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發心

  發心

  普巴紮西仁波切

  

   無垢光尊者曰:“加行發心正行無所緣,結行回向殊勝所攝持,此乃趨入解脫叁要法。”首先,善根應以殊勝加行發心之方便攝持。發心乃學佛最初之動機,亦是成辦解脫之唯一方便。經雲:“諸法依緣生,住于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即得如是果。”故知修行者所修善法最終獲得何種果報,完全取決于最初發心。若修行者只是爲了不墮叁惡趣而修法,縱然所修之法乃遠道法相乘、近道金剛乘、捷徑之道無上大圓滿等甚深稀有法,晝夜不息,日日精進,最終所得無非人天善趣之安樂。若修行者發心爲了遍虛空一切父母有情獲得究竟遍知佛果而行持善法,縱然所修之法爲小乘,然因所緣廣大(一切衆生和遍知佛果),必然成爲不住二邊的圓滿佛果之因。故行持善法之前,首先了知發心的種類、惡念發心之過患和珍寶菩提心之功德,進而細致辨別、調整發心,對于修行者迅速趨入大乘佛法和解脫正途,至關重要。

   發心分爲惡念發心、無記之念發心和善念發心。

   (一)惡念發心

   此乃初行者了解佛法真實義之前極易出現之過失。僅僅爲了追求身體健康、榮華富貴、名聞利養等世間八法而行持善法,稱爲“爲得善願而發心”。往昔奔貢嘉格西得知當日將有數位施主前來拜谒,晨起開始忙碌,親自將佛堂裝飾嚴整。然細察自心,發現自己所爲無非希冀施主之贊歎,因而深深愧疚如是以追求世間八法爲目的之惡念發心,遂憤然抓起塵土撒于妙好供陳之上。帕單巴尊者聞之贊歎“此乃雪域高原之最勝供養,因其將塵土直接撒于貪嗔癡煩惱之上。”僅爲了扭轉生活逆境,遣除家庭、健康、事業等各方面的違緣而進入佛門,此爲“拯救怖畏而發心”。如此行持善法,充其量只是暫時得到世間福報,非爲解脫之因。此乃完全未解佛法實義而産生的過失,已落入偏道。

   (二)無記之念發心

   非善非惡稱爲無記。內心無有絲毫善惡意樂,僅無目的地跟隨他人行持善法或進入佛門,則爲無記之念發心。華智仁波切稱“此非爲解脫之種子”。堪布昂瓊雲:“此雖非善念,但亦非惡念,若所修爲正法,或許亦有少許功德。”此乃祖師大德從不同角度安立之見解。依此可見,希求解脫之修行者必須調整此類迷惑愚癡之發心。

   (叁)善念發心

   分叁:小士道之發心、中士道之發心、大士道之發心。

   1.小士道之發心

   希求自己從叁惡趣解脫而獲得人天善趣之果,從而修行聲聞乘直到光明大圓滿之間的法,此爲小士道之發心。如古德雲:“若貪輪回非出離。”由于修行者尚未生起從輪回中解脫之意願,故無論所修何法均非出離輪回之因。如是發心即使守持二百五十叁條別解脫戒,身著叁法衣,亦與凡夫同道,至多僅爲具戒之人。以如是發心,即使修持光明大圓滿直斷與頓超,若積資淨障,將轉生色界十七天及無色界四空天;若未廣行善法,未來只能轉生諸如旱獺和馬熊等冬眠之動物。正如薩迦班智達所雲:“愚者修行大手印,多數趨向惡趣處。”

   當今有些行者雖入佛門,然因發心不正或缺乏善知識引導,將增上世間福報之接引方便作爲信仰佛教的唯一目的,雖“皈依”、“修行”多年,卻無法樹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對叁寶之信心亦未增上,遑論解脫!

   往昔世尊之弟難陀身雖出家,卻心戀貌美妻子,不學律儀。佛陀以神變將其帶至雪山,指著一只盲眼母猿問:“此盲猿與汝妻相比,孰美?”難陀委屈答道:“此猿怎可與吾妻媲美,當然吾妻美。”隨後世尊又帶難陀來到天界,見一無量宮殿無有天子,遂問其故,天女答曰:“世尊之弟難陀守持戒律,將從人間轉生天界,此乃爲其預備之無量宮殿。”世尊複問:“天女與汝妻比,孰美?”難陀欣然答曰:“自然衆天女美,相較之下,吾妻則如盲眼母猿般。”返回人間後,難陀爲生天界享受天人之樂,而護持清淨戒律並開始精進修法。然世尊知其所求非爲解脫,故對衆比丘曰:“難陀出家只爲得到善趣果報,而你等爲獲得究竟解脫,故勿與難陀語,更勿同坐……”衆比丘聞言皆遠之,難陀黯然。後世尊又將其帶至地獄,難陀眼見地獄受苦衆生之慘狀,不禁毛骨悚然;複見衆多獄卒圍繞一熾熱之空鍋,心驚膽戰問其故,獄卒答:“難陀爲了獲得天人安樂而守持戒律,天界安樂盡後,當墮此處。”難陀聞言極爲驚懼,方知世間善趣果報無有絲毫實義,從而生起欲求解脫之真實出離心。故我等修學佛法,勿以稍縱即逝之叁善道享樂爲終極目標,而應以叁寶作爲究竟皈依處,依止具德導師善調自心,方爲趣入究竟幸福之途。誠如頌雲:“叁有樂如草尖露,乃是瞬間壞滅法,了知恒時無變法,希求解脫佛子行。”

