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妙高臺上好修行

  妙高臺上好修行(上)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法華七喻」與七種慢心)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昨天講「我慢」,所以今天接著繼續把它講完。我們都知道,佛陀成道之後返回自己的國家說法,目的就是爲了去除釋迦族人的我慢。他首先讓優婆離尊者出家,然後再讓他的堂兄弟、親眷、兒子出家;就是爲了破除他們身爲皇族的優越感。

  許多年前,香港人也很有優越感,自視很高。記得我剛來香港的時候,見到很多香港人一聽到別人說普通話,就稱呼他爲「阿燦」──因爲有一部電影,說有一個從大陸移民來香港的人,叫做阿燦,他是一個好吃懶做,沒有品德、沒有教養的粗人;這個形象深入民心,自此以後,大家都把那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閑的,乃至是沒有文化水平的大陸人,稱爲「阿燦」。說來也真有意思。

  香港人的適應力是非常強的,隨著香港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九十年代開始,由于社交上或工作上的需要,大家都學會了講國語,覺得講國語是很時髦的事。到了二千年以後,中、港兩地貿易增多,不但往來業務要說國語,而且經常要與國內人士保持聯系。于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國民的互相認同,香港人的地方優越感便慢慢地失去了。社會上,一般人都是勢利的,始終是尊敬有權、有勢、有錢、有地位的人,然而,依佛法來說,衆生是平等的,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球,我們應該以平等心來相待;所以佛經上說:「佛法出現于世間,爲斷衆生憍慢本。」佛法之所以在這個世界出現,就是爲了斷除衆生的憍慢心。因此釋迦佛說:「爲脫生死,貴賤無異。」從人的心性本質來說,貧富貴賤,其實並沒有分別。我們經常說,想到百年,夢到叁更;叁更夢酣,榮華富貴,都不過是過眼煙雲;百年之後,你我又身在何處?既然一切都是虛幻的,爲什麼我們要生起憍慢心呢?

  在《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九中說到,因爲「我見」、「我執」的緣故,菩薩在修行菩提道的時候,在定時、慧時、舍時,也很容易産生憍慢心。所以其實這個憍慢心,不但凡夫有,甚至連菩薩也有。但爲什麼菩薩會有憍慢心?就是因爲有些菩薩精進修行,修到法喜充滿,自然就會産生一種我慢、一種優越感,因爲他感到自己將會到達更高的層次、更高的境界,這就是脫離不了我、法二執的憍慢。另外,修行者如果稍有智慧,辯才具足,爲衆生開示,講經說法,不期然也會産生憍慢心。還有,自己非常精進地修行,看見別人不用功,心中自然亦會産生人低我高的分別心;心想自己是何等的精進,將來必定上升佛國淨地;別人懈怠不修,將來便會墮落到六道叁塗。只要心中有了人劣我好的想法,不自覺地,便會生起絲絲的憍慢。還有,有些時候,別人向你請教,你爲作解答,因爲自己懂,別人不懂,自然也會産生一種自我優勝于別人的憍慢心。又或者,不小心親近了惡知識,助長了邪知見,自我中心,自以爲是,也很容易産生優越感,這也是一種憍慢心。又或者,自己很有財富,布施給別人的禮物很貴重;又或者,自己福報特別大、供養特別多,也很容易生起憍慢心。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平等布施、要普同供養。

  妙高臺上好修行(中)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 接7月29日文)另外,更有執著于世間善法功德、名聞利養的人,面對有權有勢者,對他恭敬、奉承,也很容易生起憍慢的想法,因而退墮。就好像以下所講的悟達國師的公案一樣:

  唐朝懿宗皇帝的時候,有位悟達國師,法號知玄和尚。在他年少還未被封爲國師前,是一位四處參訪叢林的雲水僧,有一天,他到了長安,挂單在的一間不知名的寺院中,正巧另一位僧人也借住在該寺。那位僧人得了一種很嚴重的、名叫「迦摩羅」的惡病,通身長滿了瘡,發出很難聞的臭味,所以都沒有人願意和他來往,知玄和尚住在他的隔壁,很同情他的病苦,常常主動過來幫他換藥,照應他的起居飲食,一點都沒有討厭躲避的感覺。

