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壽經》裏面,在四十八大願裏面,是把普法界文化模式最高的理念傳達給我們了。這是法藏菩薩五大劫的思惟提煉出來的,可以展示在各個領域當中,大家細心地去體會。
這四十八大願再有一個啓示,就是我們淨業行人怎麼樣發願?這四十八大願就是作爲我們淨業行人發願的參照坐標。雖然我們是發四弘誓願的菩薩總願,但對淨業行人來說,那個通途的總願還要具體到我們修淨土法門的別願。但這個別願怎麼發?四十八大願就是我們發淨土別願的一個參照坐標。比如說,我們依據前面第十一願——“正定必至涅槃願”,知道第十一願讓一切衆生得到大乘正定聚,得到大乘的佛果——是四十八願的終極目標。所以順應這樣的一個終極目標,我們要發念佛往生成佛願。念佛是幹什麼?是成佛的,不是求人天福報的,不是終止于化城的,所以一切聲聞緣覺、一切權教的菩薩法、一切天人法,面對這一願來說都是低劣之法。藏、通、別教的法都不能吸引我們去,更何況外道。如果一個念佛行人最後還去練*輪功了,那說明他就太糟糕了,他對四十八大願一點都不了解。就等于他不要摩尼寶珠,去找一個毒糖葫蘆吃一樣的:是這麼一種感覺。
這個念佛往生成佛的願一旦從我們內心深處發出來之後,這本身就是菩提心——阿彌陀佛的菩提心轉化成了我們的菩提心。如果要在這個娑婆世界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去成佛,可能我們心很怯弱——實際上也很難做得到。但是我發往生的願——往生有阿彌陀佛第十八願、十九願、二十願叁願的接引願,我就有信心發這個願。一去了是阿禆跋致,就是一生補處——快速成佛。第十八願傳達的:你只要信願——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就能往生,如果你不能往生,我就不成佛。所以往生就非常純粹的叁個條件:只要你信、願、持名。而且這裏對你持名沒有提很高的要求,沒有說你一定要持到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他沒有做這個要求,他只要求“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于是針對第十八願,我們就發深信、切願、持名的願。“乃至十念”,我就平時每天早晨念十念——十口氣念佛,阿彌陀佛也一定會來接引我。如果不能接引我,這一願就是虛設的;但這一願絕對不是虛設的。這一願是徹底體現阿彌陀佛平等普度九法界衆生——尤其是苦難衆生、根機陋劣的衆生——的一個至極至悲的願。
法藏菩薩要讓所有的衆生安穩地往生,這往生的門檻一定不能太高。不是像我們凡夫衆生分別心:“我覺得那個地方很好,既然很好,我就要擡高門檻。什麼門檻都沒有,就讓你去,哪有那麼便宜的事啊?”讓你賺個便宜,心裏不舒服,得到好處——越好越要你付出代價,這是世間人的行爲、心裏狀態。阿彌陀佛是這樣心裏狀態嗎?阿彌陀佛是把一切衆生看成他的子女——子女都在火宅裏面,即將要被燒死,即將在苦海當中有滅頂之災的時候,他能談什麼條件呢?佛伸手過去,你只要把手伸出來,他就把你拽出來。就是這麼一個條件——只要你伸出手來,就把你拯救出來。難道你在水裏掙紮,父母還說:“你現在給我下保證,以後一定給我完成好作業,我才把你救出來。”他會這樣說嗎?刻不容緩哪!不提任何要求啊,先把你救出來再說:是這麼一個心。所以我們不能理解阿彌陀佛這種同體的悲心,我們就不能理解這個淨土法門是怎樣的威神願力,是怎樣的無條件地救度——要理解佛心!
我們要修普賢十大願王。修普賢十大願王,最能圓滿普賢十大願王的地方實際上在哪兒?在西方極樂世界。“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那實際上這兩句經文也就告訴了我們,爲什麼普賢菩薩要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童子與華藏海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在于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得彌陀願力第二十二願的加持,能夠讓他快速圓滿普賢十大願王,能夠讓他在這個成佛的過程當中,不再經過一地一地的次第,能夠頓然圓滿,疾速成佛。
所以四十八大願——我們要把自己擺進去。四十八大願就是爲我發的,四十八大願就是根據我的根機,根據我的苦難,根據我的困境來發的。我們越沒有辦法拯救自己的時候——越無助的時候,就越是阿彌陀佛最有力量救助我的時候:是這麼一種關系。如果我們自己都能夠很自在,很逍遙——得到救度,法藏菩薩就比較放心了,就不需要這麼急迫地發出這樣的深誓重願:“……如果這一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這一願不能實現,我就不成佛!”他是把成佛這個大事因緣跟我們這些衆生能不能得到利益——尤其往生成佛修行得圓滿的利益——直接挂上鈎的。法藏菩薩現在已經成佛了,這就表達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是真實的,每一願都能兌現的,每一願都産生了它的力量的。所以這裏彌陀發願之因,就包含著法藏菩薩圓成阿彌陀佛的果地上的威神力量:因中有果。所以四十八大願是大乘菩薩道——一個無盡藏。阿彌陀佛的願心也就是十方諸佛的願心,也就是十方諸佛的大慈悲心,也就是大乘圓頓的菩提心全體內涵的展示。所以我們去體會、修大乘菩薩行,它的理念方法四十八願裏面都完整具足的。那麼我們簡單談這叁點啓示,實際上啓示是無量的。由于時間關系,今天就講到這裏。南無阿彌陀佛!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師講于東林寺第二屆淨土文化進修班
《《無量壽經》四十八大願 第十四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