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偶于世。故少以方直純素爲名。而求法懇恻亡身殉道。志欲躬睹靈迹廣尋經要。遂以晉隆安之初遠適西域。與法顯智嚴先後相隨。涉履流沙登踰雪嶺。勤苦艱危不以爲難。遂曆于阗天竺諸國備睹靈異。乃經羅刹之野聞天鼓之音。釋迦影迹多所瞻禮。雲在外域遍學梵書。天竺諸國音字诂訓悉皆備解。後還長安。隨禅師佛馱跋陀業禅進道。俄而禅師橫爲秦僧所擯。徒衆悉同其咎。雲亦奔散。會廬山釋慧遠解其擯事。共歸京師安止道場寺。衆僧以雲志力堅猛弘道絕域。莫不披衿咨問敬而愛焉。雲譯出新無量壽。晚出諸經多雲所治定。華戎兼通音訓允正。雲之所定衆鹹信服。初關中沙門竺佛念善于宣譯。于符姚二代顯出衆經。江左譯梵莫踰于雲。故于晉宋之際。弘通法藏。沙門慧觀等。鹹友而善之。雲性好幽居以保閑寂。遂適六合山寺。譯出佛本行贊經。山多荒民俗好草竊。雲說法教誘多有改更。禮事供養十室而八。頃之道場慧觀臨亡請雲還都總理寺任。雲不得已而還。居道場歲許。複更還六合。以元嘉二十六年終于山寺。春秋七十有四。其遊履外國。別有記傳。
求那跋摩。此雲功德铠。本刹利種。累世爲王治在罽賓國。祖父呵梨跋陀。此言師子賢。以剛直被徙。父僧伽阿難。此言衆喜。因潛隱山澤。跋摩年十四便機見俊達深有遠度。仁愛泛博崇德務善。其母嘗須野肉令跋摩辦之。跋摩啓曰。有命之類莫不貪生。夭彼之命非仁人矣。母怒曰。設令得罪吾當代汝。跋摩他日煮油誤澆其指。因謂母曰。代兒忍痛。母曰。痛在汝身吾何能代。跋摩曰。眼前之苦尚不能代。況叁途耶。母乃悔悟終身斷殺。至年十八相公見而謂曰。君年叁十當撫臨大國南面稱尊。若不樂世榮當獲聖果。至年二十出家受戒。洞明九部博曉四含。誦經百余萬言。深達律品妙入禅要。時號曰叁藏法師。至年叁十罽賓王薨。絕無紹嗣。衆鹹議曰。跋摩帝室之胤。又才明德重。可請令還俗以紹國位。群臣數百再叁固請。跋摩不納。乃辭師違衆林棲谷飲。孤行山野遁迹人世。後到師子國觀風弘教。識真之衆鹹謂已得初果。儀形感物見者發心。後至阇婆國。初未至一日阇婆王母夜夢見一道士飛舶入國。明旦果是跋摩來至。王母敬以聖禮從受五戒。母因勸王曰。宿世因緣得爲母子。我已受戒而汝不信。恐後生之因永絕今果。王迫以母敕。即奉命受戒。漸染既久專精稍笃。頃之鄰兵犯境。王謂跋摩曰。外賊恃力欲見侵侮。若與鬥戰傷殺必多。如其不拒危亡將至。今唯歸命師尊不知何計。跋摩曰。暴寇相攻宜須禦捍。但當起慈悲心勿興害念耳。王自領兵擬之。旗鼓始交賊便退散。王遇流矢傷腳。跋摩爲咒水洗之。信宿平複。王恭信稍殷。乃欲出家修道。因告群臣曰。吾欲躬棲法門。卿等可更擇明主。群臣皆拜伏勸請曰。王若舍國則子民無依。且敵國凶強恃險相對。如失恩覆則黔首奚處。大王天慈甯不愍念。敢以死請申其悃愊。王不忍固違。乃就群臣請叁願。若許者當留治國。一願凡所王境同奉和上。二願盡所治內一切斷殺。叁願所有儲財赈給貧病。群臣歡喜佥然敬諾。于是一國皆從受戒。王後爲跋摩立精舍。躬自引材傷王腳指。跋摩又爲咒治。有頃平複。導化之聲播于遐迩。鄰國聞風皆遣使要請。時京師名德沙門慧觀慧聰等。遠挹風猷思欲餐禀。以元嘉元年九月。面啓文帝。求迎請跋摩。帝即敕交州刺史令泛舶延致觀等。