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佛攝生叁願是否是針對叁種不同根機衆生而發?這叁願的異同如何理解?

  居士:阿彌陀佛攝生叁願是否是針對叁種不同根機衆生而發?這叁願的異同如何理解?

  法師: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是針對十方無量根機的衆生而發的,裏面有攝凡夫衆生的願,也有攝他方世界菩薩的願。而攝受衆生往生的願,便集中在十八、十九、二十這叁願中。對這叁願,自古迄今,有種種不同的界說。盲人摸象,雖不及大象全體,或能觸及某局部,然亦不必以偏概全。總而言之,往生的先決前提是信願,乃《觀經》中所述叁心: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叁心內涵亦是貫攝于此叁願,即十八願表述爲“至心信樂欲生”,十九願表述爲“至心發願欲生”,二十願表述爲“至心回向欲生”,此乃叁願之共同點。

   然就叁願之不同點來看,在信願行的側重面上各有不同。十八願側重于信願感通,單刀直入,從信願核心點建立,一念淨信即得往生,在行持上,只提“乃至十念”(當然盡形壽念佛,多多益善亦佳)。十九願側重于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含攝宗門教下各大修行人,如生前住持法道,弘揚佛法,殁後徑登安養者。二十願側重于念佛的功夫,矻矻修行,亦不舍通途教門,然亦以此功德回向,期冀增上品位。

   這叁個側重點也涵攝十方衆生。叁種根機的衆生,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時,悉皆細心地照顧到了,悉皆平等普攝叁類衆生安隱生到淨土。可以說,叁願乃對機的差異,亦不必強分優劣。作爲淨業行人,在往生淨土條件上,抓住十八願的信願核心,在日常的修爲上,取法十九、二十願的內蘊,可不衆美畢具了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