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但念無常 慎勿放逸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寬運法師彌陀佛七開示

  《普賢菩薩警衆偈》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時間就這樣每天一分一秒地過去,我們的生命也隨之而減少,所以菩賢菩薩勸勉我們當勤精進,把握生命,不要放逸。我們昨天說了,學佛應先知苦;知苦才會求斷苦、才會想修道。佛教的四谛法是苦、集、滅、道,要想寂滅,就得先修道;要想修道,就得先斷集;要想斷集,就得先知苦。這是佛教的根本教理。

  人生有種種的苦惱,但佛教所講的不僅是今生今世,而是叁世因果。叁世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現實人生是非常短暫的,如果說人死如燈滅,一切因果報應就不成立了。但事實上,人不是死了就一了百了,因爲每個人會隨著各自業力的牽引而六道輪回。叁界火宅之中,有叁善道:天、人、阿修羅;叁惡道:地獄、餓鬼、畜生。若我們今生多做善事,便可能轉生叁善道;要是作種種惡業,就會墮落叁惡道中。如是者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輪轉不息,無有了期,所以人不是死後就一切泯滅,所謂「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要承擔業力所帶來的果報,我們自己作不了主。這是我們最需要關心的──輪回之苦是真正的大苦。如果只是現世一生受苦,算不了什麼,可是此苦是延續不斷的、是多生多世、是永無休止的。所以,如果我們想學佛,就首先要發起了生脫死的心。

  佛教有叁藏十二部、八萬四千種法門,全都可以幫助衆生了生脫死。當中我們專講念佛法門,因爲它比較簡捷容易,所謂「叁根普被,利頓全收」,上智下愚都可以攝受。我們可以通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超出叁界,解脫六道輪回,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生、老、病、死之苦,得到究竟真實的快樂。如果大家都能以了生脫死爲目的來發心,就能與諸佛本懷相呼應。大家都知道《妙法蓮華經》是闡述諸佛本懷的經典,所謂「開權顯實」、「會叁歸一」,叁乘人最終都能成佛;而念佛法門,憑借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若有衆生,至心信樂欲生佛國,乃至發往生之十念,悉得往生。只要衆生至心信樂,一念到十念皆能往生極樂,故念佛法門更能顯出釋迦佛的本懷和阿彌陀佛的慈悲。

  我們今天既然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爲求了生脫死,那麼應該怎樣來念佛呢?就是要發菩提心;唯有發起真正的菩提心,才能與佛相應。如果發心不夠大,只求人天福報,這樣便有違諸佛本懷,就無法與諸佛相感應。如果我們單純爲了個人的生死而念佛,也只是和佛的本懷略有相應而已,因爲佛的本懷不單是令自己了生死,還要令一切的衆生皆了生死。所以我們念佛之時,不能只爲自己,還要想及其他的衆生;只爲自己的話,範圍太狹小,不過是自了漢而已。漢傳佛教所提倡的是大乘法;大乘法就是要普度衆生,所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念佛法門也是大乘法,也是爲了普令大衆離苦得樂而施設的方便法門。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經過曆代祖師大德不斷弘化,産生了十宗,其中包括小乘的俱舍宗與成實宗;不過由于中國人喜好大乘,所以此二宗已失傳了。現在的大乘有八宗,包括:天臺宗、賢首宗即華嚴宗、叁論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淨土宗。淨土宗以念佛法門爲主,從廬山初祖慧遠到現在已一千七百多年曆史,經久不衰,因爲它最能迎合一般衆生的根器。我們今天打佛七,過去的祖師同樣有打佛七;佛七的根據是《阿彌陀經》,經文說衆生若能于七天念佛念至一心不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便會前來接引。不過如果所有念佛人都是只爲求一己解脫而念佛,相信淨土宗將來也會像小乘二宗一樣地失傳。

  我們都知道,念佛法門中有爲往生淨土而發之叁種心:深心、至誠心、回向發願心。回向發願心就是大乘佛法自利利他的心。因此,我們應該以大乘的心來念佛,若用小乘的心來念佛,那念佛的果也只是小乘。如果我們希望將來生到天界,或來世大富大貴,我們所成就的只是人天福報,只能享受人間五欲的快樂;即使到了天界,也會有五衰的現象,並不是究竟的。所以我們要用大乘的心來念佛,將來才會成就大乘的法。而念佛法門隨著每個修行人的發心深淺不一,成就也不一樣,其中有世間的、也有出世間的成就。因爲今天是佛七的第二天,所以我們要發起一個成就大乘的心;唯有如此,我們的發心才能與佛相應。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表面上看來,大小乘的差異不明顯,但精神境界卻有高低之別。因此,在座各位都應該注意自己的發心。

  剛才說念佛應發菩提心,然而什麼是菩提心呢?大乘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譯成中國話就是「道」,光是知道這個「道」是不夠的,因爲「知道」只是理論,不過是畫餅充饑、空中樓閣;也就是說,把菩提心的理論背到滾瓜爛熟,但卻不發心,還是沒有用的。那要怎樣發起菩提心呢?即是以至誠懇切的心求解脫,並實實在在地念佛。因此在這短短的七天裏,我們不能「終日數他寶,己無半毫分」──終日數他人家裏有多少的寶貝,自己卻不能得到半分半毫的利益;這樣的話,真正的菩提心如何能發起來呢?因爲我們內在並沒有足夠的動力。如果我們明白念佛是爲求了生脫死,那不用法師勸勉,自己內心也會自我要求。老實說,法師講的只是打岔,只會阻礙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但爲什麼仍要講呢?就是爲了鼓勵大家鞭策自己。所以我們應該老實念佛,不要讓法師再叁叮咛了;其實千言萬語,盡在一句阿彌陀佛。

  

✿ 继续阅读 ▪ 生死事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