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二章 道 第七節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薩道的善巧方便

  第七節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薩道的善巧方便

  “慈”、“悲”、“菩提心”的修行能像修“止”一樣地讓心平靜下來,同時也能和修“觀”一樣使你了悟心的本性。除此之外,這些法門還能發展出人們最好的本性,成就廣大的功德。

  構成“止觀”法門的基礎認爲:煩惱是染汙障礙,修行就是要除去它。這樣的見解似乎和我們自然的習性相左,但是慈、悲、菩提心的法門,卻能利用情緒作爲解脫的工具,而不把它視爲障礙,因此具有不可思議的效用。即使你無法愛一切衆生,但是至少也愛幾位衆生——我們天生就會對某些衆生産生愛與關懷——透過慈悲、菩提心法門的發展,就能讓我們對一切衆生發起純真的慈悲心。

  從最不起眼的昆蟲,到最有力量的世界領袖,乃至于最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犯,所有衆生都希望得到快樂、避免不快樂。這兩種希望,幾乎是所有意志、行動背後的驅動力——不管這些行動對別人來說多麼的不合邏輯或不理性。菩薩了解這件事實而修行,不過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互相交往的時候,可能從來不曾想到這個事實。

  只對某一類衆生或很少數的衆生感到真誠的慈悲是不可能的。真誠、無私的慈悲沒有範圍的限製,心態上也沒有絲毫偏袒,它常被比喻爲太陽,光芒照遍一切,沒有分別。

  了解佛教的慈悲並沒有階級的差別是很重要的。一般上,我們認爲別人比我們不幸,我們替他難過,才會生起悲心;但是要體驗純淨的悲心,就必須平等舍心。

  如果你企圖從高低階級的心態上來做的話,就永遠無法體驗真正的悲心,而只會增長自我。具足大悲的人一點也不比受苦者——也就是他慈悲的對象來得高。大乘經典不斷強調修行平等心,因爲理論上雖然我們能了解一切衆生都平等,但是情緒上經常不能接受這個事實。

  基本上來說,我們大半都忽略掉其他衆生,別人對我們而言似乎並不真實;除非剛好他們在我們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腳色,否則他們通常都似乎和我們不太相同——我們認爲他們的痛苦比不上我們的痛苦來得大,他們的感覺不像我們的感覺那麼敏銳。通常我們“一點也不在乎”與“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心態,完全都是針對別人的需要和希望而言的。

  悲心是一種特殊的覺性,如果你能發展這種覺性,就會尊敬所有的衆生,而不只是尊敬人類。你將能夠欣賞一些像被蚊子叮咬之類的事,其實蚊子並不是想:“哇,多麼好吃的一個人啊!”而叮你只是它們追求快樂的努力;和你的想法相同,它們只是希望能吃到合適足夠的食物,能夠覺知那些你從前忽略的無盡衆生,和你具有完全一樣的動機,就能生起親近的感覺,這種覺性能使你了解到它們的問題,並對它們活下去的奮鬥生起敬意——這種覺性就是佛教徒所稱的悲心。

  要成佛必須了悟空性,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幻覺,沒有東西是以它所顯現或被想像的樣子而存在。雖然要直接了解這一點不知道有多困難,但是透過慈悲的修行,你就能發展出對于一切衆生的平等心。你的平等心愈大,就愈接近于了解空性,因爲空性就是平等——空性、無二以及平等是完全一樣的,而大悲法門對我們來說,可能都是了悟空性最快速的方法。

  菩提心有時候被視爲道的根本,實際上,它是訓練心的一種系統。然而,這個系統極爲精巧,因此幾乎不被認爲是訓練心的方法,而被認爲是成佛所必備的特質。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把訓練心的方法當成工具來使用,達成目的後就丟掉了,並不當成是我們必須培養的特質;有些法門,例如不淨觀,就某個程度上來說,可以這樣分類,因爲在你降伏了對于貪念對象的執著之後,你就舍棄了那種技巧,繼續修別的法門。慈悲、菩提心的系統爲什麼這麼殊勝巧妙呢?因爲它不只具有訓練心的功能,同時,也包含了你真實的狀況,以及你必須成就的狀況。

