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二章 道 第一節 道的選擇▪P3

  ..續本文上一頁房間裏,甚至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旅館外面,但是,不論你身在何處,仍然是說你住在旅館裏,因爲你已經登記了。

  如果理論和實修不同,以致于修法和見地沒有關系,那麼修行就無法達到了解空性的唯一目的。如果修行不具無我見,那麼不是落入常邊,就是落入斷邊;這兩者都會加強二元對立,而不是除去它。這表示不具空性正見的修行,使你在輪回中陷得更深。

  如果你偏向常邊來修行,就會相信有個堅實存在的“你”要成佛,而成佛則是能夠獲得的固定東西——認爲你的“自我”可以成佛,就如同想像你可以參加自己的葬禮一樣。你可能會誤以爲,只要做一些修行、或接受無數的灌頂、會見許多喇嘛就具有功德。你可能經常檢查自己進步了多少,以及修行帶給自己多少改善。也許你覺得有些夢和意象有特別意義,讓人厭煩地不斷描述它們的細節。你認爲上師是位具有超能力能顯示神通的人,誤以爲所謂神聖的見地,就是把上師看成一個可以拯救你、賜給你證悟的神。

  斷見傾向的修行很難維持,因爲你不相信因果,也就不會真正認爲修行能利益你、或改變你的生活。你的基本態度可能是“生命根本沒有價值,活過了就死去”。如果修行的效果不是非常明顯,你就抱怨修行無效;即使修行有些結果,你也很容易僵化在不存在的見解之中。因爲不了解緣起,在你眼中,上師是與你分離的另一個人,那麼他如何能幫助你呢?

  如果你避開這些極端,把見地的智慧與實修的方便結合起來,就能了悟究竟實相。

  在你修習菩提心和慈悲時,維持正見仍然非常重要;這些可能是最有價值的法門,同時也是最根本、最容易去做的。就像其他法門一樣,它們可以調伏身心,幫你證悟心性;但除此之外,這個法門還教你如何去愛一切衆生。有些人認爲這種東西既沒有意義也不可能做到,但是如果你能了解空性,把空性帶到修行之中,那麼它就會既有意義又有可能做到。有一點很重要,必須銘記在心,見地是要證悟的目標,修行是證悟這個目標的方法,但必須從一開始就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有結果。

  佛法中的慈,就是希望一切衆生快樂;悲,就是希望一切衆生脫離痛苦。要成就慈悲並不見得這兩個願望必須完全實現才行,否則過去諸佛就都沒有成就慈悲了,因爲世間仍有那麼多不快樂、受苦的衆生。空性的見地使慈悲的修行有成功的可能。改變你的發心,就能成就慈悲,而不是非要改變現象界的任何東西——而“空性見”可以改變發心。

  由于“空性見”讓你了解悲的客體並無本性,所以你不會被他們的苦難壓垮;由于了解主體的空性或了解無我,因此就不再局限于關心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空性之見無邊際,慈悲和其對象也都沒有界限。

  菩提心就是使一切衆生成佛的熱望。同樣地,要有菩提心,就必須對空性有所了解;否則你就必然會同意克利希那慕提〖編按:西元一八九五到一九八六年,印度婆羅門出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觀的導師,印度教徒則認爲他是徹悟的覺者、近代最偉大的靈性導師〗那類人的看法,認爲心不可能完全地利他。缺乏“無我見”,當然很難想像有這種心;只要你相信有堅固存在的“自我”,就不可能有完整的菩提心。如果“自我”真的存在,那麼只關心自己和自己的所有物就完全合理;但是,如果沒有一個須要去關心的自我,你就能自由地把自己供獻給他人。你一旦開始了解自我只是個幻覺,就有機會對每一個人生起慈悲和菩提心。很自然地,剛開始這些修持會有些自私的原因:可能因爲你相信這樣做能了解空性;或者因爲減少以“自我”爲中心能減低孤獨感;甚至于既然在實相中自他並無差別,只要別人受苦,你也得受苦——只要修行一旦達到了“無我”目的,怎麼還會有自私呢?