  時間一天天過去,這位生病的僧人,身體漸漸康複,並且很感激知玄和尚的慈悲與德風道義。可是,彼此不得不爲了道業而各奔前程;臨別時僧人對知玄和尚說:「你以後如有難臨身,不妨到西蜀彭州九隴山來找我,我會設法解救你的災難。記住山上左邊兩棵大松樹連在一起,那就是我居住地方的標志。」說完便離去了。

  知玄和尚和這位僧人離別後,就在長安安國寺修學,專心一意深入經藏。當時的懿宗皇帝,也常親臨聽經學法。由于知玄法師德行高深,令懿宗十分崇敬,于是封他爲悟達國師,住持安國寺;並賜給他一座二丈高的沈香雕飾而成的法座。

  悟達國師坐上寶座之後卻生起一念傲慢心,心想現在自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于是從這時候開始,膝蓋上便生出一個人面瘡來,長得和人面一模一樣,不但有眉毛、眼睛、還有嘴巴、牙齒,也能像人一樣開口吃東西,每天還要用飲食喂他。悟達國師痛苦難忍,遍請各地名醫診治,但是群醫皆束手無策。國師這時突然記起過去,同住的那位病僧臨別時所說的話,于是便動身前往西蜀彭州九隴山去尋找。趕了好幾天的路程,一日,天色已晚,忽然看見了兩棵幷立的松樹,再往前看是一座金碧輝煌的殿堂,一進去那位僧人便出現了,兩人相見甚歡,國師便把所患的怪疾告訴他;僧人便加以安慰,告訴國師說:「不要擔心!只要用清泉水洗一洗即可。我這後山的山岩下有一道清泉,等明天天亮,你去用清泉洗洗就好了。」第二天清早,僧人便叫一位童子帶路,引悟達國師去到山岩下清泉的溪旁清洗,但是正當國師捧水欲洗人面瘡的時候,忽然間,人面瘡竟然出聲大喊:「你不可以洗啊!讓我先來問你,西漢袁盎和晁錯的典故,你曾否讀過?」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這時人面瘡又說:「既然你曾讀過,那麼你可知袁盎殺晁錯這件事?」

  原來西漢時代,袁盎和晁錯二人同朝爲臣,卻素來不合,不同坐也不共語。漢景帝時,晁錯爲禦史大夫,其個性非常的剛直忠心,他提議要削去諸侯的封地,以免他們的勢力日漸強大。但當景帝削去吳、楚等七國的封地後,吳、楚等七國竟然聯合起來造反。當時的袁盎趁這個機會向景帝進言,必需殺晁錯以謝七國,所以景帝聽信袁盎的進言,就將晁錯斬死在東巿;然後拜袁盎爲太常,因此晁錯含冤而死。

  人面瘡對國師說:「過去的袁盎就是現在的你,晁錯就是我。當時我被斬死在東巿,心懷怨恨,所以累世以來一直尋求報仇的機會。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身爲持戒嚴謹的高僧,時常都有戒神在旁保護,所以這十世中我苦無機會報複。一直等到你受到皇帝的恩寵,禮遇百般,並且親賜沈香法座,在你的內心生起了貢高名利之心,無形中德行有損,我才能借著這個機會,接近你的身邊來加害于你。」人面瘡又說:「我們十世以來所結的冤業,今日既然承蒙迦諾迦尊者(那位僧人),賜我叁昧法水令我解脫;從今以後我與你解冤釋結,不再向你報複了。」

  由于尊者的慈悲救度,國師對尊者的恩德銘記在心,所以後來就在這座山中搭了一間簡單的茅棚住下來。那時國師心想,我多生以來的冤業,承尊者的慈愍得以解冤釋結,我該如何來報答這份恩德呢?而且經典上說「若不說法度衆生,畢竟無有報恩者」,因此國師便懷著忏悔的感恩心,寫成了一部忏法,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慈悲叁昧水忏》。這部《慈悲叁昧水忏》總共有上、中、下叁卷。爲何會稱爲「水忏」?就是取尊者以叁昧法水洗人面瘡,解宿世冤業而爲名。悟達國師從此早晚恭敬忏悔,精勤用功禮誦這部忏法,果然到臨命終時,自己能預知時至,吉祥臥而往生。

  今日我們在禮拜忏悔時,藉由祖師大德身行、言教的啓示,應當發起真誠的清淨心,以叁昧水洗去我們累劫的塵垢。

  上面的公案說明了人是很容易産生憍慢心的,即使修行修得多好,只要生起一絲貢高我慢之心,十世的怨家都有機可乘來報複,所以我們又怎能不警愓自覺呢?

