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比丘尼傳卷第二

  比丘尼傳卷第二

   景福寺慧果尼傳十四。

   建福寺法盛尼傳十五。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十六。

   建福寺道瓊尼傳十七。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十八。

   吳太玄臺寺玄藻尼傳十九。

   南安寺慧瓊尼傳二十。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二十一。

   梁郡築戈村寺慧木尼傳二十二。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二十叁。

   永安寺僧端尼傳二十四。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二十五。

   蜀郡善妙尼傳二十六。

   廣陵僧果尼傳二十七。

   山陽東鄉竹林寺靜稱尼傳二十八。

   吳太玄臺寺法相尼傳二十九。

   東青園寺業首尼傳叁十。

   景福寺法辯尼傳叁十一。

   江陵叁層寺道綜尼傳叁十二。

   竹園寺慧浚尼傳叁十叁。

   普賢寺寶賢尼傳叁十四。

   普賢寺法淨尼傳叁十五。

   蜀郡永康寺慧耀尼傳叁十六。

  景福寺慧果尼傳十四

  慧果。本姓潘。淮南人也。常行苦節不衣綿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道俗欽羨風譽遠聞。宋青州刺史北地傳弘仁。雅相歎貴厚加赈給。以永初叁年(昙宗雲元嘉七年寺生弘安尼以起寺借券書見示是永初叁年)割宅東面爲立精舍。名曰景福。果爲綱紀。嚫遺之物悉以入僧。衆業興隆大小悅服。到元嘉六年。西域沙門求那跋摩至。果問曰。此土諸尼先受戒者。未有本事。推之愛道。誠有高例。未測厥後。得無異耶。答無異。又問就如律文戒師得罪何無異耶。答曰。有尼衆處不二歲學。故言得罪耳。又問。乃可此國先未有尼非閻浮無也。答曰。律製十僧得授具戒。邊地五人亦得授之。正爲有處不可不如法耳。又問。幾許裏爲邊地。答曰。千裏之外山海艱隔者是也。九年率弟子慧意慧铠等五人。從僧伽跋摩重受具戒。敬慎奉持如愛頂腦。春秋七十余。元嘉十年而卒。弟子慧铠。並以節行聞于時也。

  建福寺法盛尼傳十五

  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遭趙氏亂避地金陵。以元嘉十四年于建福寺出家。才識慧解率由敏悟。自以桑榆之齒流寓皇邑。雖複帝道隆甯。而猶懷舊土。唯有探頤玄宗。乃可以遣忘老耳。遂從道場寺偶法師受菩薩戒。晝則披陳玄素。夕則清言味理。漸染積年神情朗瞻。雖曰暮齒有逾壯年。常願生安養。謂同業昙敬昙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晚因遇疾稍就綿笃。其月晦夕初宵假寐。如來垂虛而下。與二大士論二乘。俄與大衆騰芳蹈藹臨省盛疾。光明顯燭一寺鹹見。佥來問盛此何光色。盛具說之。言竟尋終。年七十二。豫章太守吳郡張辯。素所尊敬。爲之傳述雲。

  江陵牛牧寺慧玉尼傳十六

  慧玉。長安人也。行業勤修經戒通備。常遊行教化曆履邦邑。每屬機緣不避寒暑。南至荊楚仍住江陵牛牧精舍。誦法華首楞嚴等經。旬日通利。郯西道俗皆歸敬之。觀覽經論未曾廢息。元嘉十四年十月爲苦行齋七日。乃立誓言。若誠齋有感。舍身之後必見佛者。願于七日之內見佛光明。五日中宵寺東林樹靈光赫然。即以告衆。衆皆欣敬加悅服焉。寺主法弘後于光處起立禅室。初玉在長安。于薛尚書寺見紅白色光。燭曜左右十日小歇。後六重寺沙門。四月八日于光處得金彌勒像。高一尺雲。

