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休息。經過了卑利、于活、摩悉鐵、商彌、竭盤陀、烏鍛、于遁等國。途中的勞苦艱辛自不必說。
玄奘在越過蔥嶺後,就派人上書太宗皇帝。
貞觀(太宗年號) 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 ,京城西郊,人流始湧,僧俗摩肩接踵,幾十萬人聚集在這裏,迎接從西土取經歸來的玄奘。從舊城西到京城朱雀門二十多裏的道路上,站滿了人。道路被阻,玄奘無法進城,只得在郊外的館驿中休息。虔誠的人們守在館外,通宵站立。
玄奘第二天把帶來的經書、佛象送往弘福寺。京城中衆僧競相列帳支車,幫助玄奘運送。人聲鼎沸,甚囂塵上。天空一輪明日的周圍,出現了彩色的雲朵,佛像放射出紅白相間的輪光。衆人對此贊歎不已。從午時佛像入弘福寺的晡時,瑞像一直存在。
京中萬民因玄奘回都而停業五天,衆多的人歸依佛門。對玄奘的隆重迎接,可以說是千古罕見。
那時,太宗正在洛陽。玄奘就從京都到了洛陽。玄奘把各國帶來的奇珍異寶進獻給太宗,太宗請玄奘入宮,與他見面。太宗與玄奘在宮中促膝交談,從卯時一直談到酉時,並不覺得時間過了很長。等到敲響出征的戰鼓時,才結束了談話。當時,太宗正帶兵去討伐遼左的叛亂。太宗請玄奘與他同行,玄奘因旅途勞累,又加上要翻譯佛經,因而推辭不去。太宗傳旨給留守京城的梁國公房玄齡,讓他派人保護玄奘,且供給一切費用。
接著,玄奘又上表太宗,請求翻譯佛經之事,並要選擇賢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譯。太宗說:
“法師唐梵皆通,詞理通敏,恐怕再找的人,也是孤陋寡聞之徒,他們是不適于翻譯聖典的。”
玄奘說:“過去二秦之時翻譯佛經,門徒有叁千人。即使是這樣,還恐怕後代無人知曉佛典,而去信奉邪道。如果現在不召集許多有賢能的人同時翻譯,僅憑我一個人的爲量是不行的。”後來,玄奘又多次奏請,太宗批准了。
玄奘返回京城後,密集僧人慧明、靈潤等爲證義,沙門行友、玄赜等爲綴緝,沙門智證、辯機等爲錄文,沙門玄模爲證梵語,開始的中國佛教史上規摸空前的佛經翻譯事業,先翻譯了《太菩薩經》二十多卷,接著又翻譯了《顯揚聖教論》二十卷,《大乘對法論》十五卷,稍有空閑,又翻譯了《西域傳》十二卷。此後又譯了《佛地六門神呪》。
從前代以來,翻譯經文,大都是先談梵文經典,然後根據對梵文經的理解,再寫成漢文。這種漢文經書,和原來的經書相比,增添的或丟失的東西很多。現在玄奘卻是從梵文直接譯出,意義和原經相符。玄奘翻譯佛經,出口成章,錄者隨寫就行。吳魏時所翻譯的經書,只是看重梵文的表面形式,注重文詞的鈎鎖聯類和重疊布置。這樣譯成的經書,顯得冗長繁雜。玄奘因此讓詞工做貫通詞義和節儉文字的工作,譯出的經書語言簡練而意義完備。
太宗討賊回到京城後。玄奘上表,請太宗爲所譯經書寫序。太宗說:
“法師您行爲高潔,已出于塵世之上,泛寶舟而登彼岸。我才能淺薄,對俗事尚且不能通達,何況是玄妙的佛理呢
”
玄奘認爲,弘揚佛法,必須借助帝王之力。因此,玄奘又再次上表:
“奉您的旨意和獎喻,我才得以翻譯佛經,傳播佛法。我本來學識淺陋,卻有幸參拜九州高僧,向他們學習佛法,又憑著您的英名而遠涉他國學習佛法。弘揚佛法,所依賴的是朝庭的教化。我從天空得到的經論,奉旨翻完,只是還沒有序。陛下您的智慧如白雲遮日,英才超越千古,威名高過百王。我認爲佛法無邊,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夠解釋它的道理,聖教玄遠,不是聖人的文詞,是不配序寫它的來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嚴,讓您爲聖經做序。帝王之言影響深遠,您就不要再謙虛了。教化衆生在于日積月累,如果只是觀望等待,就會失去時機。”
玄奘上表之後,太宗答應爲他作序。太宗對附馬高履行說:“你以前曾請我爲你的父親寫碑文。但我現在的氣力已不如從前,我要給玄奘法師作序,不能給你的父親寫碑文了。你要理解我的用意。”太宗在明殿寫出了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大唐叁藏聖教序》。