  現在我們修的是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對于“無我”也只是一點理性的了解;當真正了悟“自我”是幻覺的時候,絕對的慈悲、菩提心才會同時生起。

  雖然在某些很深的無意識層次,我們可能已經知道空性了,但修行悲心依然是發現自心本性的最好方法。這是因爲對我們的意識而言,空性的概念似乎非常陌生,甚至讓人驚訝,因此不容易直接涉入空性。盡管事實上正好相反,空性打開了前所未見的可能性;但是我們幾乎永遠對無我抱持否定的看法,認爲它是空無所有,讓我們覺得孤單悲傷,只要一想到無我就有點喪氣。

  相對之下,悲心是我們熟悉並能接受的東西。我們每一個人幾乎都至少對另一位衆生起過悲心;而我們大部分的人,也都曾經是別人悲心的對象。悲心可能是成佛最簡單的法門,因爲情緒上來說,它和你比較接近;因此與其試著改變自己,只要使用目前既有的就可以了。

  修行的時候,應該試著對每一個人生起悲心,這樣子就能逐漸發展出平等心;如果你試著以既沒有仇人也沒有特別朋友地去修行,就能逐漸建立對每一個人同等的悲心。你也可以修自他平等,逐漸消弭自他分別。“平等”是定義“空性”和“無二”的另一種方法,它的意思是好壞、自他等都不再存在了,一切事物都沒有標示、定義,成爲空性。

  悲心也是治療寂寞的最好方法。寂寞是因爲以“自我”爲中心,太注意自己而産生;當你努力減少自己的寂寞時,反而更加寂寞,因爲你把自己鎖在自己裏面。只要你從自我中踏出一步,開始關心別人、發展悲心,就能從寂寞中解脫,而發現許多伴侶——這並不是我們一般所了解的“愛你的鄰人”,而是愛一切衆生。通常我們愛鄰居是因爲他們住在隔壁,愛他們讓我們感到比較快樂、比較舒服。

  你要選擇大乘道的慈悲和其他方便法門,還是要選擇比較嚴謹穩當的小乘道,完全由自己決定。只要記住,不要因爲別人選擇這條道路,你就依樣畫葫蘆,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勇氣和其他特質來考量——關于這些,你自己可能比別人更清楚。

  先前我們提過佛教對于實相與生命的分析方法。通常在修某一道的方法之前,最好先徹底研究那一道。有些人只花時間學習自己所修的儀軌,對于那一道缺乏整體認識,不知道那一道如何産生作用?爲何産生作用?或者到底有沒有作用?佛陀曾經親口說過,你不能抓到一塊黃色的東西就叫它黃金,必須加以捶打、熔化,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徹底檢驗,才知道它是什麼東西。缺乏完整的認識,就不可能對佛法、對老師或對自己産生信心與虔誠;如果修持的結果遲遲不出現,或者出現與你的迷信期望及成見不符合的結果,你就很容易放棄修道。

  雖然決定法門之前必須先徹底檢查它是否適合自己,但是你也很可能落入分析了許多年卻仍得不到結論的陷阱中:如果你把時間都花在找尋最圓滿毫無缺失的法門上,就無法開始下功夫根除“自我”——這也是“自我”保護它自己的一種伎倆。如果你太挑剔,無法找到一個法門,“自我”便得逞了。分析並不等于挑毛病,相反地,它是指以不偏頗的心來檢查事物。如果你本來就有成見,認爲某種法門沒有你想尋找的東西,那你就不可能以持平的心檢視它。有時候與其大量地分析它,最好先修一點——這種少許的修行,本身也是分析的有效方法。

