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榮辱觀是中國佛教全面繁榮的要求
徐文明
以八榮八恥爲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與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整體思想相應的,值得重視。值得注意的是,八榮八恥較之以前的價值觀有重大突破,其顯著特征是改變了以往偏重黨派和階級意識的局限,而是體現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永恒的價值。八榮八恥突破了地域與時代的限製,突破了國家和民族的界限,打破了黨派和階級的成見,抓住了最根本的人性,因而適合作爲全民的價值觀。
八榮八恥還“汲取了我國傳統榮辱觀的精華,繼承了中華民族曆久彌新的民族精神和傳統美德”,因而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價值觀的現代體現。從八榮八恥中,我們可以看到儒家倫理思想的痕迹。熱愛祖國、服務人民體現了仁愛精神,與仁相應;團結互助體現了合作意識與集體精神,與義相應;遵紀守法體現了對規則禮法的尊重,辛勤勞動、艱苦奮鬥是指合乎禮的生活作風和工作態度,與禮相應;崇尚科學,反對愚昧,正是智慧的體現,與智相應;誠實守信,主張誠信,始終如一,反對反複無常,見利忘義,與信相應。因此,八榮八恥是儒家五常的現代體現,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發揚光大。
八榮八恥不僅是儒家道德的體現,從中還可以看到法家的重法,墨家的兼愛、節儉、勤勞和崇尚科學,道家的慈、儉、謙下精神等等,因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應當注意的是,八榮八恥不僅是中國本土文化的體現,也是中國佛教精神的體現。佛教最強調對法,先不說毗昙學,六祖惠能就非常重視對法,提出叁十六對法之說: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嗔對,舍與悭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叁十六對法涵蓋了世間與出世間、物質與精神的方方面面,其中自性起用十九對帶有明顯的價值判斷,體現了佛教的價值觀。“以熱愛祖國爲榮,以危害祖國爲恥”,“以服務人民爲榮,以背離人民爲恥”,正與“慈與毒”、“悲與害”相應,一是發慈悲心,愛國愛民,一是生邪毒心,害國害民。“以崇尚科學爲榮,以愚昧無知爲恥”,與“癡與慧”、“愚與智”相應,一則常生智慧,富有知識,一則愚昧無知,貪執迷信。“以辛勤勞動爲榮,以好逸惡勞爲恥”,“以艱苦奮鬥爲榮,以驕奢淫逸爲恥”,與“進與退”相應,一則積極進取,努力向上,一則止步不前,小富即安;一則勞動創造,貢獻社會,一則耽于享樂,只顧自己。“以團結互助爲榮,以損人利己爲恥”,與“舍與悭”相應,一則舍己助人,甘于奉獻,一則自私吝啬,個人至上。“喜與嗔”亦與之接近,相互團結、一味和合,則生喜樂,相互爭鬥、損人利己,則起嗔恨。六祖一再對門徒強調“此宗本無诤”,要求弟子一體和合,相互團結,避免無意義的爭論和競爭。“以誠實守信爲榮,以見利忘義爲恥”,與“直與曲”、“實與虛”、“險與平”相應,一正道直行,一心行邪曲;一爲人誠實,一生性虛僞;一公平坦蕩,一陰險毒辣,體現了兩種完全相反的品格。“以遵紀守法爲榮,以違法亂紀爲恥”,與“戒與非”、“亂與定”相應,一則明法知律,持戒守紀,一則非禮背法,不受約束;一則平心靜氣,少欲知足,一則欲火中燒,非法亂行。總之,叁十六對法已經包括了八榮八恥的基本內容。
八榮八恥還與八正道相關。八正道是釋迦牟尼創教初期所提出的修行要方,既是進入涅槃的要道,又是淨化身心的道德實踐的途徑,體現了佛教的價值觀。二者的宗旨都是自利利他,都是對人的本性的反映。崇尚科學體現了正見,佛法同樣是科學,而且是更高的科學,是正知正見和一切真理的體現。崇尚科學,維護正法,反對愚昧迷信,這是立人之本,修身之要。熱愛祖國體現了正思,一個人的思想是好是壞,覺悟是高是低,品格是正是邪,最關鍵的是看他是否愛國。一個真正的愛國者也必然會熱愛人民,是一個充滿愛心的人,是一個善良的人,是一個富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人,是一個對祖國的曆史傳統和道德文化熟知並認同的人,是一個富有犧牲與奉獻精神的人,是一個堅韌勇敢、不曲不撓的人。