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眼中的臺灣比丘尼(呂錫琛)

  我眼中的臺灣比丘尼

  呂錫琛

  鳳凰網

  

  在臺灣佛教界,比丘尼日益成爲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臺灣比丘尼的迅速崛起是近20年來發生的現象,在臺灣島內,她們人數約爲男衆的3-4倍,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提升自我素養,並積極投身于服務衆生的社會活動中,在個體的思想、文化素養和實際社會活動中都有著相當出衆的表現。她們用實際行動改變了社會對尼衆以往那些刻板的印象,因此,她們在臺灣佛教中所承擔的角色與地位較之過去已不可同日而語。

  筆者曾應臺灣省“中華禅淨研究會”會長惠空法師的邀請,前往臺灣省參加“當代臺灣省佛教發展研討會”。在臺期間,承蒙慈光寺尼衆的幫助,筆者訪問了已故如學法師的門生弟子及其開創的法光佛教研究所,還拜訪了恒清法師、悟因法師、慧嚴法師、依空法師等幾位學者型比丘尼,從她們身上,我看到了臺灣省尼衆自強不息、濟世度人、慈悲精進的風範。

  在訪問過程中,接觸最多的自然是作爲東道主的慈光寺、禅淨研究會的尼師及女居士。這是一群二叁十歲的年輕人。她們的文化素質、辦事能力和工作效率都相當出色,特別是那份敬業的精神,更是令人欽佩。她們不僅擔負著“當代臺灣省佛教發展研討會”的會務工作,而且要安排、落實訪問團每位學者的訪問日程。因爲學者們的研究興趣各有側重,考察地點相當分散,在短短幾天時間內,要照顧到各自不同的關注點,幫助學者們到達各自不同的訪問地點,無疑是十分麻煩的,然而,她們在惠空法師的指導下,不僅對學者們的訪問活動乃至生活安排做了周密的計劃,而且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更是根據各種具體情況及時做出相應的變動和協調。她們的獨立工作能力和應變能力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每一位學者深受感動。臺灣省學者型比丘尼積極入世、弘化佛法,迥異于閉門清修、逃世避俗的傳統尼衆,但她們又不同于因致力慈善事業而聞名于世的證嚴以及關懷弱勢群體、推展動物權保護運動等社會活動型比丘尼。具體到個人來看,這些學者型的比丘尼在弘法利生,推動佛教文化發展和佛學研究方面的成就亦各有千秋,例如:

  如學法師是臺灣省比丘尼中最早出國留學的,專研佛學與禅坐,是在日本取得了學位的比丘尼。她不僅自己勤學不倦,更把佛教教育作爲終生的志業,努力使臺灣省佛教教育向著正規化與製度化的方向發展。在由日本留學回臺灣省之後,她憑借著自己的努力開創了碧山岩寺,除了無私資助文化大學的印度研究所等教內所辦的文化教育事業之外,又首開先河,選送出家尼衆到一般的高、初中和大學就讀,爲提升臺灣省尼衆素質做出了貢獻。

  

  與大陸學者進行交流

  如學法師以獨特的魄力,在年近八十高齡,身患腸疾之時,還首創臺灣省第一個佛學研究機構——法光佛教研究所,培養佛教高級學術人才,爲臺灣省佛教教育與學術研究再注入一股新鮮血液,爲佛教教育事業獻出最後的心血。她力排衆議,大膽任用剛從美國留學歸臺的恒清法師作爲佛教研究所的領頭人,大力支持恒清法師的工作,促使法光佛教研究所成爲臺灣省佛教文化研究機構中的佼佼者。

  在筆者看來,幾位學者型的比丘尼當中,恒清和慧嚴兩位法師的學術氣息較濃。她們已被臺灣省普通高校聘爲教授,擔任著教學和科研任務。

  恒清法師是最早在西方佛教大學中取得博士學位的比丘尼,接受了嚴格的西方學術訓練,具有很深的西方哲學學術根基,並有著強烈的會通東西方學術思想的願望。同時,她力圖對傳統佛學進行現代诠釋,闡發其中具有現代價值的思想,讓傳統佛學思想走進現代社會,對現代人類産生積極的啓迪。恒清法師以高學曆、高素質和對于學術文化教育事業的積極貢獻爲尼衆爭氣增光,增強了女衆獨立自強的信心,更贏得了社會的敬重。

  恒清法師率先進行了佛教電子數據庫的建立,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廣泛地收集國內外佛學文獻資料,特別是運用現代科技,建構系統化的佛學文獻數據庫,透過因特網與數據庫,將大量佛教研究數據向全世界傳播,佛教數字圖書館現有8萬多篇資料,其中數千篇有全文檢索;她還推動成立了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出版了電子版大正藏佛典,大大地方便和促進了佛學研究成果的交流、普及與傳播,進而帶動了其它宗教文獻和典籍的傳播和普及。

