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力、他力如何理解?

  居士:臨終往生完全是靠佛力,所以都說淨土法門是他力法門。但是從往生的條件——信、願、持名來看,雖然有佛力的加持,但每一個條件的實現卻主要是自力,特別是往生的品位及持名的深淺,這也是自力爲主。如何分判才正確,請法師開示。

  法師: 在往生這一點上是全憑佛力,純他力。在信願持名的過程當中,有他力也有自力。自力和他力的關系是“感應道交”的關系。

  什麼是“感”,“感”是站在我們凡夫衆生念佛行人這個層面來說,以我們深信切願持名爲“能感”,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爲“所應”。阿彌陀佛“所應”的核心是攝受一切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我們順應這個願,發懇切求往生的願,我們衆生的願和彌陀的願透過彌陀名號爲中介,溝通、互動了,就“感應道交”了。

  “道”就是清靜道,是佛與衆生同體的心性,它是可以交融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兩個珠子,這個珠子映在那個珠子上,那個珠子映這個珠子上。衆生的心跟佛心也是兩個珠子的關系,互相輝映,互相包攝。

  “能感”和“所應”都要同時具備。談“能感”的時候,當然由你自身善根的發動,至少你要相信淨土法門,要厭離娑婆,要執持名號。雖然有自力在裏面,但在橫超叁界帶業往生上,不是靠你單純自己持名的功夫,而是在于你信願持名感通到彌陀的願力,是願力的巨大力量把我們橫超出去了,從這點來看,是全靠他力。所以我們不要決然地分別是自力還是他力,自他二力是互相交融在一起的。

  蕅益大師說:淨土法門的特點全在“了他即自”。“了”是明了,明了全體他力就是自性之力。這句話有些難理解,我們用天臺“六即佛”的理論框架來幫助理解一下。

  天臺家所講的“六即佛”是:理即佛、名字即佛、觀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證即佛、究竟即佛。一切衆生雖輪回六道,日處塵勞煩惱中,與覺體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衆生自性的力就是正因佛性,一切衆生都有這樣自性的正因佛性。

  他力是“究竟即佛”階段的,通過修行已經成就的佛力。“究竟即佛”的佛性跟我們煩惱衆生的佛性,是同體的、不二的,所以阿彌陀佛全體已經成就的佛力,實際上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正因佛性的力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