  如果你想完成證得佛果這樣一件困難的工作,那麼,不動搖的決心是不可或缺的。決心來自慈悲,特別是來自菩提心——它是一種無法征服的決心。

  菩提心是要讓一切衆生成佛。有人可能會懷疑,成千上萬的人都發了菩提心並成了佛,爲什麼還有那麼多衆生仍在受苦呢?這是否表示佛陀的願望並沒有圓滿,而菩提心也只不過是一種訓練心的方法,實際上對衆生並沒有利益呢?會産生這種疑問,是因爲我們不了解現象的本性。

  如前所論,根據佛教哲理,我們所體驗的世界完全是自心與感受的産物;對我們來說,除非我們能感受體驗,否則現象就不存在。如果你不能感受到某件事物,那麼它就不是你的現象,對你而言,它根本就不存在;如果你感受到某種事物,那麼它就成爲你的現象,它對你而言是存在的——你要對自己的現象負責,因爲它們是你感受的産物,是你心靈的反映。佛陀證悟的時候,不再受自他對立所束縛,從他的觀點來看,一切衆生也都已經成佛,因此他讓一切衆生成佛的願望已經圓滿了。

  而另一方面,由于存有二元對立的心,我們仍然見到痛苦,它也使我們的知覺扭曲與不正確。如果你懷疑,爲什麼讓一切衆生成佛是你的責任而不是衆生自己的責任,想想這個道理:這是你的責任,因爲衆生是你的認知,而直到你清淨一切自己的認知才能成佛。即使只有一種認知是染汙的,你仍然陷在二元對立中,不能成佛;因此,成佛的唯一方法,就是讓一切衆生成佛。

  菩薩道的修行是以幫助其他衆生爲基礎,但主要的意圖是摧毀自我,而不是社會服務。不論你做了多麼好的事情,以巨大的自我從事服務社會的舉動,都不能算是善行;但是如果自我粉碎了,不再自私,那就是利生的事業。

  小乘修行的根本,就是舍棄傷害衆生的行爲,目的在于獲得自我解脫。大乘保存這種不傷害衆生的概念,但是以自己和其他衆生都能得到解脫爲動機。大乘之所以稱爲“大”,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因爲大乘的發心比較大。沒有一種行爲不能成爲菩薩道——說謊,小乘視爲絕對的惡行,但大乘中卻可以把它作爲修行之道。這並不表示大乘沒有規範何者當爲、何者不當爲的戒律,也並不表示大乘缺乏正式的修行方法——大乘不止有戒律和修行法,而且比小乘的要求還多。

  小乘裏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守戒律,戒律被視爲比生命還重要。菩薩道把菩提心視爲最重要的東西,只要以菩提心爲出發點,就算破了大、小乘的一切戒律,都沒有偏離正道。大乘道的行者並不完全禁止任何事物;相反地,這些“禁行”還經常是菩薩的善巧方便。

  表面上,大乘似乎比小乘允許更多的自由,但是實際上大乘要比小乘更嚴格、更規矩。一切行爲的正當性都完全由當事人的動機來判斷,對于大乘行者而言,即使是傳統上被視爲善行的舉動,如果在做的當時或者完成之前,有自私的動機,這樣的舉動就是染汙不淨的。

  智慧和方便是菩薩不可缺少的工具,這兩者一同運作,以方便增長無我智慧,以智慧擴展菩薩事業的善巧方便。智慧與方便並不是兩種分離的東西,而是一種本質的兩面。具足方便是表示非常聰明,不是爲了自私的原因,而是以利益衆生爲出發點:聰明地選擇時間、語調、行爲的風格、移動的方式、看東西的方式、說話的方式、不看東西的方式等等——善巧幾乎是包含了一切事物。

  菩薩也可能是比丘或比丘尼,接受小乘的戒律。這些戒律是小乘行者得到自我解脫的方便法門,與菩薩的自我解脫無關,卻是幫助衆生的一種善巧方便。

  然而,方便法門也可能需要你做居士。就本質上而言,一種方便法門並不比另一種方便法門好;但是一般上說,困難度較大、能激勵許多衆生,或是能鼓舞那些平常難以鼓舞的衆生使他們去修行的法門,就被認爲是殊勝的方便法門。

  菩薩爲了幫助衆生,不舍棄任何一種形式或行爲。經典中記載著,有的菩薩示現鳥身、鹿身,或者出生爲低賤地方的低賤人民——因爲這些特殊的方便示現,能讓他們利益到某些以其他方法無法利益的衆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