  而慧嚴法師是在日本學習佛學,取得過文學博士學位,研究方向側重于佛學思想史方面。她從佛教曆史發展的高度來鳥瞰臺灣省佛教的整體發展過程及其與大陸和日本佛教的互動關系,爲佛教在當代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曆史借鑒和經驗。她所作的關于西藏佛教、淨土思想對江南士大夫的影響等論文皆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但她在側重于曆史研究的同時,亦注意將佛學思想與現代社會的結合,從佛學思想中發掘對于現代社會有價值的思想。她努力從淨土宗的典籍中深入研究,發掘其中的人間性思想,用以樹立和弘揚人間淨土的理想。

  悟因法師則爲臺灣省重要的比丘尼僧團——香光尼衆院的形成和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悟因法師注重將佛教的義理向廣大民衆進行普及與弘揚。她善于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例來闡發佛教的思想,對佛學的深奧義理進行深入淺出的論述。她的《點石集》鮮明地反映了這一傾向。悟因法師還十分重視發展佛學教育,除創辦香光尼衆院對廣大女衆進行佛學教育之外,還注意選拔其中的優秀者,將她們送到國外去進行深造,而且所學專業亦不囿于佛學範圍之內。對于這一做法,一些佛教界人士雖然有些異議,但悟因法師認爲,這對于全面地提高尼衆的文化素質,擴大佛學的影響,促進佛學與其它專業的結合與互動是具有特殊意義的。

  這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香光尼衆院建立起的佛教圖書館是目前華文圖書館中佛教典籍最爲豐富、查閱最爲方便的現代化佛教圖書館,她們自製各種電子數據庫、光盤,發行圖書館電子報,以最快的速度將各種有關圖書館主題的內容傳遞給訂戶。她們抱持“資源共享”的理念,主動向教界提供佛教圖書館的經營知識,召集各個寺院及佛教圖書館修訂新的《佛教圖書分類表》,爲佛學研究者和學習者提供了諸多方便。

  幾位尼師中,依空法師是最爲年輕的一位。她繼承師父星雲法師隨機逗教的風格,擅長以深入淺出的佛教故事啓迪信衆,將佛理融入現實生活,又擔任《普門》、《人間福報》等刊物的主編,積極推進海峽兩岸和臺灣省與西方世界的佛教文化交流,在推廣佛學教育和佛教文化事業方面做了許多實際的工作。

  可以說,這些學者型比丘尼們爲臺灣省尼衆隊伍的崛起和成長發揮了積極的表率作用。她們不僅努力提高自己的佛學修養,進行佛學研究,而且積極推廣僧伽教育,帶動廣大尼衆提高文化素質,增強佛學方面的學識和修養。同時,她們推動了臺灣省佛教文化的研究,爲普及佛教文化的傳播和佛教典籍的現代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面對21世紀的今日,佛教走向人間,佛法與生活密不可分,這些學術型的比丘尼在這方面的努力同樣是令人矚目的。恒清法師將生態倫理學這一現代西方的新思想與佛教這一古老的東方思想會通後進行思考,揭示佛教“一切衆生(包括無情之草木)皆可成佛”的平等思想和尊重生命的思想對建立生態哲學的啓示;將禅宗教育思想與西方教育哲學家杜威的思想和方法進行比較,突顯二者的共同點和相異之處。慧嚴法師通過研究整理《無量壽經》中的人間性思想,主張發揚其中衆生平等、身心健康、環境優美淨潔、良好的教育等理想,建立人間淨土,淨化社會,升華心靈。還有如學法師的門徒清如法師、悟因法師的門徒自乃法師等人,將西方心理治療理論與佛教心性修煉方法和解脫論相結合,開展佛教心理治療和心理咨詢,幫助民衆解決生活中的煩惱和各種心理問題,爲探索適合中國人特點的現代心理治療模式做出自己的貢獻。這時的她們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愛心,通過生動多樣的形式,隨機逗教,將深奧的佛理深入淺出地闡發出來,以佛教中蘊含的倫理道德思想和心理保健、心理治療智慧,教化大衆,撫慰人心。

  何以臺灣省此時佛教女性可以突破前人的格局?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細心探討的問題,而臺灣省佛教史專家江燦騰先生將原因歸結爲叁個方面:一是教育水平的提升,二是社會價值觀的開放,叁是尼師們經濟自主能力的提高。

  但筆者認爲其中還得益于僧團內一些有遠見的前輩比丘的教育、培養和提攜。例如,早期臺灣省佛教的重要人物覺力禅師早在1925年就爲女衆傳戒,設有“女衆研究院”,專門培植女衆弟子,爲臺灣省尼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印順法師也于1957年成立女衆佛學院,指導尼衆修學佛法,針對尼衆的特點而製訂長期的教育計劃,星雲法師亦努力幫助比丘尼提高道德人格和文化素質,讓比丘尼參與廣泛的社會文教事業。這些舉措對于推動臺灣省比丘尼的成長,發揮她們的積極性具有特殊的作用。追溯臺灣省比丘尼成長和崛起的事實,探討其中的原因,對大陸佛教界女衆的成長不無啓示。

  在與她們相處的過程中,筆者感到,她們實際上是在用自己的整個身心向人們講述佛法。從她們身上,人們能夠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那種“滌淨塵凡無俗累”的佛門清雅。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