿的境界。般若與人生也非常的重要,《大智度論》雲:

  般若波羅蜜能與光明,除諸暗冥,無所染汙,多所利益,多所安隱,能與盲者眼,能令邪行者入正道,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母,能爲孤窮者作救護,能滅生死,能示一切法性。 1這是說般若有能知苦滅苦,觀空自在的功用,沒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見,易爲外境煩惱所轉,從而起惑、造業,在煩惱生死中輪轉不休。有了般若,便可開發自性之光,證悟真實的生命,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度到解脫快樂的彼岸。那麼到底何謂般若智慧,其對現代人的心靈生活又有什麼樣的指導意義呢?本文在下面將探討這些問題。

  一、何謂般若智慧

  般若是梵語prajna 音譯,又譯作班若、波若、般羅若等,通常稱爲般若。般若是智慧的別名,或簡稱爲慧。但爲什麼是沿用印度的原音——般若,而不直譯爲智慧呢?這是因爲般若一名,比較其他異名,可說是最爲尊貴,含義也最深廣,在中國漢語中難以找到與它相應的名詞可以代替,倘若一定要將它譯出,也只能勉強將之稱爲智慧,雖意爲智慧,但仍不足以表顯般若的含義,這正如《大智度論》所說:“般若定實相,甚深極重,智慧淺薄,是故不能稱。”2因此就沿用印度的原音稱爲般若,這屬于“五不翻”中“尊重不翻”及“四例翻經”的“翻字不翻音”。若把般若方便稱爲智慧,這種智慧也不是指一般的智慧,它簡別于凡夫的俗智俗慧。

  世間凡夫中,或擅技巧,或矜博雅,或工策劃,或善辭辯,雖也是一種智慧,但這是俗智俗慧,不能稱爲般若。般若是佛教的一種特殊智慧,它是一種直覺、直觀的智慧,能引導人們超脫對立的世界,使人從種種痛苦、煩惱、邪見、無明中解脫出來。所以《大智度論》卷四十叁中說:“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諸智慧,最爲第一,無上無比無等,更無勝者。”3由于般若智慧與一般所說的智慧不同,所以僧肇法師曾稱般若爲“聖智”,4以與一般人的智慧相區別。但絕大多數佛典直接以般若音譯徑寫,或重複稱爲“般若智慧”或“般若慧”。

  般若常與波羅蜜聯在一起,鸠摩羅什大師將之稱爲般若波羅蜜,在佛典或有關佛教的不少著作中,般若不過是般若波羅蜜一詞的略稱。玄奘法師則把般若波羅蜜譯爲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新譯,比鸠摩羅什大師的舊譯多一個“多”字。般若波羅蜜在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中,都是指第六波羅蜜。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蜜則譯爲“度”或“到彼岸”,合起來的意思就是用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如鸠摩羅什所譯《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二十一中所說:“般若波羅蜜,以何義故名般若波羅蜜?佛言:得第一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義故,名般若波羅蜜。”5

  在大乘佛典中還特別強調徹底認識諸法實相的智慧稱爲般若,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卷十一雲:“般若波羅蜜能示諸法性。”6龍樹在《大智度論》卷十八中也說:“諸法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7而所謂諸法實相,在以《般若經》和龍樹一些論著爲主的般若佛典中,主要是指緣