   然此種發心爲何尚能稱爲善念發心呢?此相較僅追求現世之惡念發心而言。畢竟小士道修行者深信因果,行持十善業,具足世間正見,如是發心雖遠非究竟,然作爲將世人導入佛門之方便,亦不失爲下根者所持之善法。

   此中尚需注意:往生叁善道雖有少許短暫安樂,然並未從輪回苦海中得到解脫,故追求即生解脫者,必須斷除如是發心。

   2.中士道之發心

   認識到六道輪回之自性猶如火坑,而僅追求自己從六道輪回中解脫,獲得聲聞緣覺之寂滅果位而實修顯密諸法,此乃中士道之發心。無等阿底峽尊者住錫藏地期間,某日早晨面露極其失望之色,侍者仲敦巴問其故。尊者雲:“我在印度有位修瑜伽部之弟子,今晨其見解已墮入聲聞滅道,故吾爲此歎息。”仲敦巴驚訝地問道:“修持瑜伽部行者怎會墮入聲聞滅道?”尊者雲:“修持瑜伽部雖能引導衆生至佛地,然若未以如法發心攝持,不僅不能獲得解脫,甚至易入叁惡趣,因此修行之發心與方法比所修之法更爲重要。”誠如經雲:“若貪自利非發心。”如今,許多人都聲稱:“爲了臨終無有恐懼,我要修行”,如是發心歸根到底仍爲尋求自我解脫的小乘之心,而非大乘佛種之菩提心。

   3.大士道之發心

   《現觀莊嚴論》雲:“發心爲利他,求正等菩提。”意願一切有情遠離苦因及苦果,獲證圓滿佛果,此爲大士道之發心,亦稱廣大意樂菩提心。我等無始時來所造深重罪業,惟有依靠大乘法寶菩提心方能迅速斷絕。修法過程中,發心爲自己一人修法,僅獲一分功德;若發心爲十位衆生而修法,即具十分功德;倘若發心爲救度一切衆生而修法,則功德無量。以無量之功德,方可迅速斷絕往昔所積累之無量業障。故菩提心乃獲得遍知佛果之正因,亦爲佛教小乘和大乘之區分點。大乘法門之所以成爲證悟佛果之近道,因有菩提心爲根本,故菩提心極爲重要。

   (1)勝義菩提心

   勝義菩提心乃超越一切戲論、直指心之本性,圓滿悟證悲空雙運見解任運而生之無緣大悲心,如同《金剛經》所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但初行者于行道途中,尚難以勝義菩提心行持,故應先發世俗菩提心爲要。

   (2)世俗菩提心

   ①願菩提心

   願叁界六趣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之果位,爲願菩提心。一切衆生都曾做過我等父母,于我等具極大恩德。如今,往昔于自己具大恩德之父母悉在六道中遭受種種痛苦,即使少許生于善道,也只得到暫時之安樂,最終仍爲痛苦之因。爲使彼等均獲得無上安樂之佛果,故我等趣入修行法門。

   願菩提心可分爲共同發菩提心和智慧發菩提心。將西方極樂世界等清淨刹土安立于實有地處,並意願度化衆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清淨刹土而發心修學一切善法,爲共同發菩提心,此乃顯宗相應衆生根機之初行方便發心。若知衆生皆具原始如來藏光明,只因一念無明而墮入輪回,故爲遍虛空之際一切有情證得原始怙主普賢王如來之果位而發心修學一切深道善法,爲智慧發菩提心,此乃密宗之發心。

   ②行菩提心

   現我等雖願一切有情獲得佛果,然尚無力救度衆生。如同一位雙臂殘缺的母親,目睹自己兒女被河水沖走而生起強烈的悲憫之心,雖欲全力救護,惜因雙臂殘缺,無法援手,只能沿河岸失聲痛哭而奔跑。我等如同這位雙臂殘缺的母親,面對叁界一切有情父母被痛苦的激流沖走而沈溺于輪回大海,生起難以堪忍之大悲心,雖暫時不具救度之力,然竭力遍尋救度之法,得知唯一救護之道乃誠心祈禱上師叁寶,依靠精進修法救度一切衆生。因衆生無有盡故,我等利益如母衆生之菩薩行亦無有盡,且發願雲: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及所有祖師大德如何修行,我亦如是修行。如是爲令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覺果位,而以實際行動修學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等六度,爲行菩提心。顯宗未具殊勝見解及方便,故將六度等法別別行持,故需曆經叁大阿僧祇劫方可成就;密宗因具殊勝見解及方便,六度萬行攝于一法之中,一刹那即可圓滿福慧資糧,證得叁身之境界。

   發菩提心依心力的差異分爲叁類。第一、如國王之發心:希求自己首先獲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衆生安置于佛地。此爲下等心力。第二、如舟子之發心:希求自己與一切衆生一同獲得佛果。此爲中等心力。第叁、如牧童之發心:希求先將叁界一切衆生安置于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之後,自己再成佛。此爲上等心力。如是叁種發心均以悲心緣有情。雖後二種發心初行者難以行持,但追求究竟解脫之行者,亦應盡力隨學前輩祖師大德之足迹,發堅忍利他之悲心大願。

   (備注:有關發菩提心部分請詳見《前行備忘錄》)

  

✿ 继续阅读 ▪ 傳承法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