序文寫成後,太宗讓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對群臣朗讀此序。百官聽後,紛紛稱贊。玄奘又上表謝太宗。
從此,朝庭衆臣紛紛讀經,佛法得到空前弘揚。玄奘經常被留在宮中,皇帝不斷向他詢問佛法。玄奘仍繼續翻譯佛經,爲的是不錯過這個好時機。太宗賜給玄奘雲納一領,又傳旨讓天下寺院,各自再度五人出家。皇帝在京城東北造弘法院,讓玄奘長住其中,又在曲池爲文德皇後建慈恩寺,讓玄奘成爲住持,並度叁百人到寺中。又在慈恩寺的西北建翻經院,送給他新出家的弟子十五個。唐高宗永徽二年,玄奘上表請求建梵本佛經臺,得到批准。
高宗顯慶元年正月,爲皇太子在慈恩寺設大齋,朝中衆臣都來到寺中。黃門侍郎薛元超、中書郎李義府說:“譯經是佛法中的大事,但不知我們這些人在這中間有什麼用呢
”
玄奘說:“你所問的,也是許多人所感到疑惑的。譯佛雖是僧人的事,但它最終要憑借朝中權貴的力量。就象前秦時鸠摩羅什依靠安成侯姚嵩、元魏時菩提流支依靠侍中崔光祿,貞觀初年波頗譯經,仆射蕭瑀、太府蕭瓊、庶子杜生正倫等爲他閱稿一樣。現在沒有這些人,弘揚佛法就會受到阻礙。又承蒙聖上在大慈恩寺中發慈悲之心,建造了壯麗輝煌的寺院。要贊美這種德行,最好的方法是把它刻寫在碑上,使之流傳後代。現在二公相問,我想如果做了這二件事,就會流芳于古今了。” 二人答應了這兩件事。第二天早晨,皇帝派人來傳旨,說所需幫助譯經的大臣己安排好了,立碑的碑文皇帝親自撰寫。
玄奘自從東歸之後,就積極致力于翻譯佛經和弘揚佛法。有生之年,玄奘共譯佛經七十叁部一千叁百叁十卷 , 成爲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師之一。玄奘又充分借助帝王之力,使佛法的弘揚空前絕後。
玄奘入佛門以來,總是希望自己能夠死後升往彌勒天。在遊西域時,他又聽說無著兄弟都升到了彌勒天,于是他更加頻繁地發願請求,每次都有所感應。
高宗麟德元年,玄奘告訴和他一起翻譯的僧人和弟子:
“有爲之法都是會滅的幻影,形體這種虛幻的東西是不能長久的。我到六十五歲時,一定會死的,現在誰有問趣,可速來問。”
“年紀未到耆耋,爲什麼要這樣說呢
”聽到人驚奇地問。
玄奘答道:“此事我自己知道。”
玄奘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別。有門人要外出的,玄奘對他們說:“你去吧,我現在就與你告別了。你再也不用來見我了,來了也見不到我。”
正月九日 ,玄奘告訴寺中的僧人:
“我要死。經裏說,身體是可惡的,就象死狗一樣。我死已後,把我的屍體在接近官寺的安靜之處下葬。”
說完就躺下來,閉眼睜眼,只看到大蓮花,鮮豔潔白,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玄奘知道是自己將要升天的時候了。玄奘讓僧人們讀他所翻譯佛經的名稱,他感到很欣慰。玄奘把寺中門人全部召集起來說:“無常將近,快來相見。”並在嘉壽殿的香木上挂菩提像,向它施禮,並再次向衆僧告辭,而且留下了給皇帝的表奏。然後他自日默念彌勒,讓旁邊的人人念:
“南谟彌勒如來應正等覺,願與含識速奉慈顔;南谟彌勒如來所居內衆,願舍命以必生其中。”
到二月四日 ,玄奘右手支頭,身體側臥,寂然不動。門人問他:“這是什麼姿式呢
” 玄奘說:“不要問,妨礙我的正念。”五日中夜,弟子問:“和尚一定能生彌勒天嗎
”玄奘回答說:“一定能。”說完就斷了氣。玄奘死後兩個月,屍體形色如常。
玄奘死後,皇帝下诏入葬,並讓京中僧尼製作幢蓋前往送行。只見送葬的隊伍中,素蓋白幢,如白雲浮動,哀樂之聲響徹雲霄,令人神動。四俗爲他悲痛,七衆對他的死表示惋惜。玄奘下葬在白鹿原,在方圓四十裏的地方,僧俗兩衆充滿其間。後來,皇帝又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把玄奘的屍體從地下擡出來,其面色就象沒死時一樣。衆人歎奇異。如果玄奘不是願力持久之人,怎麼能這樣呢
玄奘默默地來到世上,轟轟烈烈地過了一生,在華夏文明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玄奘 (飲譽天竺 留芳華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