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唐代佛道二教之爭分析國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宋立峰)

  從唐代佛道二教之爭分析國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宋立峰

  《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文化是一種知識積澱,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越深厚,它對外來異質文化的排斥就越強。對中國這個重傳統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宗教文化不同于自然科學,它具有強烈的民族性,頑固的文化認同感。不同文化相接觸要有交流、融合的過程。作爲外來宗教的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土以後,日益融入華夏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但是其漢化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所以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也曾受到阻礙,最爲明顯的就是叁武一帝滅佛運動,關于此問題前人已多有論述,但是有關國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少有論證。本文試圖以唐代爲例,就國家在佛道教之爭中的作用問題有所闡述。

   與道教相比,佛教是外來宗教,前者在國人心目中有一定的生存土壤,尤其是“無爲而治”的思想,成爲一些朝代建國初期的治國方針,而“君道無爲,臣道有爲”的思想,也成爲皇帝駕馭國家的“南面之術”。所以佛教在傳入之初,不可能具有與道教分庭抗禮的實力,相反,爲了求得生存,佛教要依附于道教。在佛經的翻譯中,借用道教的詞彙來闡述佛教的義理,比如,佛教譯經大師安世高,在翻譯過程中就多次使用道教的語言,他在《安般守意經》中曾直接用“無爲”來表示涅槃的含義。而道教對于這個外來的宗教,似乎也比較寬容,把佛教當作自己的同教異枝來看待,甚至把佛教的祖師嫁接到道教鼻祖老子的頭上,《老子化胡經》就是這種心態的體現。但是隨著佛教的壯大,其影響力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方方面面,地位也日益上升,不再甘心居于道教之下,二者的沖突也越來越深,尤其是在唐代更爲激烈。

   唐帝國的開創者,表面上看在文化政策上比較開明,對于佛道二教采取兼收並存的方針,但是實質上對于佛道二教充滿了警惕之心,經常利用升降二教地位的方法,加強對宗教的控製。這一點可以從《唐大诏令》和《全唐文》等文獻的相關诏令中看出。

   武德二年正月,唐高祖頒布《禁正月五月九月屠宰诏》曰:“釋典微妙,淨業始于悲慈;道教沖虛,至德去其殘殺。四時之禁,無伐麋卵;叁驅之化,不取前禽……自今以後,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關屠宰、殺戮、網捕、略獵,並宜禁止。”從此诏書可見,世俗力量對佛道禁止殺生的立場作出了妥協,用诏令的形式承認它的合理性。但是這並不說明二教在地位上是相等的,得到國家相同程度的認可。貞觀十一年二月,唐太宗頒布《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曰:“老君垂範,意在于清虛……故能經邦政治,返樸還淳。至如佛法之興,基于西域,爰自東漢,方被中華。神變之理多方,報應之緣匪一……諸華之教,反居一乘之後……天下大定,亦賴無爲之功。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于稱謂,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可見在唐太宗的心目中,佛教只不過是外來的夷種文化,對于大唐江山的建立沒有幫助作用,而道教作爲唐朝的國教,反而在佛教之下,這是不能忍受的,唐太宗的思想是華夷之別觀念的流露,佛教作爲“外來戶”,決不能反客爲主,而且道教地位的提高,也能使李氏皇統的合法性水漲船高。唐高宗正是基于這種思想,在科舉製的常科考試中加試老子《道德經》,用國家的強製力來維護道教的地位,這種做法嚴重地阻礙了佛道二教的交流,加劇了二教的鬥爭。

   隨著佛教的發展,它依附于道教而存在的局面不複存在,甚至要與道教相抗衡。武周王朝的建立爲佛教壓抑道教提供了契機。對于武則天來說,她要將李唐江山改姓武氏,不僅要取得士大夫政治上的幫助,而且在文化上也要宗教力量的支援,道教與李唐江山親密關系,使她對道教敬而遠之,甚至成爲她打擊李唐宗室的靶子。天授二年叁月,武則天促使高宗頒布《釋教在道法之上製》曰:“自今以後,釋教宜在道法之上,缁服處黃冠之前。”這道诏書與《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在對待釋道二教的關系上截然相反,武則天欲奪取李唐江山,而李唐皇帝自以老子後人自居,所謂“奧若老君,朕之本系,爰自伏羲之始,暨乎姬周之末”,武則天當然不想這種情況繼續存在,而能與之相抗衡的另一個途徑,就是擡高佛教的地位貶低道教,而且在心理上打擊李氏王朝的宗室。國家力量的參與,使得佛道二教勢同水火。這種局面,隨著武則天退出曆史舞臺而改變,到了景雲二年,唐睿宗頒布《僧道齊行並進敕》曰:“朕聞釋及玄宗,理均迹異,拯人救俗,教別功齊。豈有于其中間,妄生彼我?不遵善下之旨,相高無上之法……自今每依法事集會,僧尼、道士女冠等,宜齊行並進。”此诏書,可以看作李氏在政治上恢複的一個征兆,也是國家強製力在文化政策上的折射,僧道齊行並進起碼在表面上有利于文化交流。