又遣沙門法長道沖道俊等往彼祈請。並致書于跋摩及阇婆王婆多加等。必希顧臨宋境流行道教。跋摩以聖化宜廣不憚遊方。先已隨商人竺難提舶欲向一小國。會值便風遂至廣州。故其遺文雲。業行風所吹遂至于宋境。此之謂也。文帝知跋摩已至南海。于是複敕州郡令資發下京。路由始興。經停歲許。始興有虎市山。儀形聳孤峰嶺高絕。跋摩謂其仿佛耆阇。乃改名靈鹫。于山寺之外別立禅室。室去寺數裏磬音不聞。每至鳴椎跋摩已至。或冒雨不沾。或履泥不濕。時衆道俗莫不肅然增敬。寺有寶月殿。跋摩于殿北壁手自畫作羅雲像及定光儒童布發之形。像成之後每夕放光。久之乃歇。始興太守蔡茂之深加敬仰。後茂之將死。跋摩躬自往視說法安慰。後家人夢見茂之在寺中與衆僧講法。實由跋摩化導之力也。此山本多虎災。自跋摩居之。晝行夜往。或時值虎。以杖按頭。弄之而去。于是山旅水賓去來無梗。感德歸化者十有七八焉。跋摩嘗于別室入禅。累日不出。寺僧遣沙彌往候之。見一白師子緣柱而上。亘空彌漫生青蓮華。沙彌驚恐大呼往逐師子。豁無所見。其靈異無方。類多如此。後文帝重敕觀等。複更敦請。乃泛舟下都。以元嘉八年正月達于建邺。文帝引見勞問殷勤。因又言曰。弟子常欲持齋不殺。迫以身殉物不獲從志。法師既不遠萬裏來化此國。將何以教之。跋摩曰。夫道在心不在事。法由己非由人。且帝王與匹夫所修各異。匹夫身賤名劣。言令不威。若不克己苦躬。將何爲用。帝王以四海爲家。萬民爲子。出一嘉言則士女鹹悅。布一善政則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無勞力。則使風雨適時寒暖應節。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齋齋亦大矣。如此不殺德亦衆矣。甯在阙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後方爲弘濟耶。帝乃撫機歎曰。夫俗人迷于遠理。沙門滯于近教。迷遠理者謂至道虛說。滯近教者則拘戀篇章。至如法師所言。真謂開悟明達。可與言天人之際矣。乃敕住祇洹寺供給隆厚。公王英彥莫不宗奉。俄而于寺開講法華及十地。法席之日軒蓋盈衢。觀矚往還肩隨踵接。跋摩神府自然妙辯天絕。或時假譯人而往複懸悟。後祇洹慧義請出菩薩善戒。始得二十八品。後弟子代出二品。成叁十品。未及繕寫失序品及戒品。故今猶有兩本。或稱菩薩戒地。初元嘉叁年。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請外國伊葉波羅譯出雜心。至擇品而緣礙遂辍。至是更請跋摩譯出後品。足成十叁卷。並先所出四分羯磨優婆塞五戒略論優婆塞二十二戒等。凡二十六卷。並文義詳允梵漢弗差。時影福寺尼慧果淨音等。共請跋摩雲。去六年有師子國八尼至京雲。宋地先未經有尼。那得二衆受戒。恐戒品不全。跋摩雲。戒法本在大僧衆發。設不本事無妨得戒。如愛道之緣。諸尼又恐年月不滿。苦欲更受。跋摩稱雲。善哉。苟欲增明甚助隨喜。但西國尼年臘未登。又十人不滿。且令學宋語別因西域居士。更請外國尼來足滿十數。其年夏在定林下寺安居。時有信者采華布席。唯跋摩所坐華彩更鮮。衆鹹崇以聖禮。夏竟還祇洹。