  “研讀”能讓你有一幅空性的心理圖像,甚至有時候在心中有空性的複製品;但是光靠研讀是無法真正體驗到空性的,在這個階段,我們研究的是空性模型的模型。真正的空性,離于概念、無法表達,因此無法研讀,只能體驗。我們只能夠研究空性的模型,就好像小孩們研究宇宙的模型一樣,因爲他們無法研究真正的宇宙。很多人都犯的錯誤是:認爲念了一些書就能真正了解空性。研究佛法的確很有啓發性,對智慧有益。你念了一些東西,就說:“是啊,當然!”不妙的是,這些東西能産生另一種頑固的習性,又成爲真正體驗空性前所必須清除的障礙。你可能因爲讀佛書而變得更機靈、更聰明,但是,這些無法幫你根治真正的問題。

  假設你在鎮上想找一個從未見過的人,描述他的資料是這麼說的:他長得中等高度,膚色深,戴一頂黑帽子,系著一條紅圍巾,拿了一只拐杖。知道這些之後,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想像什麼是中等高度、膚色深、系紅圍巾、戴黑帽子和拿拐杖的樣子。這讓你建立一幅心理的圖像,同時要仔細思考它:如果你只是大略看一下描述,即使在街上遇到那個人,你可能也認不出來;即使見到一個符合描述的人在眼前一閃,你正在懷疑他到底是不是那個人的時候,他已經消失在人群中了。

  透過智慧來研究空性,偶爾在刹那間會瞥見空性;但是,如果你不借由思惟和修行來熟悉這種狀況,悟境就無法穩定,很快地,煩惱就淹沒了它。僅僅以智力與分析研讀佛法,不會産生多大利益;只有把理論放入修行之中,才能真正體會到你所研讀的“空性”和實相。只有這樣,才能了解那超越描述與言辭的“空性”,經曆沒有濾光鏡的體驗。

  知識的學習把你的知識局限在讀到、聽到的東西。你在本書中讀到的、老師所能教你的東西,甚至佛陀所描述的空性,只像透過門上的鑰匙孔瞄一眼讓人驚訝的新世界一樣。比較起來,透過修行所能了解的,就如同打開門真正踏進新世界一樣完全地自由,沒有限製——想像的與實際的狀況之間,有著不可思議的差別。

  你逐漸地在心中描繪出所尋找的那個人的完整圖像——他系著紅圍巾等等。當你找到他的時候,也許他的模樣和你描繪的非常接近。然而,真實的他和你對他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體驗——親眼見到他,比你所想的、別人所講的要更加清晰、鮮明、生動——它們之間的差別,就好比念食譜和吃一盤佳肴一樣。

  直到目前我們所談的,都是以理論和分析的方法來探討見地;現在是把它付諸修行的時候了。很多人喜歡念佛書,因爲可以吸收許多新的想法,享受智力上的刺激;但是他們卻不願修行,因爲認爲這會使自己卷入宗教之中。人們把佛法當成宗教的原因,可能是佛法中有時候會使用像信心、虔誠、祈禱、忍辱這些字眼;另外就是寺廟,人們到那裏獻供並做一些看起來是宗教類的舉動。不同的是,在佛法中,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而非信仰的要件。

  如果你能透過像開車等方法來證悟實相,那麼這些有宗教味道的東西就不必要了。開車等方便法門,的確能成爲某些具有優異禀賦的人的修行方式;就像過去的大成就者之中,有些人透過說謊或吹笛子等方便而成佛。說謊的那個人,老師告訴他:一切現象都是謊言,所以他的謊話實際是真話——說謊的人立即了悟現象的虛假而證得成就。那位吹笛子的人,老師告訴他;沒有笛子、手指、口、聲音和耳朵,就沒有音樂;就像這樣,一切事物都依靠因緣——吹笛子的人得到這個教法後,便了悟互相依存的真理。我們許多人都不容易從這麼簡單快捷的教授中能領悟實相,對我們來說,其他的方法是必要的。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二章 道 第一節 道的選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