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傳卷第四
禅林寺淨秀尼傳五十二。
禅林寺僧念尼傳五十叁。
成都長樂寺昙晖尼傳五十四。
高昌都郎中寺憑尼傳五十五。
閑居寺慧勝尼傳五十六。
東青園寺淨賢尼傳五十七。
竹園寺淨淵尼傳五十八。
竹園寺淨行尼傳五十九。
南晉陵寺令玉尼傳六十。
閑居寺僧述尼傳六十一。
西青園寺妙祎尼傳六十二。
樂安寺慧晖尼傳六十叁。
邸山寺道貴尼傳六十四。
山陰招明寺法宣尼傳六十五。
禅林寺淨秀尼傳五十二
淨秀本姓梁。安定烏氏人也。祖疇征虜司馬父粲之龍川縣都鄉侯。淨秀幼而聰睿好行慈仁。七歲自然持齋。家中請僧轉涅槃經。聞斷魚肉即便蔬食。不敢令二親知。若得鲑鳝密自棄之。從外國沙門普練咨受五戒。精勤奉持不曾違犯。禮拜讀誦晝夜不休。年十二便求出家。父母禁之。及手能書常自寫經。所有資財唯充功德不營俗好。不衣錦繡不著粉黛。如此推遷。至十九方得聽許。爲青園寺首尼弟子。事師竭誠猶懼弗及。叁業勤修夙夜匪懈。僧使衆役每居其首。跋涉勤劬觸事關涉善神敬護常在左右。時有馬先生。世呼神人也。見秀記言。此尼當生兜率。嘗叁人同于佛殿內坐。忽聞空中聲狀如牛吼。二人驚怖。唯秀淡然。還房取燭始登階。複聞空中語曰。諸尼避路秀禅師歸。他日又與數人于禅房中坐。一尼鼾眠睡中。見有一人頭柱殿。語曰。勿驚秀尼。後時與諸尼同坐。一尼暫起。還見一人。抵掌止之曰。莫撓秀尼。進止俯仰必遵律範。欲請曜法師講十誦律。但有錢一千憂事不辦。夜夢見鴉鵲鸲鹆子各乘軒車大小稱形。同聲唱言。我當助秀尼講。及至經營有七十檀越爭設妙供。後又請法穎律師重講十誦。開題之日澡罐中水自然香馥。其日就坐更無余伴。起懼犯獨以咨律師。律師答言。不犯。秀觀諸尼未盡如法。乃歎曰。洪徽未遠靈緒稍隤。自非正己焉能導物。即行摩那埵以自悔首。合衆見之悉共相率。退思補過慚愧忏謝。宋元嘉七年外國沙門求那跋摩至都。律範清高。秀更從受戒。而青園徒衆悟解不同思立別住。外嚴法禁內安禅默。庶微稱己心。宋南昌公主及黃修儀。以大明七年八月。共施宜知地以立精舍。秀麻衣藿食。躬執泥瓦夙夜盡勤。製龛造像無所不備。同住十余人皆以禅定爲業。泰始叁年明帝敕以寺從其所集宜名禅林。秀手寫衆經。別立經臺置在于堂內。娑伽羅龍王二兄弟。現迹彌日示其擁護。知識往來無不見者。每奉請聖僧果食之上必有異迹。又嘗七日供養禮忏訖攝心澍想。即見二胡僧舉手共語。一稱彌呿羅。一稱毗佉羅。所著袈裟色如熟桑椹。秀即以泥染衣色令如所見。他日又請阿耨達池五百羅漢。複請罽賓國五百羅漢。又請京邑大德二旬大會。第二日又見一胡僧。合衆疑之。因即借問。雲從罽賓來至已一年。使守門者密加觇視。多人共見從宋林門出。始行十余步奄忽不見。又曾浴聖僧內外寂靜。唯有犧杓之聲。其諸瑞異皆類此也。齊文惠帝竟陵文宣王。厚相禮待供施無廢。年耆力弱不複能行。梁天監叁年敕見聽乘輿至內殿。五年六月十七日。苦心悶不複飲食。彭城寺慧令法師六月十九日夢見一柱殿嚴麗非常。謂是兜率天宮。見淨秀在其中。令即囑之。得生好處勿忘將接。秀曰。法師兄是大丈夫。弘通經教自應居勝地。令聞秀病往看之述夢中事。至七月十叁日小間。自夢見幡蓋樂器在佛殿西。二十二日請相識僧會別。二十七日告諸弟子。我升兜率天。言絕而卒。年八十九。
