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善業道之不瞋恚

  十善業道之不瞋恚

  摘自寬運法師《因緣集世間》

  瞋恚者,從違逆不順心引起,是對違背自己之有情,生起怨恨,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爲瞋、忿、恨、惱、嫉、害六根本煩惱,是叁毒中最重,九十八使中最堅(注一),諸心病中最難治的一種精神病態。

  佛言人于世間,常喜瞋恚不調和,見惡者瞋,見善者亦瞋,見愚者恚,見賢者亦恚,饑時瞋恚,飽亦瞋恚,不別善惡,但欲瞋恚。戰爭都由瞋恚貪心起,所謂春秋無義戰,窮兵黩武的野心家,令生靈塗炭,國亡家破。一部廿四史寫盡人性貪婪、瞋恚、醜惡,若不貪權勢,不會爲侵占別人權益而掀起戰雲,不爲報仇雪恨,不會雷鳴金鼓,骞旗斬將。由于互相殺伐,令流轉不息,起煩惱而造業,肩負「繼往開來」的輪回二重任務,循環不已,所以雲叁毒乃毒蛇猛獸,務必清除。瞋恚更得五惡,一是爲瞋火燒身,二是自我惱亂,叁是臥起便不安穩,憂恚殺人而自殺,四是入太山地獄中,經曆萬千毒痛拷治,五是從太山地獄中出,生爲人時,面目常惡,顔色萎黑黃熟,惡人的醜色,皆從過去宿命喜瞋恚所致。恰如《地藏經》說:「若遇瞋恚者,說醜陋癃殘報。」瞋恚之人,說話不盡不實,行爲不正大,不肯認錯,無忏無愧,心懷穢濁,傷害人命,無有尊卑,眼看到的盡感不善,把自己困在黑暗之世界中,感到天地無光。瞋恚的人,罪根增長,一切世人皆不歡喜看見他,爲現世水火盜賊,惡王怨敵等發難。又瞋心一起,于人無益,于己有損,輕者令自己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佛說衆生爲何不得涅槃之樂?因瞋恚火故,瞋恚之火能燒盡一切功德,燒一切戒,瞋心又如雹,能壞善谷,瞋如大斧,能斫法橋,如毒蛇在室,不除去則會害人,一念瞋起,障百法明門。瞋恚除障道外,對我們處事及交朋結友,影響致深致遠,瞋恚者氣量狹窄,不能容物容人,成不了大事。

  瞋恚之人,容易發怒,不能有效地控情緒,遇事未弄清楚,即生沖動,稍不如意,便暴跳如雷,令人生畏。彼人適應能力低,神經緊張,書空咄咄、胸襟淺薄、常生猜忌、恐懼、沮喪、哭泣,對人對事缺乏安全感,大家不喜與之交往,在社會上常吃眼前虧。近代語的低感情商數(低EQ)、狂躁症、情緒抑郁及思覺失調等都市病,大都是由瞋恚引起。瞋恚者更喜嫉妒、辯論及鬥诤,以是爲非,以非爲是。

  佛說因貪欲心行十惡者墮于餓鬼,愚癡墮地獄,憍慢墮阿修羅,瞋恚墮畜生、受毒蛇蝮蠍、蚑蜂百足、含毒之蟲等身報。

    昔日有一沙門,行到草間時,聽到虛空有人呼喚他,沙門甚覺奇怪,四出找尋聲音來源,惟不可得,再有聲言:「你莫驚慌,過去我是阿耆達王,因爲墮到蛇身,所以求你爲我說經,令脫此罪身。」沙門說:「阿耆達王建塔造寺,供養功德嶺巍巍,當生天上,爲何會墮落畜道呢?」蛇答:「我因臨終時,侍人爲我持拂驅蠅,久之因疲倦的原因,拿著的扇子墮到我的面上,那時我心生瞋恨,隨即命終,因此一念,遂受蟒身。因生前多作福力,所以知道因果,今特求沙門,爲我說歸戒,即可脫蟒身,生于天上。」時道人隨即爲說經,蟒蛇一心樂于聽法,不食七日,就此死去生到天上,數月後持花散佛,衆人看見,甚爲奇怪,蛇在虛空報說:「我是阿耆達王,蒙道人給我說法,令生天上,今特來奉花報佛恩耳。」由此大家知道,臨命之人,侍衛病者傍側的人,不可不護病者之心。(《衆經撰雜譬喻》)

