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P7

  ..續本文上一頁而且會引發一切邪惡行爲。無慚——不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潛能,內心沒有羞恥心,敢作惡事。無愧——作惡事不怕對不起別人,或者作了壞事不敢坦白告訴別人。

  (3)小隨煩惱——這十種煩惱都會各別生起,而行相粗猛,並且都發生在意識(第六識)裏。忿——遇到逆境,心裏氣憤不平。恨——逆境過後,結怨在心,懷恨不已。覆——隱藏自己所作的過失和罪惡。惱——侵犯其他衆生和事物。诳——虛僞不實,欺騙別人。謅——謅媚巴結別人。憍——恃著自己的品德、才能、健壯、富貴、善行、美貌而驕傲。害——損傷騷亂衆生的意念。嫉——嫉妒別人的德性、學問、名利、才能、品貌等。悭——吝惜自己的財物和學識,不肯施舍或教導別人。

  第五章 好德(第四福)

  一、好德的重要性

  “好德”是五福之一,而且是重要的一福。一個人有了宅心仁厚,樂善好施的德,這是一生中最幸福,受用不盡的。因爲“好德”能贏來長壽、富貴、康甯和善終。因此, 我們可以說,“好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泉源,“好德”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

  “好德”需要我們不斷培植,正如長壽、富貴、康甯需要隨時培養一樣。假使我們現在不把“好德”的因繼續種下,那麼一切享受都會變成非常奢侈的“消費品”,因爲沒有播種,福報享用完了,必然會貧窮匮乏。

  古德曾說:“保藏的東西不一定屬于自己。享用的東西不再屬于自己,只有施舍的東西才真正屬于自己。”

  當我們用種種方式把財物貯存或積蓄起來時,我們不一定會再擁有那些財物。譬如你拿錢買股票,股票可能會下跌;買黃金珠寶又可能被盜賊搶走;參加合夥投資,不但有風險,而且萬一被合夥人騙走,那豈不前功盡棄?買房地産,市場不景氣時會賠本,將來萬一遇到敗家子,也會傾家蕩産,難怪《大寶積經》上會說:“一切財物都是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這五家所共有的。”

  享受物質就是消耗福報,而且享受五欲的感官快樂,這是很膚淺而又很短暫的,享用過的財物永遠不能再屬于自己。只有把財物施舍在適當的地方(佛經上叫做“福田”)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那麼財物才具有永恒的意義,而不致被天災、人禍、盜賊、官府和敗家子所奪去。所以古人勸我們要布施積德:

  “叁寶門中福好求,大富之家前世修。

  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秋。

  一切財産總非真,及早將來施于貧。

  水火盜官並逆子,五家有份盡來侵。

  一粒落土百粒留,一文舍出萬文收。

  與君寄在堅牢庫,汝及子孫享不休。”

  沒有布施修德,將來的日子很難挨過,尤其是一個臨命終時,一切財物、朋友、眷屬、權力都帶不去,只有平生所作的善惡業力跟隨著我們。就這一點來說,修德真是非常實用的。

  問題是,我們並不知道死神何時會來。但死神肯定要來。而且隨時都有突擊我們的可能,所以我們還是趁早修德吧!

  二、德的種類

  德的分類非常多。例如:它可分爲“陰德”和“陽德”兩種。陰德的力量比陽德大得多。

  《中庸》裏提到智、仁、勇叁達德。只有仁愛而沒有智慧,會産生爲虎作伥的流弊,有智識而沒有仁慈會危害社會;有智有仁,而沒有勇氣實行,則一切美德成了空談。

  《論語》裏又敘述了溫、良、恭、儉、讓五德。溫和柔軟可以導致心理健康;善良仁慈可以導致長壽善終;誠懇恭敬可以導致平安甯靜;節儉勤勞可以導致財富和身體的健康;謙虛禮讓可以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保住前面四種德行而不致流失。

  叁、品德的四個層次

  品德的層次可分爲下列四種:

  (一)算盤式的道德——以功利主義做出發點,做任何善行,都會仔細地考慮到成本、效用、果報和名利等因素。確實認爲劃得來,才會開始去做。這種人不會平白無故送你東西,他一定有所企圖。他行善時常希求回報。

  (二)“四海經之內皆兄弟”式的道德——這種人行善是出于一片同胞般的愛,比較沒有自私心的心機和功利的色彩。他把所有的人都當兄弟一樣,因此,行善較爲自然,而且也出于真情。但是因爲有我執在作崇,所以仍有人我的分別,不能達到忘我的境界。

  (叁)愛人如己的道德——因爲這種人已破除了我執和煩惱,所以能忘我。而達到愛人如己境界。能這樣做已經是聖人了。但因爲他還沒有破除法執,所以行善時,心中仍然存有抽象的觀念(例如:“貧苦”和“功德”等)。因爲他有名相的負擔,所以還不能做到絕對地自在。

  (四)最完美的道德——行善不但不望回報,而沒有人我的分別,甚至也沒有任何名相的負擔,這種人的慈悲心是沒有條件和無限量的。因爲他行善時,連一點負擔也沒有,所以最真誠、最自然,也最快樂。

  古人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意思是說:“品德高的人絕不會執著功德和名利,只有品德不太好的人才會計較功德和名利。初學的人行善,難免會執著善相”,等修養的功夫純熟以後,就可超越名相的束縛和牽累了。

  四、修養好壞的六個等級

  我們也可以把一個人品德修養的好壞分爲下面六個等級:

  (一)損人損己——這種人簡直比禽獸還不如,好像虐待狂那樣,只愛用責罵和傷害的方式來求滿足自己心中的情欲。他們損傷別人,對自己也沒有任何益處。例如:殺人然後自殺。

  (二)損人利己——這種人是害群之馬,根本談不上修養。他們爲了達到自利的目的,不擇手段,使用欺詐和損害衆生的手段,或者從者殺害動物職業。

  (叁)不損人、不利己——這種人像行屍走肉一樣的地醉生夢死。譬如只知拼命去做一些無意義的工作,或遊手好閑,專幹無聊的勾當虛度光陰。

  (四)不損人、只利己——這是修養最起碼的工夫。又可分爲兩類:

  1、假利己——工作賺錢是假利己。賺來的錢換得物質享受,這是消福,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夢,得不償失。

  2、真利己——讀書明理以後,自己閉門思過,下功夫修養品德和鍛煉心性。

  (五)利己利人——先求利己,站穩自己的腳跟以後,再兼善天下。

  (六)舍己利人——舍己不以爲苦,利人永不疲勞。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是菩薩的風範,是難能可貴的。

  五、好德的實例

  (一)李景文和張惠明——《禅林寶訓》的知古佳話

  《禅林寶訓》這一部書記載了叁百篇引人深省的話語和許多非常真實的事迹,而這些都是和道德修養有關的。所以在書第一頁就開宗明義地說:“道是世界上最尊的,而德是最美妙的。”現在我們只介紹其中淺顯的的一則故事:

  宋朝的時候,開封府這地方有一位老百姓叫做李覺安,他生了一個孩子叫做景文。因爲兒子年幼多病,所以李老先生就把一百兩白銀放在他的朋友張惠明那裏。李覺安逝世以後,張惠明就把那一百兩白銀還給李覺安的兒子李景文。李景文不肯接受,他父親的遺囑沒有這麼吩咐,所以不應當接受。可是張惠明認爲,這一百兩白銀明明是李家的人寄托的,一定要還給李家才對。

  他們兩個人堅持不下。後來告到開封府包大人(拯)那,請包大人作了決定,包公覺得奇異,就召李景文來,要把銀子還給他,可是李景文堅決不肯接受。然而,張惠明卻緊持一定要還銀子,包公看見他們兩個人都這麼勇于講義而不貪財寶,不得不將這一百兩銀子交給開封府的寺廟,作爲打齋供養衆僧,並誦經以薦悼李覺安先生和法界亡魂之用。

  我們計算一下,這一筆錢的數目顯然相當龐大,可是李景文和張惠明卻一點都不貪愛。反觀現代人卻愛財如命,甚至只爲幾塊錢也會大打出手,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相形之下,我們真是太慚愧了!

  (二)不棄病女得貴子

  自古以來,凡是娶有缺陷或有病的女子爲妻的人,所生的子女多非常賢貴賢淑。這是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地仁厚,能夠舍己利人。例如《懿行錄》上記載:

  文紹祖有個兒子跟柴家的女兒訂了婚。訂婚後,柴家的女兒忽然生了惡病。文老太太很生氣地說:“我娶媳婦應當順天理、講信義。違背禮儀,很快就會有不祥的後果的!”

  因此文家仍舊把柴家的女兒娶進門,婚後二年,文紹祖的兒子考上科第,媳婦的病也痊愈了,後來叁個兒子都很顯貴。

  § § §

  清朝康熙年間,婁縣有一個手不釋卷的人叫顧元吉,他當貢生時,平常的測驗總是冠軍,可是每次進入正式的考場,總是看見有女鬼跟著他,因此文思大亂,以致正式考試的成績是很差。

  原來顧元吉年輕時,曾經和一個女子訂了婚。後來卻嫌那女出身清寒,不去娶她,那女的抑郁而死。

  顧元吉屢度不中,心情很不好,晚年發瘋,常常自己打擊自己打擊自己的陰部,他的學生們曾保護他,可是當他們松懈時,他又開始用力打陰部了。後來走到橋上,看見橋下的水很清澈,他感歎地說:“在這地方埋葬,最合適了!”于是就投河而死。

  這一天正好是六月一日。所以,周安士先生說:“凡是因爲朋友和妻落魄而舍棄他們的人,最後也會貧寒落魄。就好像顧元吉一樣,他雖然有文才,可是卻沒有什麼成就,最後還落得葬身魚腹的下場。(見《陰骘廣義節錄》卷下)

  六、失德的下場

  (一)賣齋立斃

  從前麻城這地方有一位王先生,他吃了叁年的素食。有一天,他身上長了惡瘡。他的朋友安慰他說:“像吃素的人,佛菩薩和天神一定會保佑你的。”王先生說:“我持起叁年的齋,卻受到了這麼惡報,吃素有什好處呢?”他的朋友說:“如果不要吃這素的功德,那麼你是否可以賣給我呢?”王先生問道:“怎麼賣呢?”他的朋友說:“一天以一分銀賣給我,你吃了叁年素,可以得十兩八錢的銀子。”王先生很高興,就寫了一張出賣功德的證據,並且蓋了私章,把叁年來吃素的功德全都賣給了王某人,並且收到了十兩八錢的銀子。雙方銀貨兩訖。

  王先生拿到這麼多錢,心裏很歡喜。他想,我明天就要開始吃葷了。可是那天晚上他作夢,夢到有兩…

《五福臨門 (陳柏達居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