禅林寺僧念尼傳五十叁
僧念。本姓羊。泰山南城人也。父彌州從事吏。念即招提寺昙睿法師之姑也。圭璋早秀才監明達。立德幼年十歲出家。爲法護尼弟子。從師住太後寺。貞節苦心禅思精密。博涉多通文義兼美。蔬食禮忏老而彌笃。誦法華經日夜七遍。宋文孝武二帝常加資給。齊永明中移住禅林寺。禅範大隆諸學者衆。司徒竟陵王四事供養。年九十。梁天監叁年卒。葬秣陵縣中興裏內。
成都長樂寺昙晖尼傳五十四
昙晖。本姓青陽。名白玉。成都人也。幼樂修道父母不許。元嘉九年有外國禅師畺良耶舍。入蜀大弘禅觀。晖年十一。啓母求請禅師欲咨禅法。母從之。耶舍一見。歎此人有分令其修習。囑法育尼使相左右。母已許嫁于晖之姑子。出門有曰。不展余計。育尼密迎還寺。晖深立誓願。若我道心不遂。遂致逼迫者。當以火自焚耳。刺史甄法崇聞之。遣使迎晖。集諸綱佐及有望之民。請諸僧尼窮相難盡。法崇問曰。汝審能出家不。答曰。微願久發特乞救濟。法崇曰善。遣使語姑。姑即奉教。從法育尼出家。年始十叁矣。從昱學修觀行。裁得禀受。即于座末便得入定。見東方有二光明。其一如日而白。其一如月而青。即于定中立念雲。白者必是菩薩道。青者聲聞法。若審然者當令青者銷而白光熾。即應此念。青光遂滅。白光熾滿。及至起定爲昱尼說。昱尼善觀道聞而歡喜贊善。時同坐四十余人莫不見歎其希有也。後婿心疑以爲姧詐。相率抄取將歸其家。昙晖時年十六矣。以婢使營衛不受侵逼。婿無如之何。複以訴州。刺史賞異。問畺良耶舍曰。此人根利慎勿違之。若婿家須相分解費用不足者。貧道有一蒼頭即爲隨喜。于是解釋。後于禅中自解佛性。常住大乘等義並非師受。時諸名師極力問難無能屈者。于是聲馳遠近莫不歸服。宋元嘉十九年。臨川王臨南兖延之至鎮。時年二十一。骠騎牧陝複攜住南楚。男女道俗北面擁帚者千二百人。歲月稍淹思母轉至。固請還鄉。德行既高門徒日衆。于市橋西北自營塔廟。殿堂廂廊倏忽而成。複營叁寺皆悉神速。莫不歎服。稱有神力焉。年八十叁。天監叁年而卒。初張峻隨父母益州。嘗忽然直往不令預知。同行賓客叁十許人坐始定。便下果粽並悉時珍。刺史劉悛後嘗率往亦複如之。梁宣武王嘗送物使晖設百人會。本言不出臨中自往。及至乃有叁百僧。並王佐吏近四百人。將欲行道。遣婢來倩人下食。即遣人。唯見二弟子及二婢奠食都無雜手力。王彌複歎之。不可量也。或有問晖者。見師生徒不過中家之産。而造作雲爲有若神化。何以至此耶。答雲。貧道常自無居貯。若須費用役五叁金而已。隨複有之不知所以而然。故談者以爲有無盡藏焉。時又有花光尼。本姓鮮于。深禅妙觀洞其幽微。遍覽叁藏傍兼百氏。尤能屬文。述晖贊頌。詞旨有則。不乖風雅焉。
僞高昌都郎中寺馮尼傳五十五
馮尼者。本姓馮。高昌人也。時人敬重。因以姓爲號。年叁十出家住高昌都郎中寺。菜蔬一食戒行精苦。燒六指供養。皆悉至掌。誦大般涅槃經。叁日一遍。時有法慧法師。精進邁群。爲高昌一國尼依止師。馮後忽謂法惠言。阿阇梨未好。馮是阇梨善知識。阇梨可往龜茲國金花帳下直月聞當得勝法。法惠聞而從之。往至彼寺見直月。直月歡喜以蒲萄酒一升與之令飲。法惠驚愕。我來覓勝法。翻然飲我。非法之物不肯飲。直月推背急令出去。法惠退思。我既遠來未達此意。恐不宜違。即頓飲之。醉吐迷悶無所複識。直月便自他行。法惠酒醒自知犯戒追大慚愧。自捶其身悔責所行欲自害命。因此思惟得第叁果。直月還問曰。已得耶。答曰。然。因還高昌。未至二百裏。初無音信。馮呼尼衆遠出迎候。先知之迹皆類此也。高昌諸尼莫不師奉。年九十六。梁天監叁年卒。
