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處。幸寬叁日,俟吾子孫遷盡,當有厚報。”言訖,複再叁稽首。其父寤而不信,竟令人掘,有紅蛇數百,盡焚之。夜複夢老人泣曰:“我已至誠哀懇,奈何使我八百子孫,盡殲烈焰乎?汝既滅我族,我亦滅汝族。”後生孝孺,其舌宛如蛇形。官翰林學士,觸怒成祖,命斬十族。計被殺者,正如蛇數。
[按]佛言:子以叁因緣生,一父母先世負子錢,二子先世負父母錢,叁怨家來作子(詳《十二因緣經》)。人第知賭博飲酒者,爲怨家;不知威權蓋世,禍延宗族者,亦怨家也。人第知虧體辱親者,爲怨家;不知榮宗耀祖、血食千秋者,亦怨家也。世人爭財奪産,無非爲子孫計耳,想到後來結局,雖子女盈前,有何所用?一生拮據,徒自苦耳。是故奪東鄰財者,東鄰爲子耗之;奪西鄰財者,西鄰爲子耗之。世人日在顛倒中,日在羁縻中,終古沒溺而不悟,殊可駭也。
死蛇得度(出《竹窗隨筆》)
姑蘇曹魯川女,嫁文氏。有蛇逐鴿,家人斃之。數日,蛇附女作人言雲:“我昔爲荊州守,侯景反,追我死江浒。父母妻子不知安否?”魯川驚曰:“侯景,六朝人。今曆陳、隋、唐、宋、元而至明矣。”鬼方悟死久,曰:“既作蛇,死亦無恨,但禮《梁皇忏》,我行矣。”忏畢,索齋,施焰口一壇。明日,女安穩如故。
[按]人在世間,循環生死,猶如呼吸,俄而入一胞胎,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無窮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蒙蒙然,冥冥然,千生萬劫而不知也。俄而升天宮、沈地獄,俄而爲鬼、爲畜、爲人、爲仙,升而沈,沈而升,千生萬劫而不知也。昔須達爲佛營室,佛視地上蟻子,而謂達言:“此蟻自毗婆屍佛出世已來,經今七佛,尚墮蟻身。”(出《賢愚因緣經》)。夫一佛出世,曆年甚久,矧曰七乎?釋迦而後,過一千七百二十萬五千余歲,而後彌勒菩薩從兜率天宮降生(載《彌勒下生經》)。未知此蟻脫蟻身否?由是觀之,此蛇自六朝至今,即脫蛇身,猶未爲遲也。噫!如是而不求生淨土,永脫輪回。與物類浪生浪死者何異?
勸絕養金魚蟋蟀
《正法念處經》雲:“人命不久住,猶如拍手聲。妻子及財物,皆悉不相隨。唯有善惡業,常相與隨行。如鳥行空中,影隨常不離。”故知金魚、蟋蟀,雖可娛目,究之一無所用,唯有殺業永遠常存。何苦爲兩眶瞳子,結怨生生,償仇世世乎?
