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們會談到,覺明妙行菩薩曾經在東晉明帝年間——那一世他做爲一個很貧窮的人,發起了大的精進勇猛心來念佛,證得念佛叁昧,然後他在那一世以七十五歲的壽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由于他悲願甚深,就不斷地再來到我們中國示現種種的身份——或者國王的身份、大臣的身份、比丘的身份、居士的身份,乃至于乞丐的身份、屠夫的身份,來隨緣度化衆生。所以這時候——覺明妙行菩薩說親眼見到,是說他示現到這個世間以某個比丘的身份或者居士的身份,親眼看到這個事情。菩薩就告訴馬永錫:“現在你很害怕短命,向我求長命之法,那麼你就應當以這個沙彌做爲榜樣,求一部《金剛經》的善本,發心來書寫這部經典,經常地去讀誦,經常地去依佛奉行。”而且要“求解義趣”,就是要了解金剛般若的意思。
《金剛般若經》的意思在什麼地方?金剛是一個比喻的說法,比喻般若智慧,像能斷金剛:能斷一切,不爲一切所斷。《金剛經》屬佛一代時教說了二十二年的般若性經典,就是要破除我們衆生對現實的種種執著。這種執著:一個是我執,一個是法執。要了解我空、法空——諸法的空相,但是在空相裏面,又不墮在空裏面,要生起菩提心,修其善法。所以體現的就是“無住生心”,金剛般若的奧妙——無住生心。無住就是空性,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而我們凡夫衆生只要見到一法就執著,一執著就住在那裏,一住在那裏我們本有的智慧不能現前——隱沒了。無住,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但是你又不能住在空裏面,還要“生心”,生什麼心?生菩提心,生修持一切善法的心。這就是無四相之後,還要修一切善法,才能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要了解金剛般若這樣的義趣,了解之後這個菩提心就會發起來,這個觀照諸法如夢、如幻、如影、如泡的智慧就能生起來。在這個空性裏面就能夠有同體的慈悲心,有同體的慈悲心就會修菩薩的大行——修其善法,這樣就符合《金剛經》的義趣。
“這就是內心自證的功德。然而在事相上還要斷除殺生的行爲。”不得再殺生了,前世就由于殺生的惡因導致今生短命的惡果,現在要在因上給它斷除。“不僅不殺生,而且要放生,要把一切衆生的生命就看成是自己的生命。”菩薩觀照六道一切衆生,包括蜎飛蠕動之物,生生世世跟我們互爲父母、兄長、眷屬,他們也有佛性,都是未來佛。我們對他們恭敬、孝順都來不及,何敢去殺他們的生命來滋養自己虛幻的身體呢?所以慈心不殺。“而且多積陰德”,就是你行善積德。陰德就是你做了不要讓別人知道。這就是心外所做的功德。
光是放生,有時候就有轉短命爲長命的直接果報。講一個公案,也是一個沙彌,他七歲出家。他的師父是一個阿羅漢,發現他這個徒弟只有七天的壽命——七天以後就要死亡。爲了讓他死在家裏,就給他說:“你回家看看你的父母,第八天回來吧。”實際上就是讓他死在家裏。這沙彌也不知道,歡蹦亂跳地就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大雨,大雨導致山洪暴發,這個洪水下來沖了一個螞蟻窩,這些螞蟻就漂在了水上。這個沙彌一看,就慈悲心大發:“呀!這麼多螞蟻即將要淹死!”趕緊把身上的衣服脫下來,就把這些螞蟻引到他的衣服上來,再把這些螞蟻放到岸上去。這樣就救了很多的螞蟻。等到回家第七天也很健康,師父說讓他第八天回來,他第八天就回來了。他師父:“诶!他怎麼回來了?!”再入定一觀察,噢,原來他救了幾十萬個生命,此沙彌的短命成了長壽。這位沙彌最後也證阿羅漢果了。所以放生功德——放衆生的生命,實際上就是延長自己的生命,轉變自己的命運。這就是外功德。
你內心能發菩提心修其善法,有金剛般若的智慧——空慧,外面又能夠不因善小而不爲,一切善你都去做,這樣“內外具修功德甚大”。你這種發心和行爲就跟天道“合體”——天道以好生爲德。有般若的空慧就對于短命還是長壽——本質上它(們)也是平等平等的,這個理也能建立起來——超越長壽、短壽的對待。所以能這樣,你這個心和你的行爲就能轉變惡業。這裏面反映佛教轉變命運的一種根本原理。命運是什麼導致的?是我們的業力。善業就有好的命,惡業就有不好的命。但這個業由什麼造的?由心造。那心是靈明不昧的,你這個心怎麼發出來,就直接決定你的業和你的命運。所以佛教講心能造業。但心也能轉業,那怎麼轉?就要通過金剛般若的智慧,發大菩提心——這個心就跟凡夫的心不一樣,然後修其善法,你心情的力量就能把宿世殺生的那個業力給抵消,給消除。這就消業障了。你的心力超過業力,命運就改變了。所以每個人的命運都操在自己的手上,都跟我們的念頭和行爲息息相關。
菩薩開示,這樣讀誦《金剛經》,了解金剛的義趣,修其善法,戒殺放生,而且要善始善終,不能虎頭蛇尾。不能剛做幾個月、一年二年就歇手,一定要盡形壽這樣去做。就好像那個微行禅師,從一個沙彌開始來做,八十歲都不懈怠。這樣才符合道——無爲之道。
——2009年11月7日大安法師講于秦皇島
《《西方確指》持戒近善、轉短命爲長壽之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