  妙高臺上好修行(下)

  ──寬運法師佛七開示

  (接7月30日文)因此,如果你是一個菩薩,當發現自己生起憍慢之心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就不應該修智;所謂修智,即是深入經藏,去尋理求解;而是應該修定,有了禅定工夫,便能夠破除我執。不過,修禅定,功夫深了,達到一定的境界後,也會産生貢高我慢,就好像以下我們要講的妙高禅師一樣:

  據說浙江奉化雪窦寺上面有一個妙高臺,當初開山祖師妙高禅師,就在妙高臺上靠山的一邊修行,精進用功,晝夜不息。但因精力有限,日子久了,難免打瞌睡。他看到自己生死未了,爲了警惕自己別再瞌睡,耽誤修行,多到臨崖的一邊結跏跌坐。妙高臺形如簸箕,僅容一人置身,下面是幾十丈的懸崖山澗,如果打瞌睡,一頭栽下去,肯定馬上就沒命了。

  有一次,妙高禅師撐不住又打瞌睡了,真的就這樣摔下去;他以爲這一次一定沒命了,沒想到剛掉到半山腰時,忽然覺得有人用雙手托著他,把他送回崖上去。他很驚訝的問:「是誰救我?」空中回答:「護法韋馱!」妙高禅師心想:還不錯,我在這裏修行,居然還有人護法!于是憍傲地問:「像我這樣精進修行的人,世間還有幾人?」空中答道:「像你這樣修行的人,有恒河沙數之多。因你有這一念貢高我慢之心,我二十世不再護你的法!」妙高禅師聽了,痛哭流涕,慚愧萬分。心又轉念:原先在這裏修行,好壞不說,幸虧還有韋馱菩薩來護法,現在一念的我慢,連他都不來了。左思右想,倒是想開了:「唉!不管他護不護法,我還是在這裏修我的行。修不成,一頭栽下去,死了也就算了。」

  就這樣,他依然坐在妙高臺上修行。坐不久,又打瞌睡,又一頭栽下去了。這次,他認爲真的沒命了,可是快落地的時候,竟又有人用雙手接著他送上臺來。妙高禅師又問:「是誰救我?」空中答曰:「護法韋馱!」妙高禅師說:「你不是說二十世不來護我的法嗎?怎麼又來?」韋馱菩薩說:「法師!因你一念慚愧心起,已超過二十世之久矣!」妙高禅師豁然開悟。

  佛法的妙處也就在這裏──一念散于無量劫,無量劫攝于一念;所謂「十世古今,不離當念;微塵剎土,不隔毫端」。

  之後,妙高禅師在臺上天天精進用功,敲木魚誦經。當時還在宋朝時候,他敲木魚念經的聲音,遠聞于幾千裏之外的皇太後耳裏;皇太後因天天聽見木魚、誦經之聲,有時睡夢間還能見到誦經僧人的面貌,但卻不知聲音從何處而來。在附近四處尋遍,都無法找到。于是命畫師按自己夢中所見繪畫圖像,下傳聖旨尋訪這位僧人,最後,終于在妙高臺上找到圖畫中人──這就是妙高禅師。朝廷看見他是位有道有德的高僧,于是由朝庭出錢,在該處給他修建一所寺廟,此即是雪窦寺。大家想一想:修行的力量是多麼的大,而其感應又是多麼的不可思議?

  人生稍有成就,能不憍慢者多少?在憍慢中,能思慚愧心者又有多少?其實,我們的人生不在妙高臺上,而在我們自己的心上。我們時時刻都坐在妙高臺上打瞌睡,只是尚未墜崖,自己不自知罷了!

  慚愧心,就好像是一面鏡子,將我們的錯誤、缺點清楚地反照出來,使我們有改過、有遷善的機會。因此,今天所講的悟達國師及妙高禅師,都是我們學習與自我警策的榜樣。希望大家都能反觀內心,反求諸己,去除我慢,以真誠心學佛、以反省心觀察自己,以平等心對待別人。如此,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今天的時間又到了,阿彌陀佛!(完)

  

  

《妙高臺上好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