   唐玄宗寵道,道教的地位在這一時期也可以說達到了極盛,佛教地位則相對下降。國家在二教地位變化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這一點在有關诏書中可以發現。開元二年七月,唐玄宗頒布《斷書經及鑄佛像敕》,下令禁止佛寺亂鑄佛像。第二年十一月又頒布《禁斷妖訛等敕》曰:“釋氏汲引,本歸正法;仁王把持,失去邪道……比有衣長發,假托彌勒下生,因爲妖訛,廣集徒侶,稱解禅觀,妄說災祥。或別做小經,詐雲佛說……。”這兩道诏書中,對于佛教徒的譴責之詞,溢于言表。而對道教,唐玄宗卻頒布了許多禮遇的诏書,據筆者統計,有《崇祀元元皇帝製》、《定祀元元皇帝儀注诏》等诏書,不僅如此,唐玄宗開始在科舉考試中重新加入道教的內容,《命貢舉加試老子策製》曰:“老子道德經宜令士庶家藏譯本,每年貢舉人,量減尚書、論語策一二條,准數加老子策。”《令寫元元皇帝真容分送諸道並推恩诏》曰:“自今以後,常令講習道德經……有能明道德經及莊列文子者,委所由長官訪擇,具以名聞,朕當親試,別加甄獎。”到了開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更是設立道舉,並把它作爲常科取士。

   唐玄宗之所以如此重視道教,《新唐書》中關于佛寺道觀的記載爲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的理由:天下觀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士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寺五千叁百五十八,僧七萬五千五百二十四,尼五萬五百七十六。由此可見僧道的人數懸差巨大,佛教的繁榮分割了國家的巨大經濟利益,引起了統治者的擔心,爲了限製佛教的發展,一方面要禁止私度僧尼,控製佛教徒人數,另一方面就是提高道教地位來壓製佛教發展。甚至設立了道舉,從表面上看是爲了招攬人才,實際上它只是國家安撫宗教力量的一種策略,由道舉入仕的官員,與儒家科舉入仕的人才相比,在國家政治中的作用微不足道,只是一種點綴而已。正如馬克思·韋伯所說:“從曆史文獻中所知,從沒有出現過強而有力的道士階層。”

   不但如此,佛道二教始終也沒有擺脫國家強製力的控製,而且在二教危害國家利益的時候,統治者會采取措施限製宗教的發展。《全唐文》中就有《禁百官與僧道往還製》、《禁僧俗往還诏》等诏令。另外爲了防止佛道二教彙流,而成爲一股難以控製的力量,唐中宗頒布《禁化胡經敕》,從表面上看是爲了表明二教的分野,承認其有各自獨立的傳承系統。實質上是用國家的行政力量整合二教的發展趨勢,防止宗教做大,演變爲異己力量,進而危害國家的統治秩序。

   在二教紛爭中,國家坐收漁利是最大權利的受益者,按照囚犯悖論來分析,在佛、道與國家的關系中,國家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二教要取得生存地位,就必須取悅于統治者,效忠于國家。道家爲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吸取儒學的經驗,開始突出其治國、理身的主題,大力宣揚其政治功能。景雲二年司馬承祯回答唐睿宗問陰陽之事的時候,就以老子《道德經》中的“損之有損,以至于無爲”來回答。當開元年間,玄宗問李含光關于“理化”時,李含光也用《道德經》回答。在二教鬥爭趨于平和的時期,國家甚至會離間佛道的關系而從中獲利。正是在國家的幹涉下,文化的交流在不同的時期才呈現出不同的式樣。國家的功能,不僅要在政治上維護統治秩序,也深入到精神領域整合民衆的思想。有時候精神世界的統一,比政治上的統一更爲重要,但是思想的統一往往是以特色的泯滅爲代價的,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無可奈何的事情常常就是曆史。文化的交流過程也充滿了優勝劣汰的人爲選擇,由此展現在人類曆史上的就是各類思想文化的興衰,而國家在這一過程中牢牢把握話語權力,試圖用政治力量來調整文化的發展方向的努力,總是或多或少地在文化交流的曆史中留下痕迹。

   由此可見,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融合與沖突,不僅受到文化性質的影響,更會受到來自國家強製力的參與和幹涉。如果說國家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那麼封建國家則是爲地主階級服務的機器,統治階級淩駕于各個階級之上,代表其利益的文化——儒家思想——也水漲船高,成爲統治意識形態。經曆了玄學高揚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後,儒家思想吸納了一些新的成分,爲封建統治者的合理性做出了更圓融的解釋後,又逐漸回歸到主流位置,成爲封建文化權力空間的主體構架和中心內容,佛道思想則填補了這一權力空間的邊緣,叁種文化形式猶如叁道紅線,在國家的有力掌控下把唐代的文化思想緊密串聯到一起。佛道之爭從表面上看只是兩教教徒的“鬥法”,實際上則是儒釋道叁種思想融合與沖突的互動反映。在這種交流中代表儒家思想主體的封建士大夫,牢牢地把握著話語權力,維護國家的利益,主宰了佛道之爭中兩教的沈浮,處處凸顯著聖杯看守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的責任和位置。儒家鍾情于現實的關注,道教追求世外的超脫,佛教看重來世的幸福。叁教由此引發的鬥爭,遠非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從更深層次上看國家利用政權的力量,擡高儒家思想的地位,進而實現對宗教的掌控。表面上文化交流的繁榮,絲毫沒有掩飾住思想的平庸。佛教日益中國化的過程,正是政治征服佛教的證明。但是從國家的功能來看,要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就必須控製思想的發展,雖然宗教是一種精神信仰的自由選擇,但是這種自由有一定的限度,應該服從國家的最高利益,如果無限製地放縱這種力量的發展,勢必演變成國家的災難。

  

  

《從唐代佛道二教之爭分析國家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宋立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