誠實守信體現了正語,正語不僅表示語言合乎禮法,講究語言美,還意味著言行合一,表裏如一,說話算數,信守承諾與合同,做一個有信用的人。一個花言巧語、謊話連篇的人,說話再好聽也不能算是正語。一個反複無常、前後不一的人,必然是見利忘義的小人。服務人民體現了正業,無論是從事什麼職業,做任何活動,都要以爲人民服務爲宗旨,凡是對人民有利的活動,都是正當的,都屬正業。艱苦奮鬥體現了正命,勤儉節約的生活方式既有利于個人身心健康,又能保護環境,避免浪費,有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驕奢淫逸、放縱欲望的生活方式害人害己,最不可取。辛勤勞動體現了正勤(正精進),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于不斷地進行勞動創造,從中獲得成就感和心理滿足。精進不已,永不止步,熱愛勞動,勇于創新,這是人的本性。俗話說得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做人就得不斷向上、向前,不斷提升自我,改善環境,不能小富即安,不思進取,更不能遇難即退,畏葸不前。團結互助體現了正念,常存損人利己之心就是邪念。一心和敬,樂于助人,待人如己,並且堅持不改,始終如一,就是恒守正念,常存正念,自然心無異想,得入正定,反之,常起惡心,每欲害人,煩惱自生,心亂如麻,當然無法保持清靜。遵紀守法體現了正定,無欲無我,自然會遵守法律,不逾規矩,只有心中安甯,邪見不生,猶如止水,不起諸波,才能言行謹慎,動止合規。
八榮八恥與八正道的相應主要是內在的道德精神的一致,在條文和形式上有所差別是完全正常的。八榮八恥屬于世間的道德,八正道則爲出世間的道德,一是做人的模範,一是成佛的階梯,在層次和要求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先學八榮八恥,養成人格,做一個好人,然後再學八正道,修成佛道,這也是當今佛教徒應當遵循的途徑。
八榮八恥給我們一個有益的啓示,傳統的價值觀只有經過創新發展才能進一步展現其生命力和時代性,這也正是佛教所一向提倡的應機說法。徐文明于2002年在無錫靈山的一個學術會議上提出“新四衆”之說,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爲中國佛教的全面複興和健康發展服務。2006年的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提出“新六和”,將佛教的“六和敬”重新解釋,使之成爲建設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的指導思想。爲了站在佛教的立場上進一步闡釋八榮八恥,在此提出“新八正道”之說:
正見:以崇尚正理爲榮,以愚昧迷信爲恥。
正思:以愛國愛教爲榮,以叛國背教爲恥。
正語:以言行合一爲榮,以虛僞欺詐爲恥。
正業:以救度衆生爲榮,以殺生害命爲恥。
正命:以少欲知足爲榮,以窮奢極欲爲恥。
正勤:以勇猛精進爲榮,以懈怠退步爲恥。
正念:以和合互助爲榮,以自私自利爲恥。
正定:以遵法守戒爲榮,以破戒違法爲恥。
對此略作解釋。強調崇尚正理,不說崇尚科學,是因爲科學容易造成誤解,很多人只對科學作狹隘的解釋,只將自然科學當科學,即使把社會科學算在內,也對之不太重視。有不少人根本不認爲宗教是科學,甚至以爲宗教是與科學相對立的,不能理解佛教作爲總括世間出世間一切真理的根本科學的價值。世俗的科學有太多的負作用,包含著太多的不科學甚至反科學的因素,已經引起許多有識之士的批評,因此講強調科學會導致分歧。科學的目的是追求真理,而佛法就是最高的真理,崇尚正理就是崇尚真正的科學,只有維護正法,建立正信,弘揚正理,才能克服無明邪見,消除愚昧無知,破除邪教迷信,解放思想。
愛國愛教相輔相成,本來一體。對于佛教徒來說,愛國是指熱愛有著兩千年佛教傳統的中國,愛教是指熱愛在中華土地上生根發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的中國佛教,因而愛國就是愛教,愛教就是愛國。中國佛教一向有愛國主義傳統,當國家分裂時,是佛教在維系著文化交流與精神紐帶,使中國分而不斷,分而後合;當異族入侵時,是佛教徒在奮起抗爭,不惜犧牲;當遭遇法難時,佛教徒則忍辱負重,等待時機迎接複興。宗教與國家代表著佛教的兩個不可分割的精神支柱,是佛教徒的慧命和血脈所在,因而愛國愛教成爲中國佛教徒固有的傳統。