  建福寺道瓊尼傳十七

  道瓊。本姓江。丹陽人也。年十余博涉經史。成戒已後明達叁藏精勤苦行。晉太元中皇後美其高行。凡有所修福多憑斯寺。富貴婦女爭與之遊。以元嘉八年大造形像處處安置。彭城寺金像二軀。帳座完具。瓦官寺彌勒行像一軀。寶蓋璎珞。南建興寺金像二軀。雜事幡蓋。于建福寺造臥像並堂。又製普賢行像。供養之具靡不精麗。又以元嘉十五年造金無量壽像。以其年四月十日。像放眉間相光明照寺內。皆如金色。道俗相傳鹹來修敬。瞻睹神輝莫不歡悅。複以元皇後遺物。開拓寺南更造禅房。雲。

  江陵祇洹寺道壽尼傳十八

  道壽。未詳何許人也。清和恬寂以恭孝見稱。幼受五戒未嘗起犯。元嘉中遭父憂。因毀遘疾自無痛癢。唯黃瘠骨立。經曆年歲諸治不瘳。因爾發願。願疾愈得出家。立誓之後漸得平複。如願出俗住祇洹寺。勤苦超絕。誦法華經叁千遍。常見光瑞。元嘉十六年九月七日。夜中寶蓋垂覆其上。雲。

  吳太玄臺寺釋玄藻尼傳十九

  玄藻。本姓路。吳郡人安苟女也(宣驗記雲即是安苟)藻年十余身嬰重疾。良藥必進日增無損。時玄臺寺釋法濟。語安苟曰。恐此疾由業非藥所消。貧道按佛經雲。若履危苦能歸依叁寶忏悔求願者。皆獲甄濟。君能與女並捐棄邪俗洗滌塵穢。專心一向當得痊愈。安苟然之。即于宅上設觀世音齋。澡心潔意傾誠戴仰。扶疾稽颡專念相續。經七日初夜忽見金像高尺許。叁摩其身。從首至足。即覺沈痾豁然消愈。既靈驗在躬遂求出家。住太玄臺寺。精勤匪懈誦法華經。菜食長齋叁十七載。常翹心注想願生兜率。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經。不測所終。

  南安寺釋慧瓊尼傳二十

  慧瓊者。本姓鍾。廣州人也。履道高潔不味魚肉。年垂八十志業彌勤。常衣刍麻不服綿纩綱紀寺舍兼行講說。本經住廣陵南安寺。元嘉十八年。宋江夏王世子母王氏以地施瓊。瓊修立爲寺。號曰南外永安寺。至二十二年蘭陵蕭承之爲起外國塔。瓊以元嘉十五年。又造菩提寺。堂殿坊宇皆悉嚴麗。因移住之。以南安施沙門慧智。瓊以元嘉二十年。隨孟顗之會稽。至破綱卒。敕弟子雲。吾死後不須埋藏。可借人剝裂身體以飤衆生。至于終盡不忍屠割。乃造句容縣舉著山中。欲使鳥獸自就啖之。經十余日。俨然如故。顔色不異。令使村人以米散屍邊。鳥食遠處米盡。近屍之粒皆存。弟子慧朗在都聞之。奔馳奉迎。還葬高座寺前堈。墳上起塔雲。

  南皮張國寺普照尼傳二十一

  普照。本姓董。名悲。勃海安陵人也。少秉節概。十七出家。住南皮張國寺。後從師遊學廣陵建熙精舍。率心奉法阖衆嘉之。及師慧孜亡。杜于慶吊而苦行絕倫。宋元嘉十八年十二月。因感勞疾雖劇。而笃情深信初自不改。專意祈誠不舍日夜。不能下地。枕上叩頭忏悔時息如常。誦法華經一日叁卷。到十九年二月中忽然而絕。兩食頃蘇雲。向西行中道有一塔。塔中有一僧。閉眼思惟驚問何來。答以其事。即問僧曰。此處去某甲寺幾裏。答曰。五千萬裏。路上有草及行人。皆無所識。時風雲高靡區墟嚴淨。西面尤明。意欲前進。僧乃不許。因爾回還豁然醒悟。後七日而卒。時年二十五也。