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未畢。先起還閣。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春秋六十有五。未終之前預造遺文偈頌叁十六行。自說因緣雲。已證二果。手自封緘付弟子阿沙羅雲。我終後可以此文還示天竺僧。亦可示此境僧也。既終之後即扶坐繩床。顔貌不異似若入定。道俗赴者千有余人。並聞香氣芬烈。鹹見一物狀若龍蛇。可長一匹許。起于屍側直上沖天莫能詺者。即于南林戒壇前依外國法阇毗之。四部鱗集。香薪成[卄/積]。灌之香油以燒遺陰。五色焰起氛氲麗空。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于其處起立白塔。欲重受戒。諸尼悲泣望斷不能自勝。初跋摩至京。文帝欲從受菩薩戒。會虜寇侵強未及咨禀。奄而遷化。以本意不遂傷恨彌深。乃令衆僧譯出其遺文雲。
前頂禮叁寶 淨戒諸上座
濁世多谄曲 虛僞無誠信
愚惑不識真 懷嫉輕有德
是以諸賢聖 現世晦其迹
我求那跋摩 命行盡時至
所獲善功德 今當如實說
不以谄曲心 希望求名利
爲勸衆懈怠 增長諸佛法
大法力如是 仁者鹹谛聽
我昔曠野中 初觀于死屍
膖脹蟲爛壞 臭穢膿血流
系心緣彼處 此身性如是
常見此身相 貪蛾不畏火
如是無量種 修習死屍觀
放舍余聞思 依止林樹間
是夜專精進 正觀常不忘
境界恒在前 猶如對明鏡
如彼我亦然 由是心寂靖
輕身極明淨 清涼心是樂
增長大歡喜 則生無著心
變成骨鎖相 白骨現在前
朽壞肢節離 白骨悉磨滅
無垢智熾然 調伏思法相
我時得如是 身安極柔軟
如是方便修 勝進轉增長
微塵念念滅 壞色正念法
是則身究竟 何緣起貪欲
知因諸受生 如魚貪鈎餌
彼受無量壞 念念觀磨滅
知彼所依處 從心猿猴起
業及業果報 依緣念念滅
心所知種種 是名別相法
是則思慧念 次第滿足修
觀種種法相 其心轉明了
我于爾焰中 明見四念處
律行從是竟 攝心緣中住
苦如熾然劍 斯由渴愛轉
愛盡般涅槃 普見彼叁界
死焰所熾然 形體極消瘦
喜息樂方便 身還漸充滿
勝妙衆生相 頂忍亦如是
是于我心起 真實正方便
漸漸略境界 寂滅樂增長
得世第一法 一念緣真谛
次第法忍生 是謂無漏道
妄想及諸境 名字悉遠離
境界真谛義 除惱獲清涼
成就叁昧果 離垢清涼緣
不湧亦不沒 淨慧如明月
湛然正安住 純一寂滅相
非我所宣說 唯佛能證知
那波阿毗昙 說五因緣果
實義知修行 名者莫能見
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诤
修行衆妙相 今我不宣說
懼人起妄想 诳惑諸世間
于彼修利相 我已說少分
若彼明智者 善知此緣起
摩羅婆國界 始得初聖果
阿蘭若山寺 道迹修遠離
後于師子國 村名劫波利
進修得二果 是名斯陀含
從是多留難 障修離欲道
見我修遠離 知是處空閑
鹹生希有心 利養競來集
我見如火毒 心生大厭離
避亂浮于海 阇婆及林邑
業行風所飄 隨緣之宋境
于是諸國中 隨力興佛法
無問所應問 谛實真實觀 …
《高僧傳卷第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