梁閑居寺慧勝尼傳五十六
慧勝。本姓唐。彭城人也。父僧智寓建康。勝幼願出家。以方正自立希于語言。言必能行身無輕躁。旬日不出戶牖。見之者莫不敬異。以宋元嘉二十一年出家。時年十八。爲淨秀尼弟子。住禅林寺。具戒以後講法華經。隨集善寺緒尼學五行禅。後從草堂寺思隱靈根寺法穎。備修觀行。奇相妙證獨得懷抱。人見而問之。皆答雲。罪無輕重一時發露。忏悔懇恻以晝系夜。貴賤崇敬供施不斷。年八十一。梁天監四年卒。葬于白板山也。
東青園寺淨賢尼傳五十七
淨賢。本姓弘。永世人也。住青園東寺。有幹局才能而好修禅定。博窮經律言必典正。雖不講說精究旨要。宋文皇帝善之。湘東王或龆龀之年眠好驚魇。敕從淨賢尼受叁自歸。悸寐即愈。帝益相善。厚崇供施內外親賞。及明帝即位。禮待益隆資給彌重。建齋設講相繼不絕。當時名士莫不宗敬。後總寺任十有余載。年七十五。梁天監四年而卒。複有惠高寶颙。皆知名。慧高坐禅誦經勤營衆務。寶颙講法華經明于觀行。
竹園寺淨淵尼傳五十八
淨淵。本姓時。钜鹿人也。幼有成人之智五六歲時嘗聚沙爲塔刻木作像。燒香拜敬彌日不足。每聞人言。辄難盡取其理究。二十出家。戀慕膝下。不食不寢。飲水持齋。谏曉不從。終竟七日。自爾之後蔬食長齋。戒忍精苦不由課勵。師友嗟敬遠近稱譽。齊文帝大相欽禮。四事供養。信驿重沓。年七十一。天監五年卒也。
竹園寺淨行尼傳五十九
淨行。即淨淵尼第五妹也。幼而神理清秀遠識遒贍。爽烈有志分風調舉止每辄不群。少經與大襪令郭洽妻臧氏相識。洽欲害其妻言泄于路。行請兄谏洽。洽不從之。行密語臧氏。臧氏不信。行執手恸泣。于是而反。後一二日洽果害之。及年十七從法施尼出家住竹園寺。學成實毗昙涅槃華嚴。每見事端已達旨趣。探究淵赜博辯無窮。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厚加資給。僧宗寶亮二法師雅相賞異。及請講說聽衆數百人。官第尼寺法事連續。當時先達無能屈者。竟陵王後區品學衆欲撰僧錄。莫可與行爲輩。後有尼聰朗特達。博辯若神。行特親狎之。衆亦以爲後來之秀。可學爲俦也。行晚節好禅觀菜食精苦。皇帝聞之雅相歎賞。年六十六。天監八年而卒。葬于鍾山。
南晉陵寺釋令玉尼傳六十
令玉。本姓蔡。建康人也。少出家住何後寺禅房。爲淨曜尼弟子。淨曜律行純白思業過人。玉少事師長恭勤匪懈。始受十戒威儀可觀。及受具足禁行清白有若冰霜。博尋五部妙究幽宗。雅能傳述。宋邵陵王大相欽敬。請爲南晉陵寺主。固讓不當。王不能屈。以啓元徽。元徽再敕事不獲免。在任積年。不矜而莊不厲而威。年七十六。梁天監八年卒寺。複有令惠戒忍慧力。並顯名。令惠誦妙法蓮華維摩勝鬘等經。勤身蔬飯卓然衆表。戒忍聰朗好學經目不忘。惠力雅識虛通無所矯競。
閑居寺僧述尼傳六十一