  梁郡築戈村寺釋慧木尼傳二十二

  慧木。本姓傅。北地人。十一出家。師事慧超受持小戒。居梁郡築戈村寺。始讀大品日誦兩卷。兼通雜經。木母老病口中無齒。木嚼脯饴母。爲口不淨不受大戒白衣精勤忏悔自業。忽見戒壇與天皆黃金色。舉頭仰視。南見一人。著襈衣衣色悉黃。去木或近或遠。語木曰。我已授汝戒。尋複不見。木不以語人。多諸感異皆類此也。木兄聞欲知。乃詐之曰。汝爲道積年竟無所益。便可養發當爲訪婿。木聞心愁。因述所見。即受具戒。臨受戒夕夢人口授戒本。及受戒竟再覽便誦。宋元嘉中造十方佛像。並四部戒本及羯磨施四衆雲。

  吳縣南寺法勝尼傳二十叁

  法勝。少出家住吳縣南寺。或雲東寺。恭信恪勤衆所知識。宋元嘉中河內司馬隆爲毗陵丞。遇抄。戰亡。妻山氏二親早沒。複無兒女。年又老大。入吳投勝。勝接待如親。後百日。山氏遇疾。疾涉叁年甚經危笃。勝本無蓄積。贍待醫藥皆資乞告。不憚雨暑不避風寒。山氏遂愈。衆並稱貴之。後遊京師進修禅律。該通定慧探索幽隱。訓誘徒屬不肅而成。動不詢利。靜不求名。殷勤周至。莫非濟物。年造六十疾病經時。自言不差。親屬怪問。答雲。昨見二沙門道知如此。頃之複言。見二比丘非前所見者。偏袒右肩。手各執花立其疾床。後遙見一佛坐蓮華上光照我身。從此已後夕不複眠。令人爲轉法華。至于後夜氣息稍微。命令止經爲我稱佛。亦自稱佛。將欲平明。容貌不改。奄忽而終焉。

  永安寺僧端尼傳二十四

  僧端。廣陵人也。門世奉佛姊妹笃信。誓願出家不當婢采。而姿色之美有聞鄉邑。富室湊之母兄已許。臨迎之叁日宵遁佛寺。寺主置于別室給其所須。並請觀世音經二日能誦。雨淚稽颡晝夜不休。過叁日後于禮拜中見佛像。語雲。汝婿命盡。汝但精勤勿懷憂念。明日其婿爲牛所觸亡也。因得出家堅持禁戒。攝心空閑似不能言。及辯折名實其辭亹亹。誦大涅槃經五日一遍。元嘉十年南遊上國住永安寺。綱紀衆務均愛等接。大小悅服久而彌敬。年七十余。元嘉二十五年而卒。弟子普敬普要。皆以苦行顯名。並誦法華經。

  廣陵中寺光靜尼傳二十五

  光靜。本姓胡。名道婢。吳興東遷人也。幼出家隨師住廣陵中寺。靜少而勵行長而習禅思。不食甘肥。將受大戒絕谷餌松。具足之後積十五年。雖心識鮮明而體力羸憊。祈誠慊到。每辄感勞。動經晦朔。沙門釋法成謂曰。服食非佛盛事。靜聞之還食粳糧。倍加勇猛精學不倦。從學觀行者常百許人。元嘉十八年五月患疾曰。我厭苦此身其來久矣。于是牽病忏悔不離心口。情理恬明神氣怡悅。至十九年歲旦飲粒皆絕。屬念兜率心心相續。如是不斷。至四月十八日夜。殊香異相滿虛空中。其夜命過焉。

  蜀郡善妙尼傳二十六

  善妙。本姓歐陽。繁縣人也。少出家。性用柔和少嗔喜。不營好衣不食美食。有妹婿亡孀居無所依托。攜一稚子寄其房內。常聞妙自慨生不值佛。每一言此流涕歔欷悲不能已。同住四年五年。未曾見其食。妹作食熟呼妙共食。妙雲適于某處食竟。或雲。四大不好未能食。如此積年。妹甚恨愧。白言。無福婿亡更無親屬。攜兒依姊多所穢亂。姊當見厭故不與共食耳。流淚而言。言已欲去。妙執其手喻之曰。汝不解我意。我幸于外得他供養。何須自損家中食。汝但安住我不久應遠行。汝當守屋慎莫余去。妹聞此而止。自績作布買數斛油。瓦堈盛之著庭中。語妹雲…

《比丘尼傳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比丘尼傳卷第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