不妄語是佛教的戒律,也是爲人誠實的體現,中國傳統也有一諾千金之說,因此說真實語、不騙人,這是正語的最基本的要求。真話與假話的一個區別便是看講話的人是否做到言行一致,說到做到,就是講真話,說實話,言過于行,便是說假話,說大話,說空話。言而無信,就是不誠實的表現。在現代社會,守信用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經常說話不算數,甚至惡意欺騙他人,不僅稱不上一個合格的佛教徒,也失去了做人的原則。
服務人民就是救度衆生,如果說二者有差別,那就是後者的範圍更大。佛教不僅以人爲本,還關心所有的生命,從人的道德倫理到生命倫理,這是佛教對人類價值觀的最大貢獻。救度衆生是佛教的使命,不僅要爲衆生排憂解難,更要讓衆生徹底出離生死苦海,到達涅槃彼岸,這才是佛教的真正目標。
佛教主張少欲知足,過一種儉樸惜福的生活,盡量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和對其他生命的傷害,主張素食、少食、過午不食等。這種生活方式在常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甚至視之爲苦行,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合理的生活方式,對人的身心健康有益無害。食以療饑,衣以蔽體,這是衣食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價值。現代社會將衣食住行等附加了過多的東西,將之異化了,不僅要吃飽,還要吃好,更要強調什麼色香味俱全,要吃出文化、吃出情調、吃出高雅來。這樣反而導致生活的異化和扭曲,表面上是更加高雅了,更重視美了,其實是欲望的過分放縱。是以有的人一飯千金,搞什麼黃金宴、美女宴,還要以吃珍希動物爲榮;有的人廣廈萬間,占地數頃,不過庇的不是寒士,而是僅供極少數人享受。衣服越來越講究,車子越來越高級。其實這種生活方式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羨慕,因爲這是造業,是造罪,既有害于身體健康(非典可能就是吃出來的),又加重了環境的負擔和其他生命的痛苦。
人類共存,生命共生,明了緣起與因果的法則,就知道每一個人、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是離不開其他生命和環境的,所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因此團結互助,一體和合,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更是生命生存的前提條件。人類無爪無牙,能夠得以在衆多的生命中脫穎而出,成爲最高級的生命,靠的就是社會性與整體性,就是團結協作、相互配合。在經濟全球化的大勢之下,以鄰爲壑、損人利己是愚蠢的,最終會危及自身。團結就是力量,是一種整體的合力,靠這種合力,才能保證社會健康發展。
遵守戒律,不違世法,這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因爲人本身有欲望、有弱點,因而需要通過規則和法律對之進行規範和約束,使之控製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不致于泛濫和損及他人。佛教一方面要求尊重並遵守世俗的法律規章,還提出了遠遠超過世俗要求的戒律,對佛教徒進行特殊的更加嚴格的約束,使其在道德和規則意識上高于常人。一個嚴格的佛教徒必定是一個合格的公民,一個品格高尚的人。佛教的戒律不會與世俗的法律相違背,只能比世法更嚴格、更先進。嚴守戒律,以法製欲,自然心中清淨,諸欲不生,于世則道德高尚,爲人師表,更能出輪回、離生死、超因果、得自在,成佛作祖,超凡入聖。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版本的“新八正道”是爲配合八榮八恥而立的,也是一種方便之說,其中勉強權變之處,頗露其迹。中國佛教作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先進文化的代表,不僅要方便設教、隨緣從俗,更要做時代的引領者和世俗社會的指導者,這就需要佛教自身的不斷創新和不斷提升,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這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中國佛教全面繁榮的要求。
《佛教的榮辱觀是中國佛教全面繁榮的要求(徐文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