僧述。本姓懷。彭城人也。父僧珍僑居建康。述幼而志道。八歲蔬食。及年十九。以宋元嘉二十四年從禅林寺淨秀尼出家。節行清苦法檢不虧。遊心經律靡不遍覽。後偏功十誦文義優洽。複從隱審二法師。咨受秘觀遍叁昧門。移住禅林寺爲禅學所宗。去來投集更成囂動。述因有隱居之志。宋臨川王母張貴嫔聞之。舍所居宅欲爲立寺。時製不許辄造。到元徽二年九月一日。汝南王母吳充華啓。敕即就締構。堂殿房宇五十余間。率其同志二十人以禅寂爲樂。名曰閑居。述動靜守貞不敩浮飾。宋齊之季世道紛喧。且禅且寂風塵不擾。齊文帝竟陵文宣王大相禮遇。修飾一寺事事光奇。四時供養未曾休息。及大梁開泰天下有道。白黑敬仰四遠雲萃。而述不蓄私財隨得隨散。或賬濟四衆。或放生。乞施造金像五軀。並皆壯麗。寫經及律一千余卷。缥帙帶軸寶飾新嚴。年八十四。梁天監十四年而卒。葬于鍾山之陽也。
西青園寺妙祎尼傳六十二
妙祎。本姓劉。建康人也。龆绮之年而神機秀發。幼出家住西青園寺。戒行無點神情超悟。敦信布惠莫不懷之。雅好談說尤善言笑。講大涅槃經法華十地。並叁十余遍。十誦毗尼每經敷說。隨方導物利益弘多。年七十天監十二年卒也。
樂安寺釋惠晖尼傳六十叁
慧晖。本姓駱。青州人也。六歲樂道父母不聽。至年十一斷葷辛滋味。清虛淡朗姿貌詳雅。讀大涅槃經誦法華經。及年十七隨父出都。精進勇猛行人所不能行。父母愛焉聽遂其志。十八出家住樂安寺。從斌濟柔次四法師。聽成實論及涅槃諸經。于十余年中郁爲義林。京邑諸尼無不咨受。于是法筵頻建四遠雲集。講說不休禅誦無辍。標心正念日夕忘寢。王公貴賤無不敬重。十方嚫遺四時殷競。所獲之財追造經像。隨宜遠施。時有不泄者。改緝樂安寺莫不新整。年七十叁。天監十叁年而卒。葬于石頭崗。時複有慧音。以禮誦爲業也。
邸山寺釋道貴尼傳六十四
道貴。本姓壽。長安人也。幼清夷沖素。善研機理志幹勤整。精苦過人誓弘大化。葷鮮不食。濟物爲懷。弊衣自足。誦勝鬘無量壽經不舍晝夜。父母愛念使其爲道。十七出家博覽經律究委文理。不羨名聞。唯以習道爲業。觀境入定。行坐不休。悔過發願。言辭哀懇聽者震肅。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善相推敬。爲造頂山寺以聚禅衆。請貴爲知事。固執不從。請爲禅範。然後許之。于是結桂林下棲寄畢世。縱複屯雲晦景委雪埋山。端然寂坐曾無間焉。得人信施廣興福業。不以纖毫自潤己身。年八十六。天監十五年而卒。葬于鍾山之陽也。
山陰招明寺釋法宣尼傳六十五
法宣。本姓王。剡人也。父道寄世奉正法。宣幼而有離俗之志。年始七歲而蔬食苦節。及至十八誦法華經。首尾通利解其指歸。坐臥辄見帳蓋覆之。驟有媒娉誓而弗許。至年二十四。父母攜就剡齊明寺德樂尼。改服從禁。即于是日帳蓋自消。博覽經書深入理味。成戒以後鄉邑時人望昭義道莫不服其精致。逮宋氏之季有僧柔法師。周遊東夏講宣經論。自嶀嵊而之禹穴。或登靈隱。或往姑蘇。僧柔數論之趣。惠其經書之要。鹹暢其精微究其淵奧。及齊永明中。又從惠熙法師咨受十誦。所餐日優所見月赜。于是移住山陰招明寺。經律遞講聲高于越。不立私財。以嚫施之物修飾寺宇造構精華狀若神工。寫經鑄像靡不必備。吳郡張援穎川庾詠。汝南周颙皆時之名秀。莫不躬往禮敬。齊巴陵王蕭照胄出守會稽。厚加供待。梁衡陽王元簡到郡請爲母師。春秋八十有叁。梁天監十五年而卒。
《比丘尼傳卷第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