紅蟲示報(見《好生錄》)
明末,無錫薛子蘭喜畜金魚,每取紅蟲飼之,所殺不可勝計。後得奇疾,舒手于身,握而擲之,曰:“有千萬紅蟲,在吾身上。”痛楚難忍,遍體搔爛而死。
[按]白起坑趙卒,一夕四十萬;項羽坑秦卒,一夕二十萬;獻賊在川中(*獻賊:指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斷人手足成山。爾時衆生血肉糜爛,與紅蟲何異?噫!死于刀兵者,過去必有其因;畜物傷生者,未來必有其果。故曰:衆生畏果,菩薩畏因。
蟋蟀酬冤(見《因果目擊編》)
明末,杭州張某好鬥蟋蟀,負即斷頭棄之。後疽發于背,爛黑肉如蟋蟀頭者數百,觸之,皆動,其痛入骨,號呼而死。
[按]世人造業,本于六根。一根既動,五根交發。如畜蟋蟀者,本爲眼根,而捕時靜聽其鳴,耳根造業;以手指揮,身根造業;計度勝負,意根造業;賭博、飲酒、鼻、舌二根造業。《楞嚴經》所雲:“六交報”,蓋謂此也。
勸惜蝼蟻
積德之人,如作家(*振興家業)之子,不見其益,然日積月累,自成陶朱之業(*陶朱:春秋時範蠡幫助越王滅掉吳國後,棄官不做,到了陶,自稱朱公,以經商致富。後來用“陶朱”稱富者);喪德之人,如敗家之子,不見其損,然日侵月削,便無立錐之地。故曰:勿以善小而不爲。
蟻王報德(見《古史談苑》)
吳富陽董昭之,過錢塘江,見一蟻走水中蘆上。欲救入舟,衆不可。乃以繩系蘆于舟,蟻得至岸。夜夢烏衣人謝曰:“仆是蟻王,不慎墮江,蒙君濟拔,後有急難,可來告我。”曆十余年,昭之以盜誣入獄,思及蟻夢,欲告無由。一人曰:“何不取地上兩叁蟻,置掌中而告之。”昭之如其言。夜果夢烏衣者曰:“急投余杭山中,可免于難。”覺而逃之余杭山,遇赦得免。
[按]勿以蟻之報德爲荒唐也,微細昆蟲,每有不可解之事。昔苻堅與王猛、苻融二人,密議赦事于靈臺。方定草稿,忽有大黑蒼蠅,飛至筆端,其聲甚厲。俄而國中遍聞將赦。苻堅念兩人之外,更無泄其議者。因鞫(*審訊、查問)有司所聞之由,奏曰:“前日,途中遇一黑衣小人,長叁尺,遍呼于道曰:“朝廷將赦,朝廷將赦。”言訖,忽然不見”。苻堅方悟即向之蒼蠅也(出《北史》)。天下之大,何所不有?蟻王報德,無足奇者。
勸獵人(以下言營業不宜殺生)
佛言:“念念仁慈修善者,造人天福德身;念念殺生食肉者,造地獄畜生身。”獵人自朝至暮,見鳥則思射之,見獸則思捕之,欲求一念之非殺而不得。所以怨對連綿,展轉不息,沈淪億劫,而無出期也。彼殺生如草芥者,何弗思之?
慈鳥感人(見《後漢書》)
鄧芝征涪陵,見一鳥哺雛,射之不中。鳥以諸雛在,不忍遠飛,再發中之,鳥猶帶箭喂雛,複銜余食在側,嗚嗚教子取食,遂哀鳴氣絕,諸雛亦哀鳴不已。芝大悔曰:“吾違物性,將死矣。”未幾,果爲鍾會所害。
[按]天下最慘者,莫如中年慈母,將欲病亡之時,呼垂髫兒女至床前,執其手以永訣。眷眷叮咛,一語而愁腸百轉;依依不舍,片時而雨淚千傾。既恐他人肆虐,又慮後母行凶。見伶仃之狀,魂魄因以悲怆;聞啼哭之聲,肝心爲之寸裂。此等慘殺人事,皆系前業所招,以故無由解脫。
沸湯獵報(出《感應篇圖說》)
汾州獵戶劉摩兒,與男師保,相繼而死。北鄰有祁隴威者,病卒複蘇。因言在冥司,見劉父子在沸湯镬中,肉盡見骨,良久,複還本形。叩其故,曰:“好用火獵,故受此罪。”
[按]經言:“地獄之中,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從此死已,巧風吹活,還受其苦。若彼業報未盡,縱使山河大地皆壞,受苦未嘗少息。”所以《地藏經》雲:“此界壞時,寄生他界,他界壞時,更寄他方,他方壞時,展轉相寄。此界成後,還複而來。”嗚呼!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
