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心的功德

  菩提心的功德

   《法華經》窮子喻,大富長者之子幼時,舍父逃逝久住他國。後加複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其家大富財寶無量,無人繼承。五十年後,父子偶遇。父見子便識,遣傍人急追將還。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于使者執之強牽將還之際,惶怖悶絕躄地。經其父循循善誘,方漸除下劣之心,成就大志,自鄙先心。父子相認,窮子驟然富貴。

   佛出現于此世間,亦如大富長者,循循善誘,令其窮子(衆生)整體接納其所有之富麗輝煌(成佛)。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並非只想讓衆生追求人天福報,或是止于聲聞、緣覺之化城,而是爲了一切衆生成佛。是故,吾人不能志意下劣,得少爲足,應敢于當下承擔,立志成佛。

   要成佛,須發菩提心。是否發菩提心是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區別所在。菩提心是成佛種子。故大乘佛法,尤其贊歎菩提心之功德,此贊歎窮劫難盡。

   《華嚴經》有一《初發心功德品》,以種種比喻,贊歎初發菩提心之功德。譬如一人,以幢幡、音樂、服飾、臥具等一切供具供養東方阿僧祇世界所有衆生,曆時一劫。而後,勸勉衆生持戒、修善、修定,最終得四禅八定,乃至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不僅東方阿僧祇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皆如此勸勉、傳授。此人功德之大,唯佛能知。這無量無邊功德,與菩薩初發菩提心之功德相比,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億不及其一,算分、數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善財童子參彌伽長者時,說:吾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爲此,如何修菩薩道,行菩薩行,滿足普賢行願?彌伽長者聽後,馬上下座頂禮善財童子,散種種七寶、鮮花供養善財童子,並贊歎: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發叁藐叁菩提心,稀有難得!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不斷一切佛種!

   所以我們要修大乘佛法,得種種利益,首先要發菩提心。不具菩提心,修一切法,悉爲魔業。大乘行者,宜于此矚意。

   對淨土宗而言,“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蕅益大師語)。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即是踐履菩提心,即是在修大乘行法,即能獲得往生成佛度衆生之大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