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盂蘭盆的意義

  盂蘭盆的意義

  

  光陰瞬息,一年一度的七月十五 ( 農曆 )

  盂蘭盆法會,即將來臨。民間風俗盛傳七月十五地獄門大開,閻羅王放假,餓鬼統統被釋放,所以有燒冥紙,燒衣服,殺生口來拜祭鬼神,以爲鬼節,故有社會人士誤認此日是替亡者超度的日子。其實不然,這是十方僧人的自恣日,是供僧節,寺院舉辦盂蘭盆法會供佛及僧。盂蘭盆到底是什麼?借此因緣與大家分享一下,分叁點如下:

  

  (一)盂蘭盆起源:

  

  佛在世時,有弟子目犍連尊者,精進用功,勇猛辦道。出家一個月便證果位,得六種神通。 ( 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 ) 。尊者爲報母親生育之恩,以天眼看見母親在餓鬼道,不聞漿水之名,皮骨相連,日夜受饑餓之苦。

  

  于是取一缽飯往饷其母,由于悭貪惡業受報之故,飯未入口已化成火炭。目犍連尊者知道自力不能救拔母親,悲痛萬分,便求助于佛陀。佛陀教示他于七月十五僧自恣這日供養十方自恣僧,仗衆僧禅定之力,能救拔其母之苦。目犍連尊者依教奉行,即做盂蘭盆器,以百味飯食,床敷臥具等物盛于盆中,供養衆自恣僧,其母得脫餓鬼之苦,並生天得勝妙樂。此爲盂蘭盆起源。

  

  (二)盂蘭盆的流傳:

  

  自此以後,印度的頻婆沙羅王及須達長者,還有末 利 夫人等皆依佛陀所說,更造五百個金盆,營辦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置于盆中,供養佛及僧衆,滅除七世父母之罪業。隨後印度佛教徒年年 七月十五日 ,都啓建盂蘭法會。

  

  流傳至我國,最早舉行盂蘭法會是在南北朝大同四年,梁武帝在同泰寺(即現在南京雞鳴寺)設盂蘭盆齋。每年七月十五,梁武帝更以盂蘭盆供普施到其它寺院,其後蔚成風氣。曆代帝王臣民亦多行此法,以報父母恩德。如唐朝諸帝,太宗、德宗等,皆極重視盂蘭盆供。到了宋朝更將過去于寺院普施盂蘭盆供的儀式用到宮殿內,各樣供養器皿更加莊嚴隆重。此風繼而漸漸流傳民間,當時百姓有作紙花、紙燭、餅及各種飲食鋪設于佛殿前,供養叁寶,全城士民皆得隨喜參加。

  

  傳至宋末,供養叁寶日漸衰微,一般寺院于七月十五會集施主的財,米等物,舉行超度祖先宗親等的薦亡儀式,其後演變成寺院每年重要法事之一。至清朝則寺院綜合其義,白日供養叁寶,夜間誦經普度鬼神,但普及遵行不廣。

  

  現今一般寺院每年都會舉辦盂蘭盆法會,除誦經施食外,應當以供養僧寶爲主。當知要念父母之恩,孤魂之苦,切勿殺生拜祭及燒銀紙、演目連戲等,亡魂實得不到利益,而間接令亡者增添殺生的罪業,不但浪費金錢,且增加過失。

  

  (叁)盂蘭盆的功德:

  

  「盂蘭」譯作倒懸,指餓鬼之苦如人被倒懸,痛苦之極。盆譯作救護器,是設齋之器具。將百味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置于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仗衆僧禅定之功,救護地獄餓鬼之痛苦。「盂蘭盆」即爲救倒懸之苦。佛製弟子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爲結夏安居之期,僧衆集會一處,或在山林樹下,嚴行戒法,一心辦道,克期取證。七月十五,即圓滿解夏是佛歡喜日,又僧自恣日,僧衆功德汪洋,有無量之威力,這時供養十方自恣僧衆,以此功德回向報答父母長養慈愛之恩,令現在父母福增無量,過去七世父母,皆蒙超升,不但佛弟子要這樣做,全世界人士也應該這樣做,而每年七月十五日應如是作盂蘭盆供佛及僧。本苑茲定七月十四、十五、十六 

  ( 十五白天誦經,供僧,晚上大蒙山施食 )  舉行一連叁天一夜盂蘭法會,普利十方。歡迎大家光臨,共沾法益。

  

✿ 继续阅读 ▪ 八關齋戒的意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