  起性空的理論。此一理論是整個佛教哲學的基礎與核心,佛教的全部理論都奠定在這一理論上,佛教其他各種思想都是圍繞這一理論而展開的,是宇宙萬法的基本規律。緣起性空的道理告訴我們,世間萬物大到世界,小到一花一草,乃至極微,都是由各種因緣條件合和而成的,正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8。一切諸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相依相待,互依互存,根本就沒有它常恒不變、獨立存在的真實自體,也即自性,所以稱之爲性空。這個性空是建立在緣起有的當下,不是離開緣起有之外另有一性空可得。緣起有的當下即是性空,緣起是事物的現象,性空是事物的本質,緣起與性空不過是一件事物的兩面觀而已,猶如手心和手背。因此性空的空不是什麼都沒有的空,它不等于零,所謂空只是空去衆生對一切諸法實有自性的執著。一切諸法雖沒有真實的自性,但假相卻宛然存在,如魔術師用幻術,幻現種種事物如馬、車、房舍、人物等,客觀上雖然沒有這些實物,但幻現出來的種種卻宛然存在。有色可見,有聲可聞,所以佛教所講的空不是指什麼都不存在,它是不離開有的,空即是有,只不過這種有不是實實在在的有,而是一種假有。所以《中論·觀四谛品》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說爲假名,亦名中道義”。9意思是說緣起諸法雖是無自性、是空,但並不壞緣起的假相,假相還宛然存在;緣起諸法假相雖宛然存在,可是其自性空。因此是緣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這就是中道。也如《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10所以一切萬法從現象看是假有,從本質看是自性空,有不離開空,空不離開有,色空不二,空有不二。這空有不二的中道就是諸法實相,能通達此諸法實相的智慧就是般若慧,如《大智度論》卷八十五中說:“遍知諸法實相慧名般若波羅蜜。”11由此可見,大乘的般若智慧是離一切分別、一切對待空明澄徹的智慧,這種智慧是超越空有兩邊,圓融的中道妙慧。諸佛菩薩正是通達此中道妙慧,所以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而是于世間廣做空花水月佛事,普度一切衆生而又不執著實有衆生爲我所度,正如《金剛經》中所說:

  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12諸菩薩這種悲智不二的大願大行是二乘人所不能比的,二乘人雖然能以般若空慧脫離雜染的生死苦海,但只注重個人的生死解脫,不懂得用大悲的法水來滋潤智慧,而陷入沈空滯寂,偏空之枯智,所以缺少利濟衆生的願心和行爲。而大乘菩薩不但以般若空慧得解脫,還能以大悲爲本,無所得爲方便,策導萬行,普度衆生,即以般若通達法性空的智慧,攝導所修的六度萬行,悲智雙運,從而達到福與慧的圓滿成就佛果。因此依大乘的精神來說,所謂般若智慧除了要簡別凡夫的俗智俗慧,乃至外道的邪智邪慧,還應該簡別二乘的偏空偏慧,大乘的般若智慧是悲智不二的,這種與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真正的內涵所在。

  佛教把般若視爲“諸佛之母”,如《大智度論》卷一百雲:“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爲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13般若是成佛的根本,度化衆生的依據,以般若智慧爲引導,生命才能踏上升進的道路。而般若之智又是一活潑開放的、圓融的智慧。由此智慧又開出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等。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之相,《大智度論》卷四十叁雲:“般若波羅蜜者,是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14諸法實相是不可思議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越戲論、能所雙亡而唯證相應;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肇論》中雲:“觀照般若,照事照理故。”15觀照般若是一種認識佛教真理,洞察宇宙人生的智慧。行者在修觀時,照了諸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即空,由此得以離一切妄想執著而現覺實相,以實相由觀照般若而證得,故名觀照般若;文字般若:諸佛菩薩從其親證實相理體,假借文字語言,以開導一切有情,使其解悟者,謂之文字般若。如《摩诃般若波羅蜜經》中雲:“菩薩摩诃薩般若波羅蜜,當于何處求?舍利弗言:當于須菩提品中求。”16若從廣義的說,佛教一切叁藏十二部典籍乃至凡一切語言動作能表顯意義,令人理解而啓發智慧者,都可以稱爲文字般若。

  以上這叁種般若實質上只有一實相般若,因爲文字與觀照般若,都只能達到實相般若的方便,因此只是方便將之稱爲般若,實非真正的般若。但對于初學般若的人來說,可以首先于文字般若聽聞受持,如理思維,進而依文字般若攝心起觀,照一切法如夢如幻,皆是緣起而空無自性,此即觀照般若;由此觀照般若了達諸法實相,即是實相般若。在修行的過程中,觀照般若尤爲重要,它就是指般若的實踐修行。我們無論是視聽言行,或語默動靜之間,隨時隨處能精密地觀照,而明了一切諸法皆爲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不執不著,久久純熟,舉默動念皆作如是觀,雖未即佛,也去佛不遠了。如《壇經》中說:“般若者,唐言智慧。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17《金剛經》中說:“離一切相,即名諸佛。”18六百卷《大般若經》的重要精神也在觀照般若上,所以被稱爲《般若經》提綱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開頭就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19《金剛…

《般若智慧與現代人的心靈生活(釋法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