人鹿同果(同前)
廬陵吳唐,善射獵,常攜子同出。遇鹿與麑(幼鹿)遊,唐射麑斃之,鹿悲鳴而去。唐伏草中,伺鹿出舐麑,又射斃之。俄又逢一鹿,射之,矢中其子。唐抱子而哭,聞空中呼曰:“吳唐,鹿之愛子,與汝何異?”驚視間,忽一虎躍出,搏折其臂而死。
[按]或問罪人不孥(*孩子),吳唐固惡,其子何罪?惡其父而殺其子,冥間法網太苛矣。不知行善之人,則托生積善之家以享福;行惡之人,則托生造惡之家以受禍。彼其子必宿世積惡,應斃于虎,故投胎吳氏,以受其殃。使天下知所畏,乃父知所懲,此因緣會聚,不思議業力之所招也。佛言:“劫欲盡時,人壽十歲,衆生相見,各生毒害殺戮之心,無慈愍意,如獵師在山澤中,見諸禽獸,惟起毒害屠殺之心。所以,劫末七日內,草木土石,悉成刀杖,共相屠害,從此命終,皆墮惡趣。”(見《起世因本經》)。普勸世人,見諸人類,皆生救度之想;見諸異類,亦生救度之想。在在發菩提心,縱有罪障,如日照冰山,應時消釋矣。
勸打鳥人
禽鳥雖微,然雄者偶出,雌者唧唧以悲號;其母不歸,子即喃喃而待哺,與人無異也。倘離其匹偶,喪厥群雛,必悲鳴不食,淒慘無依。故曰:“散物之偶者,得夫婦分離報。傷物之雛者,得子孫夭折報。”因果灼然不誣也。
叁燕念恩(出《證慈錄》)
宋嚴州女王亞叁,見貓捕燕母,取飯飼叁小燕,迨長,飛去。是冬,亞叁死,明春有叁燕來,飛繞不休。其母曰:“燕尋亞叁否?亞叁已死,葬後園中。”叁燕辄入園飛鳴,死于墓上。
[按]人有思念舊恩,情義深重,如叁燕者乎?觀之慘然知愧。
群鵲蔔葬(出《觀感錄》)
武進瞿公,素有厚德,曾見一鵲,帶箭哀鳴,憫之,呼鵲曰:“汝欲拔箭,可急下。”鵲果飛至,公拔之,飼數日,縱去。後葬親,得一佳地,而難點穴。有群鵲噪集其上,一鵲啄公衣,複還墓者叁。公曰:“若果佳穴,再鳴叁聲。”鵲遂應聲而鳴。地師(*風水先生)審之,與穴法合,遂葬焉。後士達、士選,同舉鄉榜(*鄉試榜上有名。科舉時代,每叁年考生會聚省城考試,稱之爲鄉試。考中的稱爲舉人),子孫日盛。
[按]陰地生于心地,暴祖先之柩,而心外覓穴,愚夫也。
羅禽異疾(出《拙庵日記》)
鄱陽染工董某,好羅禽鳥,竹貫其頭,燎于茅薪上,去羽灰貨之。所殺無算。後得疾,遍體皮粗如樹,奇癢難耐,但取幹茅燎之。又患頭痛,辄令人以竹片擊腦。如是叁年而死。
[按]竹擊茅燎,痛苦事也,董某甘之如饴,何哉?蓋人性本善,射鳥網雛,爲其所不爲也。則竹擊茅燎,亦欲其所不欲耳。
衆鳥啄身(見《好生錄》)
明末武進顧謀,捕鳥無數。病臥,自言曰:“今日有鳥啄我手。”複曰:“今日有鳥啄我足。”日易一鳥,遍身啄碎。病四十九日,曰:“今日有鳥啄我目。”遂死。家人視之,果無瞳子。
[按]畜禽鳥于籠者,雖不害其命,然未必非牢獄之因,戒之!
鐵珠入腹(出《因果目擊編》)
昆山龔福,善用鳥铳。順治壬寅夏,以火照铳藥,燈煤爆入藥中,火大熾,須眉盡脫,鐵珠自胸入腹,奇慘而死。
[按]此等人,必墮鐵丸地獄(*地獄中的一層。有熱鐵丸,獄卒驅使罪人抓取,手、腳都會燙爛)。若生人中,應得叁種果報:一火傷,二炮死;叁驚狂喪命。釋迦如來曾于無量劫前,爲忉利天王,與阿修羅戰。引兵將還,有金翅鳥巢于大樹。帝釋念曰:“吾兵若至,鳥卵必壞。”即敕馭者回千輻輪。修羅見帝釋忽回車,驚怖退去。以慈力故,帝釋得勝(詳載《起世因本經》)。帝釋且不忍一卵之傷,況薄福凡夫,而可草芥衆生耶?
勸屠…
《萬善先資集 (清朝·懷西居士周安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