  安息國王正後有一位太子,以孝行稱名,克意好學,對于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國王死後,傳位給太子,太子深感無常苦空,辦妥喪事之後,便把國家讓給叔父,出家修道。到處雲遊,遍訪其他國家,到中國後,不久即通達華語,宣譯衆多經典,改胡爲漢,先後所出經論有叁十九部。尊者有一位同學名法行,出家比他早,精進修行,但對施主施食不均勻的時候,每多怨怼,尊者屢次勸谏,法行都不肯改,過了二十多年,尊者向法行告辭,聲稱往廣州償宿世之命債,臨別之時,對法行言:「你精勤修行不在吾後,而且明經施教,廣爲人說法,但可惜性情多瞋恚,恐怕命終會受惡形。倘我能得道,必當度你。」尊者到廣州後,適遇廣州寇賊大亂,路上逢一少年,見到尊者,即拔刀在手,忿怒大罵:「真得汝矣」,尊者面無懼色,笑說:「我前生欠你命債,今特來還你。」說罷引頸受刃,賊人亦真的殺死他,圍觀的人莫不稱奇。尊者之神識,仍然生在安息國,爲王太子,即今時之安世高。安師長大後,亦遊化中國宣經,是時乃靈帝末年,安師往江南弘法,對人說經過廬山時,要去度化昔日的同學。行至亭湖廟時,同行有叁十余只船,帶備很多牲口同往祈福,人皆說此廟神祇非常靈威。是日廟神顯靈,囑咐廟祝到船中,禮請安師入廟中談話,安師入得廟中,神對他說:「過去曾與你一齊出家學道,今爲廟神,因前生布施故,得到今時信徒豐厚的供養,這裏周回千裏都是我的管治範圍,因前生瞋恚,所以墮此神報身,今日壽緣將盡,而形醜長大,若然在此地命絕,恐怕會將江湖穢汙,我當往山西澤中舍命,但身滅後恐更墮地獄,我有絹千匹及其他雜寶,請你代我立寺營塔,使我能生善處。」安師請這位神靈現形相見,神從床後出頭,原來是一條大蟒蛇,安師對蟒蛇說法後,蛇悲淚如雨,然後隱沒。安師取絹物後辭別而去,舟侶揚帆,蟒蛇登山送別,師亦以廟宇之物建造東寺,爲蟒蛇修福。安師去後,蟒神果然當天便命盡,傍晚時候,有一少年,上船長跪安師前受咒願,然後不見。安師告訴衆人,適才之少年乃廟神,已經離惡道。從此以後,廟神不複靈應了。後人在山西澤中,見一死蟒,頭與尾共有數裏長,浔陽郡蛇村之名,由此而得來。  

  安世高尊者與法行法師的公案,在佛門廣泛流傳,給我們很大的啓示。法行法師明經施教,是一位精進的修行人,只因計較供養不均而生起瞋恚心,殁後即墮畜道,尤幸過去修行,知道忏悔及求超,藉安師之力及舍財造寺之福德,方離惡道。我們凡夫的貪恚欲念,此落彼起,前仆後繼,何止于一,若不猛省回頭,冥冥前途,誠爲可怕!

  《論語》夫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殷商時,孤竹君的兩位兒子,讓位而逃,對于過去曾經對不起他們的人,並不懷恨在心,大幅調低與別人之間的仇怨,得賢者之名,是儒家戒瞋的典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